【医路温情】从深陷轮椅到拄拐前行 爱与鼓励是康复良药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 “加油,加油,再坚持一下,你一定能站起来,真棒!你今天都站了20分钟了,比昨天还多站了2分钟。只要坚持康复治疗,你一定能站起来,一定可以恢复的,你要有信心……”这样的温情对话,这样如对孩童般耐心鼓励的话语,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五院)康复疼痛科的康复大厅不绝于耳,更是康复路上,医生、护士们对陈涛(化名)说得最多的话。
晴天霹雳 临退休时突发脑梗塞后瘫痪在床
两年前,快满60岁的陈涛,在上厕所时忽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麻木、活动受限,伴言语含糊感,经紧急送往医院就诊后被诊断为“脑梗死、颈动脉狹窄”,经溶栓等治疗后,右侧肢体偏瘫的陈涛被家人们推着送到了市五院康复疼痛科进行物理康复治疗。

“忙碌了一辈子,本想着退休后和老伴四处走走看看,没想到却变成了瘫子,路都不能走,更别说去旅游,对生活没有希望,没有什么指望了!”治疗初期,陈涛痛苦地对着他的主治医生、康复疼痛科副主任医师谭华说道,家人也总是愁眉不展。为此,漫长的康复治疗开始时,陈涛情绪上特别抵触,根本不配合治疗师的治疗。
不断进步 爱与鼓励是治愈卒中后抑郁良方
据谭华介绍,卒中后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患者因为疾病的原因,会出现情绪焦虑或抑郁,为此在康复治疗中应在充分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并考虑风险因素及患者(家属)意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药物和康复等多种治疗手段。对于症状较轻且不伴认知与交流障碍者可考虑单一心理治疗,症状较重严重影响卒中康复、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者、心理治疗疗效不佳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和(或)联合心理治疗。针对陈涛的具体情况,谭华在与陈涛家属多次进行沟通后决定给与个性化康复和心理治疗。
康复初期,谭华带领康复团队的治疗师们只是默默地给陈涛做康复动作,慢慢地陈涛偏瘫的手脚得到缓解。与此同时,谭华及时对陈涛进行心理疏导,鼓励陈涛“偏瘫不可怕,只要患者、家属好好配合医生开展康复训练,就能发生奇迹,就能丢掉拐杖,站起来走路!”
医者一诺重千斤,谭华的话融化着陈涛这颗冰冷的心。“陈涛,加油,加油,再坚持一下……”每天陈涛在医务人员的鼓励声中、在家人的关爱中不断地进步、逐渐恢复功能。

两个月后,陈涛可以站起来了;半年后,陈涛可以自己吃饭、上厕所、拄着拐杖在小区散步、遛弯了。用陈涛和家人的话说,那就是一切正变得越来越好!
相关知识链接<<<
卒中知识知多少?
卒中后抑郁,是指发生于脑卒中后,表现为一系列抑郁症状和相应躯体症状的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其对脑卒中后的功能康复、生命质量和自杀率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悲伤、绝望、情绪低落、快感缺乏等,是脑卒中后常见且可治疗的并发症之一,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将影响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回归社会的能力。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 %,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
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天病情达到高峰。
多数病人意识清醒,少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神经系统体征主要决定于脑血管闭塞的部位及梗死的范围,常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如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
(文/马甜 谭华 杨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