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宽仁丨晒传承·晒发展⑰】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以创新促发展 誓守生命的“河流”
建科二十余载,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向前走的每一步都铿锵有力。

【百年宽仁丨晒传承·晒发展⑰】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以创新促发展 誓守生命的“河流”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2-03

开栏语:你穿过风雨走来,百年峥嵘播撒医者大爱;你点燃宽仁薪火,医者仁心温暖巴渝大地!几间老房子,一群朴实而热诚的医学专家,一个大内科、一个大外科、一个妇产科,这是你满身风雨时给予患者的庇护;两大院区、34个科室、数千宽仁人,无数次迎难而上,建成一个又一个重点学科,这是你峥嵘岁月里对于患者的承诺……翻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学科发展历史,从最早学科初建时的筚路蓝缕到如今学科全覆盖的风华正茂,本着一生为医的仁心,一代代宽仁医者用智慧星光点亮了这所有着130年历史的医院。为纪念建院130周年华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华龙网,开设“【百年宽仁丨晒传承·晒发展】系列专栏,忆百年风雨路,看今朝医者情!

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科志

1987年 内科成立血液病专业组。

1994年 利用净化病床开展中大剂量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

1995年 正式成立三级学科,苏韵华任科主任,血液实验室归血液科管理。

1997年 娄世锋任内科副主任兼血液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2年 开展重庆医科大学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2003年 开展重庆市首例无血缘关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2004年 利用血液实验室开展CIK细胞生物治疗技术及染色体检查技术。

2005年 获原重庆市卫生局、中华造血干细胞资料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采集资质认证。

2009年 开展单倍型造血干细胞及脐带血干细胞移植,血液内科实验室先后开展血栓弹力图检测、FISH 等诊断技术。

2010年 科室建立卫生部重庆市血友病信息登记管理中心。

2015年 成为国家临床药物研究基地。

2016年 开展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提高了血液病诊断准确率。

2019年 成为临床干细胞治疗研究基地。

2021年 科室获批院级一流课程建设。

2022年 科室获批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创立西南首个中国血友病联盟血友病综合管理中心。

1827年,法国医生Velpeau首先报道了一例“奇怪”的病例:一名63岁的花匠,出现了发热、乏力、腹胀和尿路结石的症状,入院后不久死亡,尸检发现其肝脾明显肿大,血液粘稠,状似“白粥”。1847年,德国病理医生Rudolf Virchow正式用希腊文“白血(leukemia)”一词来称呼这种病,即“白血病”。

190多年来,医学领域对白血病的探索和研究从未停止过。相比于国内血液学科先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正值青年,虽然建科才短短20多年,但在苏韵华教授、娄世锋教授的引领下,科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路突飞猛进,如今整体实力已然位居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前列,尤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出凝血疾病、血液肿瘤的特色治疗、贫血诊疗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其实从建科以来,血液内科就在三个方面着重发力:第一是加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细胞治疗的研究,提升科室对血液肿瘤的治疗水平;第二是加强对血液实验室的建设,开展各种新项目,以及罕见疾病的相关检查;第三是加强白血病、淋巴瘤、血友病、多发性骨髓瘤、出凝血5大亚专业建设,推动学科均衡发展。”说起血液内科初创、发展、创新的过往,如今的科室掌舵人娄世锋历历在目,在他看来,这些年科室向前走的每一步都铿锵有力,都充满着重医附二院血液人“薪火相传、创新攻坚”的力量。

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合影。院方供稿

以12张病床起步

血液内科“从无到有”

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的发端,始于40多年前。20世纪80年代,在内科主任徐葆元、沈鼎明的领导下,老一辈血液医师方发玲、苏韵华及检验医师刘祥贵共同筹建血液实验室,拥有邹明贵、高杰、何生玉三名实验技术员。在那个缺医少药、设备简陋的年代,血液实验室的组建为推动血液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期间对血小板功能的研究还获得了市级研究课题和奖项,这在当时重庆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1987年,内科成立血液病专业组,开始收治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虽然仅仅只有12张病床,专科人才和能力也处于起步阶段,但在临床上进一步规范了血液病的诊断和处理。这一阶段还开展了对血液病急相蛋白的研究,相关论文发表在《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世纪90年代,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基因时代,新医疗技术和理论知识的革新让全国各个医疗机构纷纷将血液科从大内科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科室。1995年,重医附二院也顺势而为,正式建立血液内科,由苏韵华教授担首任科室主任,血液实验室归属血液科管理。

苏韵华主任。院方供图
科室开展病例讨论。院方供图

大力发展实验室

推进临床诊疗核心技术

自建科以来,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就将临床诊疗核心技术的发展视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27年的时间,科室已经成为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血液界不容小觑的新生力量。谈到这些年取得的傲人成绩,1990年就来到重医附二院工作,1997年担任血液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的娄世锋如数家珍,可以说他也是推动科室发展的奠基人之一。

娄世锋主任(左三)。院方供图

“血液疾病的研究深入到基因层面,对其诊断非常依赖先进的检验诊断技术。”娄世锋主任表示,多年来科室一直都在大力发展实验室,以提高诊断技术。据介绍,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验室可开展骨髓活检、免疫组化等诊断技术,大大提高了白血病、再生障碍贫血的正确分型诊断率;21世纪初,开展染色体检查技术、FISH 分子诊断技术、血栓弹力图监测,开展流式细胞检测技术、PCR分子诊断技术、凝血因子筛查等重要诊断技术,同时结合基因诊断,使科室对血液病的诊断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此外,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水平也极大提高,可应用于血液肿瘤诊断,实现了精准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2020年以来,开展红细胞寿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进一步拓展了实验室的诊断范围。如今,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实验室可开展的检查项目,在重庆市来说都相对比较全面。

十几年前的实验室。院方供图
如今的血液内科实验室,规模已经扩大。院方供图
娄世锋主任带领团队进行病例讨论。院方供图

而在临床医疗技术上,科室的专家们为了攻克白血病,进行了多年探索,目前他们完全能够顺利完成白血病的治疗手术,不但取得良好效果,而且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1991年,科室收治了一例难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为挽救其生命,专家们想方设法寻找治疗手段,当从文献中得知10倍于常规剂量的大剂量化疗可能有效,哪怕当时科室还达不到最佳的支持治疗条件,专家也不甘心放弃。于是,经过周密考虑,医护人员特意空出一间单间,彻底消毒清理,硬是在普通病房内完成了大剂量化疗,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而这也是重庆市率先开展的中大剂量化疗,为化疗并发症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随后,科室从北京购回一张层流床,积极开展大剂量化疗,显著提高了对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的疗效,使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完全缓解率分别达80%和65%以上。

 大剂量化疗虽拯救了部分血癌患者,但要使更多患者获得治愈,则必须通过干细胞移植等先进技术。2002年,医院为科室投入近百万元建设层流病房并添置血细胞分离机等相关设备,科室迅速成功开展重庆医科大学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截至2021年已完成数百例,成功率达99%,使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性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突破。

娄世锋主任(左)带领团队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院方供图
科室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院方供图

2003年,科室成功为一名12岁的慢粒白血病急变患者开展了重庆市首例无血缘关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这不仅填补了全市在有关领域的空白,还极大提高了科室影响力。

患者与科室医护团队合影。院方供图
患者后续报道。院方供图

此后,科室又陆续开展了CIK细胞生物治疗技术、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干细胞移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经过20余年时间,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已成为重庆市技术一流,在西南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临床专科,是西南地区大型血液疾病诊疗中心。

实验室开展相关诊断技术。院方供图

技术帮扶强基层

提升区县医院诊疗水平

心中有大爱,携手共前行。除了提高自己科室的医疗水平之外,每年还要帮扶基层医院,帮助他们开展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技术,为重庆市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进行了大量工作。

2016年,娄世锋主任被选举为重庆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他连续几年都举办学术大会,邀请血液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参会,吸引几百名来自重庆周边区县的血液人参加,通过会上传授技术、讲解手术,让基层医生切实感受先进的医疗技术。

娄世锋主任出席2021-2022年重庆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院方供图
重庆血友病中心建设及规范化诊疗培训班建立。院方供图

作为重庆市血友病专科联盟组长单位,在娄世锋主任的指导下,血友病中心陈姝教授带领精准帮扶团队,时常放弃周末假期,争先游走在八小时外的帮扶路,先后赴渝东北、渝东南等区县医院开展血友病诊治及护理知识培训的学术讲座、教学查房,带动联盟内的13家基层医院改善血液疾病诊治水平。

娄主任带领团队在开州区人民医院教学查房。院方供图
娄世锋主任参加彭水人民医院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交流会。院方供图
2022重庆血友病综合管理中心区县巡讲。院方供图
医院成立血友病多学科协作组。院方供图

同时,科室还对开州区、彭水县进行定点扶贫。去年10月31日,开州区人民医院开展了全区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现了开州区血液病诊疗技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零”的突破,这背后为其提供细胞分离技术支撑的就是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

帮助开州区人民医院开展全区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院方供图

此外,由于很多基层医院检查设备相对滞后,科室还免费为区县患者提供骨髓形态学、涂片活检等血液病基本检查。“不管是技术帮扶,还是免费检查,我们都希望提高全市血液病的诊疗水平,让更多患者获益。”娄世锋主任说出了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心声。

立足实际顾大局

脚踏实地发展医教研

众所周知,医疗、教学、科研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三驾马车”。自建科以来,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就始终朝着医教研协同发展的方向而不懈努力。不过,在娄世锋主任看来,虽然目标清晰,但实际操作起来,医疗、科研这两者的发展谁先谁后,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一个科室来说,临床水平高是做科研的底气。”

“道理很简单!你想,当科室只有15张病床的时候,收治的病人都不够,哪怕再想做科研也没有那个条件,只有科室形成一定规模后才足以支撑一个好的临床研究。”娄世锋坦言,建科之初血液内科更侧重于临床发展,直到2000年后诊疗水平大幅提高,科研才有了真正的进步,“总的来说,血液内科的科研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势头很猛,尤其是2015年成为国家临床药物研究基地后,每年都有好几项国家药物临床研究项目。”

据了解,在娄世锋主任、邓建川副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主要聚焦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血液基础研究两个方向。截至2021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项,其中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1项,省部级面上项目8项,厅局级重点项目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重庆市政府科技发明三等奖,累计研究经费超过2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发明专利“急性髓性白血病的GM-CSF靶向药物脂质体及制备方法”获专利转让50万元。近年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2022年底,娄世锋主任主导的大剂量环磷酰胺诱导治疗成人非感染性HLH的随机对照研究,获重医附二院“接榜挂帅”卓越创新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经费390万元。

科室开展的部分科研项目。院方供图
科室获得的部分发明专利。院方供图

在教学方面,2018年以前,科室承担了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内科教研室血液病学教学任务,涵盖临床医学7年制、临床医学5年制、留学生、检验系、儿科系、预防系、生物工程系、影像系等多个学科。2018至2021年,还承担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课程组血液病学教学任务,涵盖临床医学二系“5+3”、儿科学本科、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2020年开始招生博士生后,科室为西南地区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血液学人才,于2021年获批院级一流课程建设,2022年获批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同时,娄世锋主任作为主编、科室多位人员作为编委参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整合教材《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

娄世锋主任与研究生合影。院方供图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院方供图
娄世锋主任主编、科室多位人员参编的书籍。院方供图

如今,科室在学术交流中已先后被推选成为重庆市医师协会血液分会会长单位、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重庆市医学会血液病专委会出凝血学组组长单位、重庆市血友病联盟会长单位、临床干细胞治疗研究基地、中国血友病联盟血友病综合管理中心。

科室获得的相关荣誉。院方供稿

核心技术+创新思维

增强学科的竞争力

娄世锋主任认为,作为一个站在医学科学前沿的学科,要想血液内科持续不断的发展,必须双管齐下,即:以核心技术保持先进性,以创新思维扩大影响力。

“从技术层面来说,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夯实造血干细胞移植、出凝血疾病、血液肿瘤的特色治疗,这样才能为我们的病人提供一个最好的医疗条件,才能始终保持学科的先进性。”至于创新层面,娄世锋主任透露,结合临床需求,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科室都将围绕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CAR-T细胞免疫治疗,希望未来能突破肿瘤限制,扩大适应症,研发出一种通用型、对各种癌症都有效的CAR-T,让患者从中获益;二是争取攻克噬血细胞综合征,这种病死亡率高达90&,为此科室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大剂量免疫治疗方案,“初步成果是缓解率高达80%,取得了很大进步。”

想方设法攻破血液病技术难关,提高血液病患者生存率;立足患者需求,不计成本开展血液系统罕见疾病研究,这是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一直坚守的初心,也是一代代血液人传承和发扬的使命。回顾过往风雨兼程,展望未来踌躇满志,娄世锋主任说,“只要我们不断创新,我相信再过几年,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的影响力一定会越来越大!”

(文/曹冬晴)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百年宽仁丨晒传承·晒发展⑰】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以创新促发展 誓守生命的“河流”

2023-02-03 15:27:42 来源:

开栏语:你穿过风雨走来,百年峥嵘播撒医者大爱;你点燃宽仁薪火,医者仁心温暖巴渝大地!几间老房子,一群朴实而热诚的医学专家,一个大内科、一个大外科、一个妇产科,这是你满身风雨时给予患者的庇护;两大院区、34个科室、数千宽仁人,无数次迎难而上,建成一个又一个重点学科,这是你峥嵘岁月里对于患者的承诺……翻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学科发展历史,从最早学科初建时的筚路蓝缕到如今学科全覆盖的风华正茂,本着一生为医的仁心,一代代宽仁医者用智慧星光点亮了这所有着130年历史的医院。为纪念建院130周年华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华龙网,开设“【百年宽仁丨晒传承·晒发展】系列专栏,忆百年风雨路,看今朝医者情!

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科志

1987年 内科成立血液病专业组。

1994年 利用净化病床开展中大剂量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

1995年 正式成立三级学科,苏韵华任科主任,血液实验室归血液科管理。

1997年 娄世锋任内科副主任兼血液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2年 开展重庆医科大学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2003年 开展重庆市首例无血缘关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2004年 利用血液实验室开展CIK细胞生物治疗技术及染色体检查技术。

2005年 获原重庆市卫生局、中华造血干细胞资料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采集资质认证。

2009年 开展单倍型造血干细胞及脐带血干细胞移植,血液内科实验室先后开展血栓弹力图检测、FISH 等诊断技术。

2010年 科室建立卫生部重庆市血友病信息登记管理中心。

2015年 成为国家临床药物研究基地。

2016年 开展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提高了血液病诊断准确率。

2019年 成为临床干细胞治疗研究基地。

2021年 科室获批院级一流课程建设。

2022年 科室获批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创立西南首个中国血友病联盟血友病综合管理中心。

1827年,法国医生Velpeau首先报道了一例“奇怪”的病例:一名63岁的花匠,出现了发热、乏力、腹胀和尿路结石的症状,入院后不久死亡,尸检发现其肝脾明显肿大,血液粘稠,状似“白粥”。1847年,德国病理医生Rudolf Virchow正式用希腊文“白血(leukemia)”一词来称呼这种病,即“白血病”。

190多年来,医学领域对白血病的探索和研究从未停止过。相比于国内血液学科先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正值青年,虽然建科才短短20多年,但在苏韵华教授、娄世锋教授的引领下,科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路突飞猛进,如今整体实力已然位居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前列,尤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出凝血疾病、血液肿瘤的特色治疗、贫血诊疗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其实从建科以来,血液内科就在三个方面着重发力:第一是加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细胞治疗的研究,提升科室对血液肿瘤的治疗水平;第二是加强对血液实验室的建设,开展各种新项目,以及罕见疾病的相关检查;第三是加强白血病、淋巴瘤、血友病、多发性骨髓瘤、出凝血5大亚专业建设,推动学科均衡发展。”说起血液内科初创、发展、创新的过往,如今的科室掌舵人娄世锋历历在目,在他看来,这些年科室向前走的每一步都铿锵有力,都充满着重医附二院血液人“薪火相传、创新攻坚”的力量。

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合影。院方供稿

以12张病床起步

血液内科“从无到有”

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的发端,始于40多年前。20世纪80年代,在内科主任徐葆元、沈鼎明的领导下,老一辈血液医师方发玲、苏韵华及检验医师刘祥贵共同筹建血液实验室,拥有邹明贵、高杰、何生玉三名实验技术员。在那个缺医少药、设备简陋的年代,血液实验室的组建为推动血液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期间对血小板功能的研究还获得了市级研究课题和奖项,这在当时重庆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1987年,内科成立血液病专业组,开始收治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虽然仅仅只有12张病床,专科人才和能力也处于起步阶段,但在临床上进一步规范了血液病的诊断和处理。这一阶段还开展了对血液病急相蛋白的研究,相关论文发表在《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世纪90年代,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基因时代,新医疗技术和理论知识的革新让全国各个医疗机构纷纷将血液科从大内科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科室。1995年,重医附二院也顺势而为,正式建立血液内科,由苏韵华教授担首任科室主任,血液实验室归属血液科管理。

苏韵华主任。院方供图
科室开展病例讨论。院方供图

大力发展实验室

推进临床诊疗核心技术

自建科以来,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就将临床诊疗核心技术的发展视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27年的时间,科室已经成为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血液界不容小觑的新生力量。谈到这些年取得的傲人成绩,1990年就来到重医附二院工作,1997年担任血液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的娄世锋如数家珍,可以说他也是推动科室发展的奠基人之一。

娄世锋主任(左三)。院方供图

“血液疾病的研究深入到基因层面,对其诊断非常依赖先进的检验诊断技术。”娄世锋主任表示,多年来科室一直都在大力发展实验室,以提高诊断技术。据介绍,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验室可开展骨髓活检、免疫组化等诊断技术,大大提高了白血病、再生障碍贫血的正确分型诊断率;21世纪初,开展染色体检查技术、FISH 分子诊断技术、血栓弹力图监测,开展流式细胞检测技术、PCR分子诊断技术、凝血因子筛查等重要诊断技术,同时结合基因诊断,使科室对血液病的诊断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此外,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水平也极大提高,可应用于血液肿瘤诊断,实现了精准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2020年以来,开展红细胞寿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进一步拓展了实验室的诊断范围。如今,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实验室可开展的检查项目,在重庆市来说都相对比较全面。

十几年前的实验室。院方供图
如今的血液内科实验室,规模已经扩大。院方供图
娄世锋主任带领团队进行病例讨论。院方供图

而在临床医疗技术上,科室的专家们为了攻克白血病,进行了多年探索,目前他们完全能够顺利完成白血病的治疗手术,不但取得良好效果,而且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1991年,科室收治了一例难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为挽救其生命,专家们想方设法寻找治疗手段,当从文献中得知10倍于常规剂量的大剂量化疗可能有效,哪怕当时科室还达不到最佳的支持治疗条件,专家也不甘心放弃。于是,经过周密考虑,医护人员特意空出一间单间,彻底消毒清理,硬是在普通病房内完成了大剂量化疗,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而这也是重庆市率先开展的中大剂量化疗,为化疗并发症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随后,科室从北京购回一张层流床,积极开展大剂量化疗,显著提高了对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的疗效,使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完全缓解率分别达80%和65%以上。

 大剂量化疗虽拯救了部分血癌患者,但要使更多患者获得治愈,则必须通过干细胞移植等先进技术。2002年,医院为科室投入近百万元建设层流病房并添置血细胞分离机等相关设备,科室迅速成功开展重庆医科大学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截至2021年已完成数百例,成功率达99%,使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性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突破。

娄世锋主任(左)带领团队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院方供图
科室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院方供图

2003年,科室成功为一名12岁的慢粒白血病急变患者开展了重庆市首例无血缘关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这不仅填补了全市在有关领域的空白,还极大提高了科室影响力。

患者与科室医护团队合影。院方供图
患者后续报道。院方供图

此后,科室又陆续开展了CIK细胞生物治疗技术、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干细胞移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经过20余年时间,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已成为重庆市技术一流,在西南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临床专科,是西南地区大型血液疾病诊疗中心。

实验室开展相关诊断技术。院方供图

技术帮扶强基层

提升区县医院诊疗水平

心中有大爱,携手共前行。除了提高自己科室的医疗水平之外,每年还要帮扶基层医院,帮助他们开展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技术,为重庆市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进行了大量工作。

2016年,娄世锋主任被选举为重庆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他连续几年都举办学术大会,邀请血液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参会,吸引几百名来自重庆周边区县的血液人参加,通过会上传授技术、讲解手术,让基层医生切实感受先进的医疗技术。

娄世锋主任出席2021-2022年重庆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院方供图
重庆血友病中心建设及规范化诊疗培训班建立。院方供图

作为重庆市血友病专科联盟组长单位,在娄世锋主任的指导下,血友病中心陈姝教授带领精准帮扶团队,时常放弃周末假期,争先游走在八小时外的帮扶路,先后赴渝东北、渝东南等区县医院开展血友病诊治及护理知识培训的学术讲座、教学查房,带动联盟内的13家基层医院改善血液疾病诊治水平。

娄主任带领团队在开州区人民医院教学查房。院方供图
娄世锋主任参加彭水人民医院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交流会。院方供图
2022重庆血友病综合管理中心区县巡讲。院方供图
医院成立血友病多学科协作组。院方供图

同时,科室还对开州区、彭水县进行定点扶贫。去年10月31日,开州区人民医院开展了全区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现了开州区血液病诊疗技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零”的突破,这背后为其提供细胞分离技术支撑的就是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

帮助开州区人民医院开展全区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院方供图

此外,由于很多基层医院检查设备相对滞后,科室还免费为区县患者提供骨髓形态学、涂片活检等血液病基本检查。“不管是技术帮扶,还是免费检查,我们都希望提高全市血液病的诊疗水平,让更多患者获益。”娄世锋主任说出了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心声。

立足实际顾大局

脚踏实地发展医教研

众所周知,医疗、教学、科研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三驾马车”。自建科以来,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就始终朝着医教研协同发展的方向而不懈努力。不过,在娄世锋主任看来,虽然目标清晰,但实际操作起来,医疗、科研这两者的发展谁先谁后,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一个科室来说,临床水平高是做科研的底气。”

“道理很简单!你想,当科室只有15张病床的时候,收治的病人都不够,哪怕再想做科研也没有那个条件,只有科室形成一定规模后才足以支撑一个好的临床研究。”娄世锋坦言,建科之初血液内科更侧重于临床发展,直到2000年后诊疗水平大幅提高,科研才有了真正的进步,“总的来说,血液内科的科研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势头很猛,尤其是2015年成为国家临床药物研究基地后,每年都有好几项国家药物临床研究项目。”

据了解,在娄世锋主任、邓建川副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主要聚焦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血液基础研究两个方向。截至2021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项,其中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1项,省部级面上项目8项,厅局级重点项目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重庆市政府科技发明三等奖,累计研究经费超过2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发明专利“急性髓性白血病的GM-CSF靶向药物脂质体及制备方法”获专利转让50万元。近年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2022年底,娄世锋主任主导的大剂量环磷酰胺诱导治疗成人非感染性HLH的随机对照研究,获重医附二院“接榜挂帅”卓越创新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经费390万元。

科室开展的部分科研项目。院方供图
科室获得的部分发明专利。院方供图

在教学方面,2018年以前,科室承担了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内科教研室血液病学教学任务,涵盖临床医学7年制、临床医学5年制、留学生、检验系、儿科系、预防系、生物工程系、影像系等多个学科。2018至2021年,还承担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课程组血液病学教学任务,涵盖临床医学二系“5+3”、儿科学本科、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2020年开始招生博士生后,科室为西南地区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血液学人才,于2021年获批院级一流课程建设,2022年获批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同时,娄世锋主任作为主编、科室多位人员作为编委参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整合教材《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

娄世锋主任与研究生合影。院方供图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院方供图
娄世锋主任主编、科室多位人员参编的书籍。院方供图

如今,科室在学术交流中已先后被推选成为重庆市医师协会血液分会会长单位、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重庆市医学会血液病专委会出凝血学组组长单位、重庆市血友病联盟会长单位、临床干细胞治疗研究基地、中国血友病联盟血友病综合管理中心。

科室获得的相关荣誉。院方供稿

核心技术+创新思维

增强学科的竞争力

娄世锋主任认为,作为一个站在医学科学前沿的学科,要想血液内科持续不断的发展,必须双管齐下,即:以核心技术保持先进性,以创新思维扩大影响力。

“从技术层面来说,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夯实造血干细胞移植、出凝血疾病、血液肿瘤的特色治疗,这样才能为我们的病人提供一个最好的医疗条件,才能始终保持学科的先进性。”至于创新层面,娄世锋主任透露,结合临床需求,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科室都将围绕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CAR-T细胞免疫治疗,希望未来能突破肿瘤限制,扩大适应症,研发出一种通用型、对各种癌症都有效的CAR-T,让患者从中获益;二是争取攻克噬血细胞综合征,这种病死亡率高达90&,为此科室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大剂量免疫治疗方案,“初步成果是缓解率高达80%,取得了很大进步。”

想方设法攻破血液病技术难关,提高血液病患者生存率;立足患者需求,不计成本开展血液系统罕见疾病研究,这是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一直坚守的初心,也是一代代血液人传承和发扬的使命。回顾过往风雨兼程,展望未来踌躇满志,娄世锋主任说,“只要我们不断创新,我相信再过几年,重医附二院血液内科的影响力一定会越来越大!”

(文/曹冬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曹冬晴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