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小”枳壳种出“大”振兴

开州日报

2023-02-05 06:00:00

听新闻

近日,阳光和煦,开州区渠口镇铺溪村800多亩枳壳郁郁葱葱,预示着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枳壳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每年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等功效。

坐落于渠口镇两山之间的铺溪村,地广人稀,自晚清以来开始种植枳壳,几经兴衰起落。这几年,中药材市场行情看涨,铺溪村枳壳产业又重整旗鼓,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2022年,铺溪村产出的35万公斤枳壳为村民带来了200多万元的收入。

村民在枳壳林里锄草。记者 谢国邦 摄
村民在枳壳林里锄草。记者 谢国邦 摄

代代相传 种植枳壳

近日,记者走访铺溪村,在该村7组村民刘先元的院坝外,看见一棵棵茂密的枳壳树迎风生长,绿油油的枳壳林掩映着农家小院,展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直以来,枳壳的价格起伏不定,但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枳壳树,村民们舍不得损毁,任其自由生长与繁衍。

70多岁的刘先元是铺溪村一直坚持种植枳壳的村民之一。

刘先元介绍,家里最早的枳壳树是爷爷辈遗留下来的,他时常把长出的枳壳用来蒸煮和泡酒。

随着中药材产业的不断兴起,枳壳的药用价值不断被重视,枳壳的价格开始攀升,铺溪村里的不少村民又自发种植枳壳。

2010年,铺溪村枳壳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在采收季节,有不少商贩进村收购枳壳。

枳壳长势良好。记者 谢国邦 摄
枳壳长势良好。记者 谢国邦 摄

阔步前行 发展产业

2010年前后,一亩枳壳的收入有1000多元。铺溪村不少村民纷纷加入种植枳壳的队伍中。

因枳壳价格上涨,铺溪村兴起了新一轮种植枳壳的热潮。到了2013年,全村枳壳种植面积突破300亩。

“枳壳价格空前高涨,烘干后每斤卖到十六七元,极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铺溪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龙涛介绍,2015年枳壳的价格创下历史新高,村里不少农户一家种植两三亩枳壳就能获利两三万元,枳壳种植大户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铺溪村9组的陈邦平就是这一时期诞生的枳壳种植大户。2016年,他流转了70亩土地种植枳壳。

1月28日,薄雾笼罩在山间,一株株枳壳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陈邦平的父母及妻子穿梭在枳壳树林间进行冬管。

“把地刨匀,肥料撒开一点。”陈邦平的父亲陈朝兴一边叮嘱家人一边给大家示范。

去年,虽受干旱和价格走低等不利因素影响,他家的收入仍有近10万元。

“种地一辈子,现在才看到希望。”70岁的陈朝兴说,种植枳壳平时只需除草和施肥,家里三四个人就能管护得过来,只有采收时节才需要请人帮忙。

如今,铺溪村如同陈邦平这样种植枳壳面积超过50亩的大户已达10户,全村种植面积超过了800亩,形成了以大户为主、散户为辅的枳壳产业大发展格局。

齐心协力 打造品牌

“虽然我们的枳壳品质好,但品牌效应没有完全彰显,产业价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站在寒风凛冽的山间,面对一望无垠的枳壳树,龙涛发出感慨。

铺溪村地处长江支流,海拔较低,土地以沙地为主,是枳壳生长的天然良土。经检测这里产出的枳壳属全国范围内少有的优质药用枳壳。

好药材应有规模化,握紧拳头才有好效益。铺溪村的枳壳产业在探索中前行,种植大户意识到不能单打独斗,联合发展才是最好的出路。现在,铺溪村枳壳种植户齐心协力坚持本地引种、统一管护标准,以实现产业的最大效益。

同时,铺溪村枳壳种植户以开放的姿态提升规模,积极引导协助周边乡村发展枳壳产业。铺溪村邻近的4个村(社区)发展起了3个枳壳种植基地,联种规模扩大到1200多亩。

开州产枳壳,声名在传播。近年来,在铺溪村枳壳产业的带动下,开州枳壳的品牌得以树立。每年枳壳收获季,一批批市区内外的药商争相来到开州,以期收购品质极佳的枳壳,让种植户脸上喜笑颜开。

责任编辑:王婷婷
热点推荐
评论(0)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