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评】渝论 | 寄情元宵,感受传统文化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从此万象更新。正月十五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元宵节,各地均展开形式多样的“闹元宵”活动,所承载的形式或许不尽相同,但这背后都包含着团圆美满的价值导向,涵盖着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从诗句中感受古人情怀。回望历史,依托元宵佳节抒发情感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数,千古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一句“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更是触景生情,寄托了作者对故国深深的思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仿佛带人穿梭千年时光,身临其境般感受了当年元宵佳节的繁荣盛况;“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从垂髫儿童到学子书生皆欢声笑语,无一不彰显出浓厚的节日氛围,也带领千百年来的读者体验了当下百姓的幸福生活。一首首诗词随着岁月的齿轮流传千古,字里行间带我们品鉴古人的情怀,历史的魅力。

从习俗中传承千年文明。元宵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距离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来历也有诸多传说。有传说称东汉时期,明帝为给天下苍生祈福故点灯敬佛,一步步演变成举国上下黎明百姓在正月十五这天都挂灯庆祝;也有记载称是汉文帝为纪念“诸吕之乱”的平息不易,就将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共同庆祝;还有一种说法是汉代民众为减轻虫害,会在乡间手持火把驱赶害虫,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大获丰收,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庆祝的元宵节,直至今天西南部分地区仍旧保留着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跳舞庆祝的风俗。种种传说其实都折射出历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也越来越丰富,赏花灯、猜灯谜、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沉淀和传承。时至今日,每逢元宵佳节,全球海内外的华人都会热烈庆祝,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接受中华文明的洗礼,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也一步步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带向全球的视野。
从团圆中获取奋进力量。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元宵有着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在这天往往都会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锅边,吃着圆滚滚热乎乎的元宵,凭借月圆的美景表达对来年幸福美满生活的期盼。俗话说“不出十五就是年”,元宵也被视为春节假期最后的节点,过完十五才意味着向过去一年真正挥手告别,抛开过去的成就和遗憾,带着汲取的力量踔厉奋发不断书写人生新篇章,怀揣崭新的希望脚踏实地不断迈向美好新生活。
草木萌发,春山可望,在拥抱春天的元宵佳节里品鉴古人的情绪,感受团圆的欢乐,传承千年的文明,以“元宵”为新的起点,带着对未来无限的期待凝聚新的力量迈向新的征程。
作者:萌芽(两江新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