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声” 好科普丨你以为孩子是“调皮”?其实可能是生病了
很多家长都为孩子的“调皮”而苦恼。比如今天老师说孩子课堂纪律不好,老是接话、坐不住动来动去;明天同学家长说你家孩子把他家孩子惹哭了;后天考试,看到孩子成绩59分,大部分都是因为粗心错的……
其实,这样的孩子不一定是“调皮”,可能是患有一种疾病——多动症。但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忧,多动症并不可怕,只要治疗得当,孩子成绩、情绪等都会得到很好的改善。本期好医“声”科普邀请到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张雨晨医生,和大家一起聊聊儿童多动症。
专家简介

张雨晨,精神病与精神卫生硕士,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医师。擅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诊疗。
什么是多动症?

我们常说的“多动症”,全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我国6~16岁在校学生检出率为6.4%,也就是说几乎每个班都有2~3个ADHD儿童。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ADHD儿童常有注意力不集中和/或多动冲动症状。
以注意缺陷为主要表现的ADHD儿童可能有以下表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开小差”;和别人说话时心不在焉,容易“走神”;做事粗心大意,不注意细节;完成学习任务拖拉;做事往往三分钟热度,容易半途而废;忘记与别人约定好的事情;经常丢三落四,房间、书包等很混乱;难以组织规划活动、安排学习任务等等。
以多动冲动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则可能有以下困难:上课时擅自离座或在座位上坐立不安动来动去;在应安静的场合不恰当地跑来跑去;像被马达驱动一样,一刻不停地活动;小动作多;经常讲话太多;“抢答”、“插话”、干扰他人;难以排队或等待轮流顺序;冲动易怒、容易与人起冲突。也有部分儿童注意缺陷和多动的症状同时存在。
因为上述表现,影响到教育、学习和影响人际交往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是否患有ADHD了。由于经常惹麻烦、学习成绩不好,ADHD儿童常被批评指责,也容易被其他同学排斥嘲笑,继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那么面对ADHD儿童,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1.及时就医
一方面明确诊断。另一方面看是否需要用药。6岁以前确诊ADHD可以行为治疗、康复训练,6岁以后的ADHD儿童采用药物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大多数ADHD儿童用药后注意力、多动情况能得到明显改善,学习成绩也会明显进步。
2.积极非药物治疗
行为矫正对ADHD儿童是大有裨益的。如“暂时隔离法”,对于儿童发生乱发脾气、不听家长或老师的指令等这样冲动性行为时,父母和孩子在空间上保持隔离,过了规定的一段时间后,再来处理所发生的问题。它通过使父母和孩子分离,来消除引发彼此情绪的外界刺激。再比如“消退法”,指通过撤销促使某些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从而减少这些行为发生的行为矫正方法。如我们对不良行为不予关注,那么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甚至消失。比如“认知行为治疗”,当一个孩子经常迟到,他就会不断暗示自己:“我不能准时/无论我怎么努力,总会迟到”,这些消极思维就会阻止孩子做出任何改变行为的尝试。认知治疗用更正面积极的想法来替代孩子那些消极的思维。比如,“我经常上学迟到,但是只要在手机上多设置几个闹钟就可以提醒我早点起床。”
3.积极和老师沟通,给孩子足够支持
假如孩子确诊ADHD,家长要积极和老师讨论自己孩子的问题。老师可适当放宽对ADHD儿童作业及纪律的要求,多鼓励和引导孩子。
4.家长平衡自己的心态、重视孩子心理健康
ADHD儿童难以管教,家长常常情绪崩溃,加重和孩子的冲突。家长更应该放平心态,降低期待,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拥有自己的蓝天。
(特邀专家/张雨晨 编辑/王凤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