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声” 好科普丨孩子喜欢“做鬼脸”?小心是这种疾病在作祟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 经常有一些儿童出现不自主的“挤眉弄眼、做鬼脸”等行为,家长以为是眼部或咽喉部疾病,往往就诊于眼科或耳鼻喉科。结果排除了干眼症、结膜炎、眼疲劳等眼部疾病或过敏性鼻炎、咽喉炎等口鼻部疾病后,依然没找出原因。
其实,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孩子患上了“抽动症”。抽动症是儿童精神心理科最常见病症之一。那么,孩子患上抽动症家长应该怎么办?本期好医“声”科普邀请到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王萌医生,和家长们聊聊抽动症的那些事儿。
专家简介

王萌,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主治医师,擅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抽动障碍等神经发育障碍、情绪障碍和常见心理行为异常等诊治。
抽动症状有何表现?

抽动症的主要表现为突然、快速、重复和非节律性的运动或发声抽动,如频繁地眨眼、吸鼻子、张口、点头、耸肩、四肢抽动,清嗓子、喉间发声、咳嗽样动作等,抽动发展顺序多为头面部-颈部-肩部-腹部-上肢-下肢-乃至全身。可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者出现新的抽动形式,症状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因某些诱因加重或减轻。
抽动症的可能诱因
抽动症的根本病因目前不清楚,部分患儿有诱发因素,如结膜炎干眼症鼻炎咽喉炎等躯体疾病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部分跟情绪密切相关,如焦虑、无聊时抽动会加重,开学或期末期间抽动会加重。
孩子确诊抽动症,家长怎么办?

1.要淡定!不必过分担忧
因为大多数抽动症都是短暂性的,病程从几周至一年,对孩子生活和学习影响并不大,除了显得稍微怪异外,孩子可以正常吃喝玩耍。绝大部分来就诊的原因都是因为家长觉得动作难看,家长很紧张而来就诊。
2.家长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抽动
有的家长可能会一直提醒孩子控制自己的抽动行为,比如叫孩子不要眨眼睛。但眨不眨眼睛也不是孩子能控制的,反复提醒会加重抽动症状,同时也可能加深了孩子的羞耻感与自卑感。
3.家长要积极避免加重的诱发因素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观察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孩子的抽动症状会缓解、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孩子的抽动症状会加重,积极避免加重的诱发因素,有躯体疾病诱因还需要积极治疗躯体疾病。
3.如果症状较严重,建议就诊
如果抽动的情况已经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到儿童精神科门诊就诊,医生需要评估是否药物治疗,如果情绪问题明显的需要联合心理治疗。如果医生建议药物治疗,一定遵医嘱正规服药,不要擅自减停药。
(特邀专家/王萌 编辑/王凤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