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渝论 | 夯实“算力底座”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每秒百亿、千亿次的浮点运算能力,拍字节(PB)级的数据存储规模……许多人可能对这些指标没有太多概念,但如果说起春节档电影中的特效、渲染和人脸识别、智能客服、语音翻译等应用,大家应该不会感到陌生。看得见的应用背后,是看不见的智能算力在支撑。基于最新人工智能理论、采用领先人工智能计算架构,提供算力服务、数据服务和算法服务的智能计算中心(简称“智算中心”),在推进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算力泛指计算能力,即数据处理能力。算力大小代表数据处理能力的强弱。从远古的结绳计算到近代的机械式计算,再到现代的数字电子计算,特别是近几年的智能计算,算力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今天,小至智能手机,大到超级计算机,算力存在于各种智能硬件设备当中,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在互联网上购物,手指轻轻一按,背后则是繁简程度不一的数据运算;开车时导航系统播报的每一条信息,都是经过后台复杂的感知和模式识别计算出来的。
算力“筑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重要底座。国际数据公司IDC、浪潮信息、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点,数字经济和地区生产总值将分别增长3.5‰和1.8‰。随着算力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显示,数字经济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增速上看,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平均增速为15.9%;从占比上看,2012年至2021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20.9%提升至39.8%,占比年均提升约2.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伴随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化新事物、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应用场景向多元化发展,算力规模不断扩大,算力需求持续攀升。工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650万标准机架;近5年,算力总规模年均增速超过25%。
算力“沃土”,孕育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入千行百业,无处不在的算力,正在成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无疑将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有数据显示,每1元的算力投入,能带动3—4元的产出。经济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对算力提出了强大需求,为算力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近日,由国家信息中心联合浪潮信息发布的《智能计算中心创新发展指南》显示,全国目前有超过30个城市正在建设或提出建设智算中心,整体布局以东部地区为主,并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拓展。可以想见,智算中心的创新发展,将推动数字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谁的计算能力更强,谁就能够在发展中抓住先机、赢得主动。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算力产业发展基石更加坚固,发展前景更加广阔。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多条“东数西算”干线光缆。在此基础之上,算力正从金融、科技、航空航天等领域向政务、工业、交通、医疗等领域加速拓展。持续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算力核心技术攻关,加速释放算力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潜能,不断拓展融合创新应用,促进算力融合应用走向更广、更深、更精的领域,就一定能推动数字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金易(江北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