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四千行动” 推动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日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四千行动”,即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明确了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着力点。

大力实施“四千行动” 推动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3-02-13

编者按

近日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四千行动”,即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明确了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着力点。“四千行动”是坚持问题导向的重点再聚焦,是坚持结果导向的任务再梳理,也是跑出新重庆“三农”工作加速度的有效抓手。如何大力实施“四千行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

着力抓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

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重庆耕地资源禀赋条件、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重要举措,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攻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内涵要义和建设重点,为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重庆力量。

充分认识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的重要意义。高标准农田是立足于国家藏粮于地战略,确保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首先,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的有效途径。我市耕地资源禀赋较差,“巴掌田”“鸡窝地”占比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1/3,已建成的约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要实现“一方水土养得起一方人”,在“巴掌田”里端稳饭碗,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优先位置,综合改造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重庆贡献。其次,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是稳定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关键之招。要切实扭转全市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不高的被动局面,必须把加快耕地数量质量双提升作为重要任务,统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耕地质量建设,同步推动撂荒耕地治理、新增耕地挖潜,有效控制“非粮化”,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夯实资源基础。再次,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是加快农业农村经营机制探索创新,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支撑。通过“四改一化、三到位”,集成“田园美+产业美+村庄美+生态美”,实现丘陵山区农业生产边际条件根本性转变,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带动产业链、利益链和改革链发展,推进整个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准确把握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的目标和关键。目标明确,才能定位好前进的方向。一是明确任务目标。到2027年,改造提升达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标准的农田10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5等以上,建成区农田宜机化率达到100%,旱地收益逐步达到3000元/亩以上、水田收益逐步达到5000元/亩以上。2023年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00万亩。二是抓好关键环节。切实抓好“投、建、用、管、还”五个关键环节。“投”,就是统筹中央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市级专项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用于项目建设投入;“建”,就是按照“以用定建、缺啥补啥”原则实施“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全程机械化”主要工程;“用”,就是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基础,以规模利用为手段,以农田综合种养为目标,实现增收稳粮;“管”,就是建设和运营全链条管理;“还”,就是利用市区(县)奖补资金、新增耕地收益、土地流转溢价、项目经营收益等归还专项债利息。

加快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的重点举措。一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四改一化”工程。改大上,灵活运用拆田坎、小改大、零改整等措施,实现耕地集中连片。改水上,打好到田间地头的沟渠建设与大中型灌区和农村水网建设“组合拳”,防止水土流失,实现能排能灌。改路上,搭好进出接口,做到相邻田块之间、田块与道路之间衔接顺畅、互联互通。改土上,结合建设前土壤检测结果,布局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实现瘦土变肥土。全程机械化上,推动“地机相适”“机艺协同”。二是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制定完善灌区建设规划,有序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强农业节水改造,健全完善灌区量水测水设施,提升渠首工程引水能力、渠系结构安全和输水能力,推行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三是实施土壤质量保护和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开展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持续深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四是实施耕地保护补充和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耕地保护“人防+技防”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加强耕地动态监测监管。积极增加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地力提升投入,开展耕地质量全要素综合提升。

(莫建兵 作者系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农田建设处处长)

共建共享具有重庆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生活、生产和生态价值的内涵体现,意味着激发广大建设者内生动力,增强参与者获得感与幸福感,创造未来可能的乡村生活新形态,既避免乡村规划城市化和乡村建设同质化倾向,也让乡村成为高品质现代化生活的目的地。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具有独特的“大山大水”生态优势。因此,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突出“城乡融合”新格局,也要内在体现山区库区特点。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建设的参与主体也在逐渐多元化。应深化农村改革系统集成,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更多发展要素、各类服务下乡,内外联动激活村庄活力,使广泛的社会力量不仅作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更是美好家园的共同缔造者。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从本土走出去的离退休干部、教师、医生等新乡贤返乡生活,探索新时代的“告老还乡”;另一方面,鼓励市民下乡成为“新乡人”,鼓励其与村集体经济、村民等构建利益共同体并联合创业,同时激励更多有情怀和担当的社会企业下乡兴业,创造“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积极氛围。与此同时,努力补齐教育、医疗、供应链等“短板”,改善返乡下乡群体“宜居宜业”的要素保障,形成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多元力量。

其次,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方式推动闲置宅基地及农房的使用权流转,创新农村数字资产交易,激活乡村生态资源和各种绿色资产。既创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物质条件,也提高乡村资产的可投资性和流动性,培育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撬动更多外部力量与资源进入乡村,以更多的创意和创新运营激活“沉淀”资产,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再次,在共建共享过程中,要形成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国有企业+社会资本+村集体+老村民+新村民”的联农带农机制与多元协同模式,以“三变”促进“两山”实现,探索“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可以说,共建共享既是一种思维创新,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方法创新。例如,“爱故乡·村歌计划”在重庆城口、北碚、武隆、巴南、长寿以新老村民共创方式创作“参与式”村歌,并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这种村歌的共创过程,不仅引导新老村民与乡村干部、外来知识分子共同讨论,还能借助微信等网络渠道搜集外出乡贤与社会人士的建议,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以村歌为媒介促进外来资源与地域性文化的有效融合,推动多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实际上,这些共建共创的过程,不仅有助于破除要素流动障碍,也可实现多元主体的共治共享,使之由“服务对象”变“参与主体”,由“客人”变“主人”,共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成果,同时还可探索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创新。

2022年,武隆区仙女山街道的荆竹村从全球57个国家的136个乡村中脱颖而出,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为“最佳旅游乡村”。该村因地制宜,通过“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三生融合”和“跨界融合”,依托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引进归原小镇等农文旅项目,组建“中国乡宿联盟”,以现代创意活化传统乡愁,共创老村民、新村民和游客的文化共享空间,既实现“接地气、有文气、引人气”的乡村文旅新探索,也让高品质乡居生活和新型城乡关系成为现实。

下一步,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还要进一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加强美学引导与设计赋能,促进硬件、软件和场景的同步升级,通过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融合推进,将人居环境整治与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结合起来,培育发展社群经济、培训经济、乡愁经济、生态经济、数字经济,积极探索“看得见”乡村和“看不见”乡村的有机统一,开创乡村建设新局面。

[潘家恩 作者系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副院长、教授]

加快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

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做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我市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应重点从五个方面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加快推进重庆农业现代化。

加快优化全市农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一区两群”农业空间布局,主城都市区要打好“都市农业牌”,着力发展精品农业、景观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生物农业、AI农业、会展农业等新业态,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要打好“三峡牌”,壮大三峡柑橘、道地中药材、榨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要打好“武陵民族民俗牌”,培育高山蔬菜、中药材、茶叶等山地生态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加快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生态示范区。

着力开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企业、农户、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等相关主体组成的有机综合体,集中力量培育农业产业集群是提高重庆山地农业产业竞争力,拉动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应紧扣“3+6+X”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农业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发展生态畜牧、火锅食材、特色粮油“3”大千亿级产业,壮大柑橘、中草药、榨菜、茶叶、预制菜、重庆小面“6”大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各区县大力开发乡土资源,积极依托各自优势农业资源打造“一主两辅”优势特色产业,做优竹木、榨菜、蚕桑、柠檬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乡村旅游、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推动山区特色民宿、民俗手工艺品、本土农家小吃等乡愁产业发展,鼓励跨区县农业产业合作,打造各类具有重庆地域辨识度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有序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区县级、市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三级联创”体系,努力培育更多的“头雁”企业,引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鼓励农民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采取出资新设、收购或入股等形式办公司,以所办公司为平台整合资源要素、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经营效益。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农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规范家庭农场运营制度,不断壮大“雁阵”主体。支持农民合作社依法自愿合并或组建联合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行业协会或联盟,形成规模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引导各类主体加强联系合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和组织机制,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建立、实施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支持区域公用品牌和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带动片区公用品牌发展。加强“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系列品牌培育,巩固提升“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优势品牌,积极打造中草药“渝十味”等特色品牌。鼓励农业企业开展先进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体系认证,逐步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制度,大力提升全程化质量控制能力。鼓励各区县培育“一县(区)一特”品牌,支持各区县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有条件的可申请认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或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科技创新、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打造一批产品优、信誉好、产业带动性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合作社品牌、家庭农场品牌和农业领军企业品牌。

强化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支撑。聚焦重庆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研究制定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方案。重点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全国柑橘科技创新中心、长江上游生态茶叶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围绕火锅食材、生态畜牧、柑橘、榨菜、茶叶、预制菜、中草药等优势特色产业,聚焦良种繁育、生态种养、精深加工、产业研发等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鼓励产学研合作,开展重庆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生产应用,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统筹推进数字技术和农业生产融合发展,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

(卢向虎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处长)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着力推动农民全方位多渠道增收致富,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中贡献重庆力量的重要举措。从目标上看,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主要任务是加快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农村常住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从对象上看,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涉及区域广、人数多、任务重。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96%,乡村常住人口为933.3万人,这部分人群是增收致富行动的主要对象;从措施上看,在经营、就业、惠农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千方百计着力提高广大农民收入。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把抓好产业发展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路径。实践表明,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要依托多元的乡村资源禀赋,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做优做强乡村产业。一方面,要发展乡村产业。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促进融合发展,做优做强粮油、畜牧、经作、预制菜等产业。通过利益联结,让普通农户参与产业发展进程,分享产业融合收益。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业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合作创业,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独特的生态资源、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等,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消夏避暑、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新经济、新业态。

把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载体。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通过订单合同、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以保底收益、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共享收益,带动农民增收。一是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增强对产业融合的引领作用和小农户的带动力。二是培育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留在农村的小农户,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经营能力弱、产出效率低等不足。坚持示范带动,引导小农户发展家庭农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引导小农户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合作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小农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种地效益。

把推动农民就业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来源。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工资性收入逐步成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一是加大农民工培训。结合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变化,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强化就业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技能。二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既要保障和稳定农民工现有就业渠道,又要增加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渠道。当前,重点是深入实施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实现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向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工程实施中,优先使用农村劳动力等。

把深化改革集成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抓手。改革是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动力来源。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闲置农房的有效机制。二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产权改革完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和制度优势,管好用活庞大的农村集体资产,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股权分红,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财产性收入。三是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农村产权交易机构扩展农村产权交易品类,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提高交易活跃度。建立“要素—产业”的有效匹配制度,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

(李廷友 作者单位:重庆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牵引助力“四千行动”

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牵引,将助力重庆“四千行动”的实施与推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坚持党对农村“三变”改革的领导,推广我市“三变”改革具有代表性的经验做法,并逐步完善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四千行动”提供良好基础,跑出新重庆“三农”工作加速度。

提供基础制度保障,加强规范性指导。农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农村“三变”改革,不同于家庭承包和“三权分置”改革,它是在坚持现有基本制度框架的前提下,推动资源要素按照市场方式实现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目前我市在“三变”改革过程中,既要注重提供基础制度保障,也要不断强化按照法治化路径进行“三变”改革的意识。在“三变”改革过程中,要根据我市试点情况,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研情况,就资源定价、“三变”改革后的权利行使、利益分配、进入与退出机制等实际中的争议、需要解决的问题,逐步出台规范性文件,针对典型现象、重点领域、实践盲区等方面的内容,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并出台细化的指导意见。要不断健全“三变”改革的运作程序、配套有效的监督机制、完善救济机制,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三变”改革中的失范行为,维护权利主体利益,确保“三变”改革合法、有序、规范地进行,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

平衡多方主体利益,守住非农化底线。《乡村振兴促进法》将“产业兴旺”列为促进乡村振兴总要求的首要地位。农村“三变”改革,就是要调动农户、农村集体、农业经营者、投资者等多方主体积极性,并使参与各方从农村资源利用中获得收益。在“三变”改革过程中需加大对社会资本的引入力度,提升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改善农业经营项目。从经营特色上看,我市目前在“三变”改革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三变”+特色产业、“三变”+乡村旅游、“三变”+农村电商等不同的经营模式,但是由于农业发展具有周期性长、风险性大、收益性低等特征,还存在社会资本与试点区域如何分担风险、如何规划土地运营等问题。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坚持耕地非农化底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市场主体融入乡村建设,开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鼓励发展长期项目,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同时,还要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通过多套组合政策激励运营主体,如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提供农村金融配套服务制度、明确财政投入的发展类和扶持类资金等,对示范性农村产业项目予以倾向性支持,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更好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

发挥农村集体作用,致力实现共同富裕。检验重庆农村“三变”改革是否有效,其关键在于发展成果是否真正由农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三变”改革在明晰集体产权的前提下,鼓励将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投入到各类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并分享项目经营收益,从而有效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壮大,丰富了农民创业就业的渠道,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对我市试点调研发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化是我市农村“三变”改革的一个趋势,未来将逐步按照政经分开、自治组织与经济组织分离、集体资产经营与农业项目经营分开的原则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时保留区域特色,实现多元发展。为有效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应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结合集体优越性与个人积极性的优势,推进完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全方位拓展农民的收入渠道。同时,要坚持发展为了农民、发展依靠农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科学化与运营的民主化,在遵守村民自治原则与组织管理要求下,实现资产范围的全覆盖、运营收益的公平分配。

(卞开星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本文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2021NDZD02成果)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大力实施“四千行动” 推动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3-02-13 09:49:35 来源:

编者按

近日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四千行动”,即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明确了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着力点。“四千行动”是坚持问题导向的重点再聚焦,是坚持结果导向的任务再梳理,也是跑出新重庆“三农”工作加速度的有效抓手。如何大力实施“四千行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

着力抓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

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重庆耕地资源禀赋条件、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重要举措,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攻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内涵要义和建设重点,为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重庆力量。

充分认识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的重要意义。高标准农田是立足于国家藏粮于地战略,确保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首先,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的有效途径。我市耕地资源禀赋较差,“巴掌田”“鸡窝地”占比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1/3,已建成的约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要实现“一方水土养得起一方人”,在“巴掌田”里端稳饭碗,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优先位置,综合改造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重庆贡献。其次,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是稳定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关键之招。要切实扭转全市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不高的被动局面,必须把加快耕地数量质量双提升作为重要任务,统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耕地质量建设,同步推动撂荒耕地治理、新增耕地挖潜,有效控制“非粮化”,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夯实资源基础。再次,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是加快农业农村经营机制探索创新,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支撑。通过“四改一化、三到位”,集成“田园美+产业美+村庄美+生态美”,实现丘陵山区农业生产边际条件根本性转变,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带动产业链、利益链和改革链发展,推进整个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准确把握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的目标和关键。目标明确,才能定位好前进的方向。一是明确任务目标。到2027年,改造提升达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标准的农田10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5等以上,建成区农田宜机化率达到100%,旱地收益逐步达到3000元/亩以上、水田收益逐步达到5000元/亩以上。2023年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00万亩。二是抓好关键环节。切实抓好“投、建、用、管、还”五个关键环节。“投”,就是统筹中央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市级专项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用于项目建设投入;“建”,就是按照“以用定建、缺啥补啥”原则实施“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全程机械化”主要工程;“用”,就是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基础,以规模利用为手段,以农田综合种养为目标,实现增收稳粮;“管”,就是建设和运营全链条管理;“还”,就是利用市区(县)奖补资金、新增耕地收益、土地流转溢价、项目经营收益等归还专项债利息。

加快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的重点举措。一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四改一化”工程。改大上,灵活运用拆田坎、小改大、零改整等措施,实现耕地集中连片。改水上,打好到田间地头的沟渠建设与大中型灌区和农村水网建设“组合拳”,防止水土流失,实现能排能灌。改路上,搭好进出接口,做到相邻田块之间、田块与道路之间衔接顺畅、互联互通。改土上,结合建设前土壤检测结果,布局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实现瘦土变肥土。全程机械化上,推动“地机相适”“机艺协同”。二是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制定完善灌区建设规划,有序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强农业节水改造,健全完善灌区量水测水设施,提升渠首工程引水能力、渠系结构安全和输水能力,推行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三是实施土壤质量保护和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开展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持续深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四是实施耕地保护补充和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耕地保护“人防+技防”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加强耕地动态监测监管。积极增加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地力提升投入,开展耕地质量全要素综合提升。

(莫建兵 作者系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农田建设处处长)

共建共享具有重庆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生活、生产和生态价值的内涵体现,意味着激发广大建设者内生动力,增强参与者获得感与幸福感,创造未来可能的乡村生活新形态,既避免乡村规划城市化和乡村建设同质化倾向,也让乡村成为高品质现代化生活的目的地。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具有独特的“大山大水”生态优势。因此,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突出“城乡融合”新格局,也要内在体现山区库区特点。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建设的参与主体也在逐渐多元化。应深化农村改革系统集成,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更多发展要素、各类服务下乡,内外联动激活村庄活力,使广泛的社会力量不仅作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更是美好家园的共同缔造者。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从本土走出去的离退休干部、教师、医生等新乡贤返乡生活,探索新时代的“告老还乡”;另一方面,鼓励市民下乡成为“新乡人”,鼓励其与村集体经济、村民等构建利益共同体并联合创业,同时激励更多有情怀和担当的社会企业下乡兴业,创造“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积极氛围。与此同时,努力补齐教育、医疗、供应链等“短板”,改善返乡下乡群体“宜居宜业”的要素保障,形成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多元力量。

其次,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方式推动闲置宅基地及农房的使用权流转,创新农村数字资产交易,激活乡村生态资源和各种绿色资产。既创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物质条件,也提高乡村资产的可投资性和流动性,培育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撬动更多外部力量与资源进入乡村,以更多的创意和创新运营激活“沉淀”资产,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再次,在共建共享过程中,要形成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国有企业+社会资本+村集体+老村民+新村民”的联农带农机制与多元协同模式,以“三变”促进“两山”实现,探索“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可以说,共建共享既是一种思维创新,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方法创新。例如,“爱故乡·村歌计划”在重庆城口、北碚、武隆、巴南、长寿以新老村民共创方式创作“参与式”村歌,并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这种村歌的共创过程,不仅引导新老村民与乡村干部、外来知识分子共同讨论,还能借助微信等网络渠道搜集外出乡贤与社会人士的建议,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以村歌为媒介促进外来资源与地域性文化的有效融合,推动多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实际上,这些共建共创的过程,不仅有助于破除要素流动障碍,也可实现多元主体的共治共享,使之由“服务对象”变“参与主体”,由“客人”变“主人”,共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成果,同时还可探索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创新。

2022年,武隆区仙女山街道的荆竹村从全球57个国家的136个乡村中脱颖而出,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为“最佳旅游乡村”。该村因地制宜,通过“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三生融合”和“跨界融合”,依托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引进归原小镇等农文旅项目,组建“中国乡宿联盟”,以现代创意活化传统乡愁,共创老村民、新村民和游客的文化共享空间,既实现“接地气、有文气、引人气”的乡村文旅新探索,也让高品质乡居生活和新型城乡关系成为现实。

下一步,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还要进一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加强美学引导与设计赋能,促进硬件、软件和场景的同步升级,通过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融合推进,将人居环境整治与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结合起来,培育发展社群经济、培训经济、乡愁经济、生态经济、数字经济,积极探索“看得见”乡村和“看不见”乡村的有机统一,开创乡村建设新局面。

[潘家恩 作者系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副院长、教授]

加快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

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做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我市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应重点从五个方面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加快推进重庆农业现代化。

加快优化全市农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一区两群”农业空间布局,主城都市区要打好“都市农业牌”,着力发展精品农业、景观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生物农业、AI农业、会展农业等新业态,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要打好“三峡牌”,壮大三峡柑橘、道地中药材、榨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要打好“武陵民族民俗牌”,培育高山蔬菜、中药材、茶叶等山地生态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加快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生态示范区。

着力开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企业、农户、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等相关主体组成的有机综合体,集中力量培育农业产业集群是提高重庆山地农业产业竞争力,拉动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应紧扣“3+6+X”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农业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发展生态畜牧、火锅食材、特色粮油“3”大千亿级产业,壮大柑橘、中草药、榨菜、茶叶、预制菜、重庆小面“6”大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各区县大力开发乡土资源,积极依托各自优势农业资源打造“一主两辅”优势特色产业,做优竹木、榨菜、蚕桑、柠檬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乡村旅游、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推动山区特色民宿、民俗手工艺品、本土农家小吃等乡愁产业发展,鼓励跨区县农业产业合作,打造各类具有重庆地域辨识度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有序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区县级、市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三级联创”体系,努力培育更多的“头雁”企业,引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鼓励农民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采取出资新设、收购或入股等形式办公司,以所办公司为平台整合资源要素、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经营效益。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农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规范家庭农场运营制度,不断壮大“雁阵”主体。支持农民合作社依法自愿合并或组建联合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行业协会或联盟,形成规模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引导各类主体加强联系合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和组织机制,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建立、实施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支持区域公用品牌和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带动片区公用品牌发展。加强“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系列品牌培育,巩固提升“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优势品牌,积极打造中草药“渝十味”等特色品牌。鼓励农业企业开展先进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体系认证,逐步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制度,大力提升全程化质量控制能力。鼓励各区县培育“一县(区)一特”品牌,支持各区县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有条件的可申请认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或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科技创新、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打造一批产品优、信誉好、产业带动性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合作社品牌、家庭农场品牌和农业领军企业品牌。

强化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支撑。聚焦重庆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研究制定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方案。重点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全国柑橘科技创新中心、长江上游生态茶叶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围绕火锅食材、生态畜牧、柑橘、榨菜、茶叶、预制菜、中草药等优势特色产业,聚焦良种繁育、生态种养、精深加工、产业研发等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鼓励产学研合作,开展重庆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生产应用,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统筹推进数字技术和农业生产融合发展,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

(卢向虎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处长)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着力推动农民全方位多渠道增收致富,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中贡献重庆力量的重要举措。从目标上看,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主要任务是加快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农村常住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从对象上看,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涉及区域广、人数多、任务重。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96%,乡村常住人口为933.3万人,这部分人群是增收致富行动的主要对象;从措施上看,在经营、就业、惠农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千方百计着力提高广大农民收入。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把抓好产业发展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路径。实践表明,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要依托多元的乡村资源禀赋,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做优做强乡村产业。一方面,要发展乡村产业。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促进融合发展,做优做强粮油、畜牧、经作、预制菜等产业。通过利益联结,让普通农户参与产业发展进程,分享产业融合收益。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业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合作创业,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独特的生态资源、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等,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消夏避暑、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新经济、新业态。

把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载体。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通过订单合同、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以保底收益、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共享收益,带动农民增收。一是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增强对产业融合的引领作用和小农户的带动力。二是培育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留在农村的小农户,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经营能力弱、产出效率低等不足。坚持示范带动,引导小农户发展家庭农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引导小农户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合作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小农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种地效益。

把推动农民就业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来源。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工资性收入逐步成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一是加大农民工培训。结合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变化,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强化就业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技能。二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既要保障和稳定农民工现有就业渠道,又要增加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渠道。当前,重点是深入实施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实现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向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工程实施中,优先使用农村劳动力等。

把深化改革集成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抓手。改革是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动力来源。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闲置农房的有效机制。二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产权改革完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和制度优势,管好用活庞大的农村集体资产,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股权分红,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财产性收入。三是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农村产权交易机构扩展农村产权交易品类,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提高交易活跃度。建立“要素—产业”的有效匹配制度,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

(李廷友 作者单位:重庆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牵引助力“四千行动”

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牵引,将助力重庆“四千行动”的实施与推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坚持党对农村“三变”改革的领导,推广我市“三变”改革具有代表性的经验做法,并逐步完善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四千行动”提供良好基础,跑出新重庆“三农”工作加速度。

提供基础制度保障,加强规范性指导。农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农村“三变”改革,不同于家庭承包和“三权分置”改革,它是在坚持现有基本制度框架的前提下,推动资源要素按照市场方式实现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目前我市在“三变”改革过程中,既要注重提供基础制度保障,也要不断强化按照法治化路径进行“三变”改革的意识。在“三变”改革过程中,要根据我市试点情况,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研情况,就资源定价、“三变”改革后的权利行使、利益分配、进入与退出机制等实际中的争议、需要解决的问题,逐步出台规范性文件,针对典型现象、重点领域、实践盲区等方面的内容,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并出台细化的指导意见。要不断健全“三变”改革的运作程序、配套有效的监督机制、完善救济机制,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三变”改革中的失范行为,维护权利主体利益,确保“三变”改革合法、有序、规范地进行,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

平衡多方主体利益,守住非农化底线。《乡村振兴促进法》将“产业兴旺”列为促进乡村振兴总要求的首要地位。农村“三变”改革,就是要调动农户、农村集体、农业经营者、投资者等多方主体积极性,并使参与各方从农村资源利用中获得收益。在“三变”改革过程中需加大对社会资本的引入力度,提升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改善农业经营项目。从经营特色上看,我市目前在“三变”改革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三变”+特色产业、“三变”+乡村旅游、“三变”+农村电商等不同的经营模式,但是由于农业发展具有周期性长、风险性大、收益性低等特征,还存在社会资本与试点区域如何分担风险、如何规划土地运营等问题。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坚持耕地非农化底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市场主体融入乡村建设,开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鼓励发展长期项目,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同时,还要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通过多套组合政策激励运营主体,如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提供农村金融配套服务制度、明确财政投入的发展类和扶持类资金等,对示范性农村产业项目予以倾向性支持,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更好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

发挥农村集体作用,致力实现共同富裕。检验重庆农村“三变”改革是否有效,其关键在于发展成果是否真正由农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三变”改革在明晰集体产权的前提下,鼓励将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投入到各类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并分享项目经营收益,从而有效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壮大,丰富了农民创业就业的渠道,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对我市试点调研发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化是我市农村“三变”改革的一个趋势,未来将逐步按照政经分开、自治组织与经济组织分离、集体资产经营与农业项目经营分开的原则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时保留区域特色,实现多元发展。为有效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应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结合集体优越性与个人积极性的优势,推进完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全方位拓展农民的收入渠道。同时,要坚持发展为了农民、发展依靠农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科学化与运营的民主化,在遵守村民自治原则与组织管理要求下,实现资产范围的全覆盖、运营收益的公平分配。

(卞开星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本文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2021NDZD02成果)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