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沱江流域糖业史研究,无论是在研究领域的拓展方面还是在糖业史料的挖掘方面,均已达到了一个相对高度,成为了中国糖业史及手工行业史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不过,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时期沱江流域糖业发展的原貌,并服务当下该区域糖业文化的打造,还应进一步探讨酒精糖料、糖业与相关行业的关系、糖业融资、蔗糖纠纷等相关问题,深入挖掘地方文献及口述史资料等史料。
沱江流域位于四川省中部,年平均气温约为18度,年降水量约为1千毫米,较适宜种植甘蔗。近代以来,沱江流域以其在糖品产量、制糖技术、市场结构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四川地区著名蔗糖经济区,蔗糖经济的形成及发展也推动了该区域社会经济的近代变迁。这些特点及影响使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相关研究成果包括两本专著、三篇硕士论文、一篇博士论文及二十几篇学术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到手工制糖技术改良、机器制糖工业的发展、糖业经济形成及发展、糖业与区域社会关系、糖业事件等多个方面。从近代中国区域糖业史的研究状况来看,该流域糖业史研究成果最多,探讨的问题也最为全面,堪为研究中国糖业史及手工行业经济史的一个典型范例。因此,对其进行回顾及思考,既可以明确该流域糖业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助于推动整个糖业史及手工行业经济史的研究向纵深方面发展。
有待进一步努力的研究方向及深度挖掘的潜在史料
到目前为止,虽然沱江流域糖业史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例如,微观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论著讲清楚了近代一户蔗农家庭的具体生产生活情况或一座糖房的兴衰历史。而就糖业史资料的整理、收集来看,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虽然档案史料及资料汇编很多,为糖业史的论述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从时间段上来看,这些资料均偏重于对20世纪40年代前后糖业历史的记述,之前的糖业发展状况虽然可以从部分县志中了解到一些,不过因为这些资料语焉不详,所以研究无法深入。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大对该地区糖业史研究力度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在史料收集方面多下功夫。应跳出传统史学搜集史料的方法局限,从整理口述资料、挖掘实物资料、征集民间文书资料等方面广开资料源。只有这样,才能把糖业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有待进一步努力的研究方向
1.酒精糖料问题
抗战爆发后,汽油进口锐减,为保障国防及大后方交通运输对液体燃料的需求,政府实行了“酒精代汽油”的办法,大后方酒精工业随之迅速崛起。这一时期酒精的生产原料不是杂粮,而主要为糖类产品,包括液体的糖蜜(漏水)、原水,固体的红糖、桔糖,因此,毋庸置疑,战时酒精工业的成功、液体燃料的保障,多有赖于四川糖业的厚实基础和大力支持。
酒精糖料问题是指酒精厂方在进购酒精生产原料———糖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生产原料糖品不足、糖商与厂商之间纷争、政府评定糖品价格之难、新旧糖品价格之争、红糖进购之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前期以“糖蜜问题”为主,后期以“红糖问题”为主。该问题从1939年11月糖蜜价格暴涨起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结束,涉及到经济部、财政部、军政部、交通司、川康区食糖专卖局、资源委员会、液体燃料委员会、四联总处等
多个部委并横跨酒精工业及制糖工业两个行业,是分析战时液体燃料政策得失、酒精工业及制糖工业统制成败的重要切入点。
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糖业方面的研究,还是液体燃料问题方面的研究,对酒精糖料问题均语焉不详。事实上,该问题不仅是论证四川糖业在抗战期间和新中国建立初期所起作用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解决战时糖业统制、酒精工业成功等问题的关键,因此亟待进行细致分析。
2.糖业与相关行业的关系问题
糖业的发展既离不开其他行业的辅助,也刺激了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就沱江流域而言,成熟的商品粮市场解决了糖业从业者的食粮问题,发达的船运业解决了糖品的远距离贸易难题,蓬勃发展的银钱业又丰富了糖业融资手段,而糖业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又反过来推动这些行业进一步走向成熟。就整个川省的贸易格局来看,川东的桐油业为沱江流域糖业提供了大量的肥田肥料———油饼,两地形成了贸易对流格局;川东北的蚕农因熬夜养蚕缫丝而需要大量的糖品。另外,自贡发达的盐业也与沱江流域糖业发生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应拓宽研究视域,加强对糖业与相关行业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推动沱江流域糖业研究向纵深方面发展。
3.糖业融资问题
融资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是当事人(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就行业融资而言,资本构成、融资渠道、偿还方式、贷款用途、借贷习俗等直接关系到行业资本集聚、扩大再生产、技术革新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手工行业成为抗战建国及大后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不过,受战时经济形势的影响,它们却均需向外大量融资。而此时也正值国家行库、商业银行及社会游资纷纷涌入大后方,政府借机建立起了以国家行库为主体的大后方金融网络,为手工行业的资金筹措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融资环境。
从糖品生产过程来看,蔗农需要生产资金来支付地租、维持生活;糖房需要资金来预买“青山”,从事糖品加工;漏棚需要资金来“预糖”和漏糖;糖商(糖号)也需要大量资金来购运糖品,因此,融资问题成为糖业从业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但是,这一方面的研究尤显不足,存在诸多盲区,比如蔗农、制糖商是如何融资的,融资模式对制糖技术的影响,糖业与银钱业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分析。
4.蔗糖纠纷(系蔗农与糖房之间纠纷的简称)
问题
对于蔗糖纠纷产生的原因,学者们的分析均有一定道理,但似乎未能完全解释为什么在甘蔗评价政策实施后,农民会突然对过去的旧制度(预卖预买制度)极度不满进而强烈要求归还其利益。在此之前,蔗农为什么一直处于沉默之中,难道是以前的剥削程度是可以忍受的,现在的则超出了他们的忍受度?试举一例说明。“对于长项(指预卖甘蔗的农户因甘蔗产量没有达到预卖的数量,而被迫来年继续植蔗偿还欠蔗,有的甚至几十年无法还清而陷入债务深渊)的蔗农来说,尽管遭受着糖商的苛刻盘剥,但是他们习惯于忍耐和接受。因为长期以
来,处理‘长项’蔗农与其债权人之间关系的唯一准则,便是蔗糖界盛行的‘上流下接’的帮规,此帮规在资(中)内(江)富(顺)的各庙都立有铁碑为证。”这则材料说明,在中央政府干预蔗糖经济之前,社会共同体在抑制社会冲突方面起到了较大的协调甚至压制作用。一旦中央政府势力介入地方社会,打破这一个区域共同体的制衡作用,掩盖已久的矛盾就会一下子激化起来。
从行政干预经济角度入手,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在蔗糖经济中扮演角色的转变,这一转变打破了蔗乡固有的经济社会平衡。政府原本是税收的征收者和纠纷的协调者,但因食糖专卖政策(甘蔗评价机制)而直接过渡为经济参与者,甚至毫不客气地说是一个牟利者,这使本来就处于弱势的蔗农群体进一步被边缘化,从而打破了蔗农与糖房之间脆弱的平衡关系,致使纠纷不断,麻烦不断。最后,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甘蔗评价机制自动瓦解,食糖专卖政策草草收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势力介入的失败和蔗乡固有的经济社会共同体强大的制约惯性。
那么,蔗乡固有的社会经济平衡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看待政府通过超强经济手段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掌控的努力以及这一时期的政商冲突问题?这些都是研究蔗糖经济与区域社会关系必然要涉及的重大问题,需要深入分析。
(二)有待深度挖掘的潜在史料
1.积极开展实地调查,征集散落在民间的资料
目前,在历史研究中实地调查方法被学者们普遍采用,这方面的史料有着其他文字材料无可比拟的价值。但目前这方面的糖业史料搜集、整理是比较薄弱的。在实地调查方面,目前一些糖业遗址还大量存在,如内江的剑道街、东兴街、曾家大院及一些破产的糖厂(资中的银山糖厂、内江的茂市糖厂)等,所以有必要组织力量对这些遗迹进行实地考察、发掘及保护,这不仅可以为糖业史研究提供实地调查资料,弥补文献资料之不足,还可以丰富人们对糖业的历史记忆,增加甜城内江的历史厚重感。
另外,这里所说的民间资料,不仅包括以族谱、县志、契约、碑刻等民间文字资料为主的文字资料,也包括一些实物资料,如压榨、熬煮器具,糖房、漏棚遗址等。它们多散落民间,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极其珍贵,能补充正史之不足。不过,这方面资料因所藏地点不明,搜集起来较为不易,所以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优惠征集政策,吸引民间收藏者主动公开其藏品。另一方面,有志于糖业研究的学者也要肯下功夫,多做田野调查,多到乡间、社区里走访。
2.抢救口述史料
由于新中国成立已有半个多世纪,知晓当年糖业历史的当事人越来越少,因而将他们的历史证言整理出来愈显得刻不容缓。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依靠史料工作者以及资料档案单位以外,还应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例如,历史见证人散居各个地方,仅靠专业人员访查是非常困难的,而基层政府、基层组织往往更了解本地区这方面的情况,因此,加强与这些组织的协作,对于更好地搜集、抢救活材料极为重要。之前,我们在内江的剑道街朝阳茶馆(文史爱好者的聚集地)碰到很多对糖业较为熟悉的老人,他们或者是糖业工人,或者是家里开过糖房或漏棚,他们讲述的历史事实颇为生动、真实。例如黄江陵描述内江城糖品贸易的盛况是:“糖摊糖店糖街市,少女春装服务忙。老汉品尝心里乐,儿童入口笑声长”。这些口述资料都值得去搜集整理,以使现有资料丰富化、立体化。
3.档案资料的数字化
档案资料的数字化问题应引起各家存有民国档案的档案馆的高度重视。虽然一些省级档案馆早已开始这项工作,但是,沱江流域各县市档案馆则出于资金困难等原因,尚未着手开展这项工作。然而,这项工作同样迫在眉睫。就沱江流域各县市档案馆民国档案的保存情况来看,多家档案馆的史料均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主要是因为年代久远,纸张自身氧化问题造成的,颇为可惜。各档案馆应赶在档案无法辨认之前,利用政府及民间资金,尽快将其数字化,以便保存利用。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络资源给予我们诸多便利,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从中发掘有关糖业史的相关资料,并将其公布出来与学者们共享,以期推进糖业史研究的深入。比如,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神户大学报刊索引数据库、民国38年前重要剪报数据库、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等一些数据库均提供(前三者免费)原始的档案及报刊资料。这些资料包含了大量民国时期的中国糖业史料,尤其值得我们去重视它、利用它。例如,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从近现代的日本内阁、外务省、陆军、海军等机构所形成的档案及其他记录当中,选出与亚洲邻国相关的资料,将其进行数字化,制成图像数据库,并在网站上公开免费开放,尝试着对共有的历史事实进行数字存档。这些数字存档不仅包含大量的近代日本糖业史料,也蕴藏着丰富的近代中国糖业史料。再如,神户大学报刊索引数据库收集了明治至昭和时代大量日文报刊文章,并将其制作成了Word文档。这些报刊文章既刊载了大量有关中国糖业的文章,也报道了日本糖业在中国市场上开拓及竞争的历程,为我们解读近代中国糖业乃至东亚
糖业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丰厚的素材。
综上所述,相对于国内其他区域的糖业史研究,沱江流域糖业史研究无论是在研究范围的拓展还是在糖业史料的挖掘方面,均已达到了一个相对高度,成为糖业史研究及手工行业史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不过,在相关问题的探讨及史料的挖掘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还原历史时期沱江流域糖业发展的原貌,并服务当下区域糖业文化的打造。
(作者:赵国壮,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柳晓飞,重庆铁路中学高中历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