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对话”苏轼?命题专家揭秘中国诗词大会新玩法
新近收官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再度引发诗词文化热潮,网友们跟着诗词触摸人生时序之变。

黄庭坚“对话”苏轼?命题专家揭秘中国诗词大会新玩法

来源:文汇客户端2023-02-15

新近收官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再度引发诗词文化热潮,网友们跟着诗词探秘四时之美、触摸人生时序之变、体悟万物奇妙之蕴。如何让诗词链接传统和当下?如何用视觉呈现诗词、让命题更具新意?

时隔一年,上海行知读书会重启,走入“国风国潮季”。首期讲座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方笑一分享他与古诗词的缘分、普及传统文化的心得,活动由宝山区大场镇人民政府、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

进入命题组、参与节目录制,陪伴观众走过八年时光……在方笑一看来,《中国诗词大会》引发了全国性热潮,诗词文化触动着许多人,诗词传统也得到有效传播。而要保持节目魅力,唯有不断创新。从外在形式到节目内容,诗词大会玩转“新花样”——将古画、文物,包括书法作品“活化”,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节目从“古”中寻找命题“新”灵感,比如,让小朋友们还原《福贵岁朝图》中“新年折梅”景象;用科技在电视荧幕上展现“飞天”之美;让黄庭坚与苏轼“见面”对话。

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普及和诗词传播,不仅在技术和学术上,更在于内心的“热情”——能不能找到巧妙的,给人以新知的、不炒冷饭的、有营养的“新”题目。“中国古代诗歌中包含古代历史、文化、民俗……可谓应有尽有。没有‘无’,只有尚未发现。道在器中,中国文化根本精神与日常生活其实已在诗词之中,这是共鸣的来源。而诗人的情感、诗词与人生的共通感,将是人工智能所无法逾越的屏障。”

诗词不能与生活脱钩,诗词大会每一期设定经过精心推敲、密切联系时代的主题词,从当下普通人生活状态来考虑命题角度。比如,融入书画文物相关内容,增加身临其境的外景,苏轼品尝的玉糁羹、昆山的奥灶面都进入题目。人们通过电视节目方式了解古诗词以及其背后的知识趣闻,唤起情感与记忆,从而与古诗词建立起一种连接,拉近了与古诗词的距离。

经典不再束之高阁,围绕关键词,节目邀请各行各业中有故事的人物组成“云中千人团”线上互动,充分调动民间手艺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资源,让节目传扬“国风”,走入寻常百姓家。

当今社会快节奏已成生活常态,在方笑一看来,品读古诗词是抚慰身心的一剂良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九死一生,数遭贬谪,却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刘禹锡在二十多年贬谪生涯中没有放任自流,反而写出“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句;李白遭谗言诋毁被迫离京仍然叹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切传达给读者的并不仅仅是诗词的韵律美、气势美,更是心灵的慰藉,推动“内省”的力量,这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热蔓延,并不是凭空出现,也是天时地利人和。”他认为,品读古诗词创造了慢情境,人们可以抛开时间点滴飞逝,在优美诗句下舒缓紧绷神经,获得心灵充实。“古诗词阅读是你根据文本去想象,想象力很重要,也可以看到超越自己短暂人生之外的超越性意义,明白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性和精妙之处。”

文汇记者 许旸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黄庭坚“对话”苏轼?命题专家揭秘中国诗词大会新玩法

2023-02-15 06:04:34 来源:

新近收官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再度引发诗词文化热潮,网友们跟着诗词探秘四时之美、触摸人生时序之变、体悟万物奇妙之蕴。如何让诗词链接传统和当下?如何用视觉呈现诗词、让命题更具新意?

时隔一年,上海行知读书会重启,走入“国风国潮季”。首期讲座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方笑一分享他与古诗词的缘分、普及传统文化的心得,活动由宝山区大场镇人民政府、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

进入命题组、参与节目录制,陪伴观众走过八年时光……在方笑一看来,《中国诗词大会》引发了全国性热潮,诗词文化触动着许多人,诗词传统也得到有效传播。而要保持节目魅力,唯有不断创新。从外在形式到节目内容,诗词大会玩转“新花样”——将古画、文物,包括书法作品“活化”,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节目从“古”中寻找命题“新”灵感,比如,让小朋友们还原《福贵岁朝图》中“新年折梅”景象;用科技在电视荧幕上展现“飞天”之美;让黄庭坚与苏轼“见面”对话。

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普及和诗词传播,不仅在技术和学术上,更在于内心的“热情”——能不能找到巧妙的,给人以新知的、不炒冷饭的、有营养的“新”题目。“中国古代诗歌中包含古代历史、文化、民俗……可谓应有尽有。没有‘无’,只有尚未发现。道在器中,中国文化根本精神与日常生活其实已在诗词之中,这是共鸣的来源。而诗人的情感、诗词与人生的共通感,将是人工智能所无法逾越的屏障。”

诗词不能与生活脱钩,诗词大会每一期设定经过精心推敲、密切联系时代的主题词,从当下普通人生活状态来考虑命题角度。比如,融入书画文物相关内容,增加身临其境的外景,苏轼品尝的玉糁羹、昆山的奥灶面都进入题目。人们通过电视节目方式了解古诗词以及其背后的知识趣闻,唤起情感与记忆,从而与古诗词建立起一种连接,拉近了与古诗词的距离。

经典不再束之高阁,围绕关键词,节目邀请各行各业中有故事的人物组成“云中千人团”线上互动,充分调动民间手艺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资源,让节目传扬“国风”,走入寻常百姓家。

当今社会快节奏已成生活常态,在方笑一看来,品读古诗词是抚慰身心的一剂良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九死一生,数遭贬谪,却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刘禹锡在二十多年贬谪生涯中没有放任自流,反而写出“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句;李白遭谗言诋毁被迫离京仍然叹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切传达给读者的并不仅仅是诗词的韵律美、气势美,更是心灵的慰藉,推动“内省”的力量,这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热蔓延,并不是凭空出现,也是天时地利人和。”他认为,品读古诗词创造了慢情境,人们可以抛开时间点滴飞逝,在优美诗句下舒缓紧绷神经,获得心灵充实。“古诗词阅读是你根据文本去想象,想象力很重要,也可以看到超越自己短暂人生之外的超越性意义,明白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性和精妙之处。”

文汇记者 许旸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