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一池春水”,重庆演出市场迎来新变与机遇
多姿多彩的演出剧目将重庆的文化生活装点得色彩斑斓,点燃了重庆观众春日观剧热情。

激活“一池春水”,重庆演出市场迎来新变与机遇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2023-02-16

2月12日,舞剧《水月洛神》灯箱海报前,路人不时驻足留影。很快工人将它取下,换上《青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新海报。2月19日,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将在重庆大剧院上演杂技剧《青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把杂技与现当代舞相结合,展示奋斗者的青春靓影。

2月的重庆,春色渐浓。众多优秀剧目在重庆各大剧场频频上演,让各大剧院门庭若市。2月10日、11日,舞剧《水月洛神》连演两场,让重庆大剧院重新迎来满座时刻。与此同时,由剧伙音乐制作的音乐剧《南唐后主》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也是连演两场,场场满座。多姿多彩的演出剧目将重庆的文化生活装点得色彩斑斓,点燃了重庆观众春日观剧热情。

今春演出市场,大不一样

2月10日晚,《南唐后主》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上演,这是该剧在重庆的首轮演出。

面对这部好听又好看的音乐剧,散场后,市民陈思晓和朋友哼着主题曲走出剧场,意犹未尽。还有不少观众在剧院粉丝群中留言,交流着自己的观剧体验,讨论热烈。

从演出方的角度看,通常而言春节前是演出的旺季,大量的跨年音乐会、演唱会集中上线,春节后的二三月则进入演出淡季,剧院会利用这一段时间对全年的演出计划进行安排,或者对剧院设施进行整修升级。

而在今年,重庆演出市场的情况却大不一样。

立春之后,重庆各大剧院都上演了不少精品舞台剧目,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

2月4日,重庆交响乐团携手著名指挥家夏小汤、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刘霄在重庆大剧院奏响2023年重庆新春音乐会,表达了人们对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的热情。

2月5日,元宵之夜,重庆大剧院户外广场,重庆民族乐团奏响了一场主题为《春江花月夜》的江畔民乐音乐会,让观众在两江交汇的诗意空间里,邂逅民乐与美景,沉浸在节日的喜悦里。

2月10日,郑州歌舞剧院凭借“荷花奖”获奖舞剧《水月洛神》,舞动山城,让观众感受到1800年前的建安风骨……更有舞台剧《重庆·1949》、杂技秀《极限快乐Show》、话剧《雾气江洲》等驻场演出精彩上演,令人目不暇接。

“频繁上演的好剧、大戏受热捧,展示了大众强烈的观演意愿和行动力,大大提振了演出市场的信心。”重庆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副主任李文婷认为,作为文旅融合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演艺行业在今春迎来爆发式增长。要让一个剧院产业链价值更大、上座率保持高位,归根到底,靠的就是高品质演出内容的支撑。

沉浸式体验,提升观众的观剧体验

除了一些大型舞台演出外,一些实验性较强的舞台项目同样沐浴在演艺市场回暖的温度中。

元宵佳节的前一天,重庆市川剧院弹戏元宵专场演出活动在川剧艺术中心小剧场举行。这是一间具有实验气息的剧场——场地空间不大,100多名观众围着一张张圆桌而坐,一边看演出,一边还可以吃小吃、喝盖碗茶,观众席位和表演区域几乎零距离,宛如川剧戏园子一般。

当天,演员们带来了《拔火棍》《拦马》《拾玉镯》《钻狗洞》4部川剧传统戏,其间还有抽奖环节,充满了欢声笑语。观众陈晨在看了演出后告诉记者,从来没有这么近地欣赏过川剧,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人好亲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沉浸式体验成了重庆各大剧院吸引观众的“彩蛋”。比如,重庆1949大剧院向已购买《重庆·1949》演出票的观众,推出免费真人沉浸剧本杀《请回答1949》,该剧本杀产品围绕《重庆·1949》的主要角色和剧情线进行定制,参加剧本杀的观众不仅可以代入特定角色,获得比普通观众更多的剧情内容,还能与主演互动交流、复盘解析人物故事。

“没看过《重庆·1949》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进剧场看剧要有非常高的门槛,其实这是一个心理门槛。我们研发了包括剧本杀在内的多个副线产品,就是希望降低这个心理门槛,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剧体验。”重庆一九四九演艺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慧芳说,希望更多观众把观剧当作对一种生活场景的感受,这样可以提升观众的观剧体验。

形成集聚效应,重庆演艺未来可期

“上半年重庆大剧院演出安排得很紧凑,下半年档期更紧张。”重庆大剧院总经理贺文告诉记者,新春之后,他的电话明显多了起来,和院团、国内外演出商谈论最多的就是档期。

紧接着的3月,青春版《牡丹亭》全本,孟京辉经典戏剧作品《恋爱的犀牛》将在重庆大剧院上演。此后,舞台剧《寄生虫》、话剧《白鹿原》、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咏春》《孔雀》等众多经典好剧,将悉数在重庆各大剧场与观众见面。

与此同时,重庆本土院团也在积极排练剧目,为接下来的全国巡演做准备。2月15日起,重庆芭蕾舞团将带着芭蕾舞剧《死水微澜》《动物狂欢曲》多个重芭原创剧目亮相四川;重庆市川剧院、重庆歌舞团等多个院团也将带着品质过硬的拳头剧目前往全国各地演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纵观全国各地演出市场,颇具市场影响力的演出层出不穷。比如,上海大剧院的《剧院魅影》(中文版)未演先热,在去年末创造了开票3小时内票房突破300万元佳绩的基础上,今年又一口气新增8场演出,以满足观众需求;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北京各剧场掀起一轮舞剧观演热潮,《红楼梦》《赵氏孤儿》《昭君》3部重磅舞剧分别在天桥剧场、国家大剧院、北展剧场上演,形成了一票难求的观演盛况。

那么,重庆该如何乘势而上?

“现在观众讲求的是以演出为中心的体验,它不仅要求演出发生的频次多,节目内容也要回归到内容为王。”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程联群认为,可依托举办大戏演出季、精品艺术节等手段,保持连续性的优质剧目供给,来满足观众的需求。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严功军表示,一座人文之城需要演出,但绝不仅仅是演出。要想提升文艺演出的吸引力,不仅要思考如何将优质的演艺资源“引进来”,更要创新场景消费理念,体现数字智能生活特色。他认为,未来,剧院须同时满足人们多种场景需求,比如集餐饮、娱乐、演出等于一体的演艺新空间或许会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在市文化旅游委艺术处副处长汤涛看来,面对观众蓬勃的观演需求,演艺市场的供给侧潜力尚需挖掘,应进一步推进我市都市演艺聚集区建设,形成集聚效应。“首先,要提升本土创作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本土演出质量,为演艺市场不断造血。其次,要积极培养观众看演出的习惯,通过政策补贴、艺术进校园等形式,更科学精准地推动演出市场发展。最后,推进业态模式创新,鼓励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演艺新空间,进而形成多维立体、艺术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都市演艺聚集区,促进文旅消费和高质量发展。”汤涛说。

重庆日报客户端 刘一叶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激活“一池春水”,重庆演出市场迎来新变与机遇

2023-02-16 05:57:37 来源:

2月12日,舞剧《水月洛神》灯箱海报前,路人不时驻足留影。很快工人将它取下,换上《青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新海报。2月19日,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将在重庆大剧院上演杂技剧《青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把杂技与现当代舞相结合,展示奋斗者的青春靓影。

2月的重庆,春色渐浓。众多优秀剧目在重庆各大剧场频频上演,让各大剧院门庭若市。2月10日、11日,舞剧《水月洛神》连演两场,让重庆大剧院重新迎来满座时刻。与此同时,由剧伙音乐制作的音乐剧《南唐后主》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也是连演两场,场场满座。多姿多彩的演出剧目将重庆的文化生活装点得色彩斑斓,点燃了重庆观众春日观剧热情。

今春演出市场,大不一样

2月10日晚,《南唐后主》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上演,这是该剧在重庆的首轮演出。

面对这部好听又好看的音乐剧,散场后,市民陈思晓和朋友哼着主题曲走出剧场,意犹未尽。还有不少观众在剧院粉丝群中留言,交流着自己的观剧体验,讨论热烈。

从演出方的角度看,通常而言春节前是演出的旺季,大量的跨年音乐会、演唱会集中上线,春节后的二三月则进入演出淡季,剧院会利用这一段时间对全年的演出计划进行安排,或者对剧院设施进行整修升级。

而在今年,重庆演出市场的情况却大不一样。

立春之后,重庆各大剧院都上演了不少精品舞台剧目,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

2月4日,重庆交响乐团携手著名指挥家夏小汤、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刘霄在重庆大剧院奏响2023年重庆新春音乐会,表达了人们对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的热情。

2月5日,元宵之夜,重庆大剧院户外广场,重庆民族乐团奏响了一场主题为《春江花月夜》的江畔民乐音乐会,让观众在两江交汇的诗意空间里,邂逅民乐与美景,沉浸在节日的喜悦里。

2月10日,郑州歌舞剧院凭借“荷花奖”获奖舞剧《水月洛神》,舞动山城,让观众感受到1800年前的建安风骨……更有舞台剧《重庆·1949》、杂技秀《极限快乐Show》、话剧《雾气江洲》等驻场演出精彩上演,令人目不暇接。

“频繁上演的好剧、大戏受热捧,展示了大众强烈的观演意愿和行动力,大大提振了演出市场的信心。”重庆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副主任李文婷认为,作为文旅融合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演艺行业在今春迎来爆发式增长。要让一个剧院产业链价值更大、上座率保持高位,归根到底,靠的就是高品质演出内容的支撑。

沉浸式体验,提升观众的观剧体验

除了一些大型舞台演出外,一些实验性较强的舞台项目同样沐浴在演艺市场回暖的温度中。

元宵佳节的前一天,重庆市川剧院弹戏元宵专场演出活动在川剧艺术中心小剧场举行。这是一间具有实验气息的剧场——场地空间不大,100多名观众围着一张张圆桌而坐,一边看演出,一边还可以吃小吃、喝盖碗茶,观众席位和表演区域几乎零距离,宛如川剧戏园子一般。

当天,演员们带来了《拔火棍》《拦马》《拾玉镯》《钻狗洞》4部川剧传统戏,其间还有抽奖环节,充满了欢声笑语。观众陈晨在看了演出后告诉记者,从来没有这么近地欣赏过川剧,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人好亲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沉浸式体验成了重庆各大剧院吸引观众的“彩蛋”。比如,重庆1949大剧院向已购买《重庆·1949》演出票的观众,推出免费真人沉浸剧本杀《请回答1949》,该剧本杀产品围绕《重庆·1949》的主要角色和剧情线进行定制,参加剧本杀的观众不仅可以代入特定角色,获得比普通观众更多的剧情内容,还能与主演互动交流、复盘解析人物故事。

“没看过《重庆·1949》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进剧场看剧要有非常高的门槛,其实这是一个心理门槛。我们研发了包括剧本杀在内的多个副线产品,就是希望降低这个心理门槛,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剧体验。”重庆一九四九演艺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慧芳说,希望更多观众把观剧当作对一种生活场景的感受,这样可以提升观众的观剧体验。

形成集聚效应,重庆演艺未来可期

“上半年重庆大剧院演出安排得很紧凑,下半年档期更紧张。”重庆大剧院总经理贺文告诉记者,新春之后,他的电话明显多了起来,和院团、国内外演出商谈论最多的就是档期。

紧接着的3月,青春版《牡丹亭》全本,孟京辉经典戏剧作品《恋爱的犀牛》将在重庆大剧院上演。此后,舞台剧《寄生虫》、话剧《白鹿原》、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咏春》《孔雀》等众多经典好剧,将悉数在重庆各大剧场与观众见面。

与此同时,重庆本土院团也在积极排练剧目,为接下来的全国巡演做准备。2月15日起,重庆芭蕾舞团将带着芭蕾舞剧《死水微澜》《动物狂欢曲》多个重芭原创剧目亮相四川;重庆市川剧院、重庆歌舞团等多个院团也将带着品质过硬的拳头剧目前往全国各地演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纵观全国各地演出市场,颇具市场影响力的演出层出不穷。比如,上海大剧院的《剧院魅影》(中文版)未演先热,在去年末创造了开票3小时内票房突破300万元佳绩的基础上,今年又一口气新增8场演出,以满足观众需求;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北京各剧场掀起一轮舞剧观演热潮,《红楼梦》《赵氏孤儿》《昭君》3部重磅舞剧分别在天桥剧场、国家大剧院、北展剧场上演,形成了一票难求的观演盛况。

那么,重庆该如何乘势而上?

“现在观众讲求的是以演出为中心的体验,它不仅要求演出发生的频次多,节目内容也要回归到内容为王。”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程联群认为,可依托举办大戏演出季、精品艺术节等手段,保持连续性的优质剧目供给,来满足观众的需求。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严功军表示,一座人文之城需要演出,但绝不仅仅是演出。要想提升文艺演出的吸引力,不仅要思考如何将优质的演艺资源“引进来”,更要创新场景消费理念,体现数字智能生活特色。他认为,未来,剧院须同时满足人们多种场景需求,比如集餐饮、娱乐、演出等于一体的演艺新空间或许会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在市文化旅游委艺术处副处长汤涛看来,面对观众蓬勃的观演需求,演艺市场的供给侧潜力尚需挖掘,应进一步推进我市都市演艺聚集区建设,形成集聚效应。“首先,要提升本土创作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本土演出质量,为演艺市场不断造血。其次,要积极培养观众看演出的习惯,通过政策补贴、艺术进校园等形式,更科学精准地推动演出市场发展。最后,推进业态模式创新,鼓励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演艺新空间,进而形成多维立体、艺术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都市演艺聚集区,促进文旅消费和高质量发展。”汤涛说。

重庆日报客户端 刘一叶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