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档案讲好“南川故事”
黑白的历史照片、泛黄的陈年真迹、厚重的文件资料……一份份档案像是解开一段段陈年往事的密码,承载着记忆,见证着历史,使得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
近年来,区档案局、馆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档案事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步和发展。
留存每个瞬间:
全面记录留存新时代奋斗历程
南川的古县名——隆化,能够在哪本古书记载上寻找到?古代中国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记》载:“唐贞观十一年分渝州巴县之北置隆化县,以县西二十里永隆山为名。”
金佛山旅游开发能有多早?一份与当时四川旅行社合办金佛招待所的计划书,印证了金佛山旅游开发在民国时已取得突破。
“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该我这个老师上去了!”一位空军教官在日记上匆匆写下的话,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在一份珍贵的档案里还记录下了他曾致函当时的南川县政府,答谢县长及地方人士协助处理一位飞行员烈士的善后事宜。
……
这些故事只是区档案馆馆藏档案中的沧海一粟,丰富的档案资源聚焦着南川的城市记忆,传承着南川的悠久历史,记录着南川的蝶变历程。
近年来,区档案馆记录新时代、新变化、新成就的档案资源建设成果丰硕,党史学习教育、金佛山水利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污染源普查、地名普查档案资源完整归集,36家破产企业、15家市属国有企业的工资档案及公证档案、婚姻档案、林权档案等民生档案纳入管理,14万件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两类档案”已接收进馆。
截至目前,区档案馆馆藏档案490万件,照片档案、专业档案、项目档案、民生档案占比逐步增大,馆藏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档案开放取得新突破,开放档案近3万件,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珍贵档案100件。
“云”上查档案:
推进数字化档案馆建设
不久前,市民李女士需要补办养老保险,按照政策规定,需要补充提供其父亲在60多年前的诉讼档案,但李女士父亲早在1970年逝世。她在法院代理查阅档案时,需要授权委托书和相关身份证明,但李女士父亲户籍已被注销,无法证明其父女关系。
为了找到相关资料,李女士来到区档案馆进行查找,很快找到了资料文件。文件中详细说明了李女士父亲去世和家庭子女情况,具有身份证明的效力。李女士也得以顺利在法院查阅到诉讼档案,完成养老保险的补办。
近年来,区档案馆着力推进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档案工作理念变革、方法创新,馆藏档案数字化达2000万页,纸质档案数字化率达100%。
同时,建成了馆务大数据平台、档案管理利用库、档案数字资源总库、全文检索系统;建成了馆际民生档案共享平台,民生档案查询利用实现了跨馆查询;建成了数字档案质检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档案质检效率;将档案门类由单一的文书门类扩展到实物档案、音像档案等,实现了档案的全门类收集管理;建成电子阅览室系统,市民可以自主查询档案;正在建设档案政务服务平台,届时各单位将实现电子文件的在线归档。
目前,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实现了实体档案和数字档案的精准管理,使海量数据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成为可能。年均为群众提供查询利用服务8000多人次,服务对象由市民向部门、乡镇、企业、科研机构、文史研究者等领域不断拓展。
追寻南川记忆:
保护传承本地人文历史
你记忆中的南川是什么样子?走进区档案馆,精心打造的“南川记忆”文化墙呈现在眼前,一幅巨幅中国画涵盖了南川旧城、南川新城、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等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凝聚了从古至今的30多个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
在馆藏珍贵档案展示区,区档案馆首次公开展出馆藏珍品,深度挖掘南川人文历史;而档案开放阅读专区、档案沙龙等,为市民读档学史、聆听讲座、文化社交等提供了档案文化沉浸式体验;收集并展出的南川原创作品精粹,展示了南川各领域原创成果。
2022年,区档案馆经过开放审核及点校,整理编印《奚成日记》手稿点校本300册,分送赠阅全区相关单位和历史研究爱好者。作为南川早期共产党人献身革命的真实写照,全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政治经济发展情况。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南川记忆’档案文创品牌,通过对珍贵资料进行征集和收集,保护传承本地人文历史。”区档案馆馆长胡雪岚介绍,区档案馆已征集到极有价值的照片档案20000余张,其中珍贵老照片2000余张;征集到家谱、家史等反映南川人文历史的书籍200余本;创建了南川名人档案库,着重对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取得较大成就的南川籍人士和在南川工作活动过的非南川籍人士,征集和收集名人档案资料,充分发挥南川名人档案库在南川政治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