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异响还是精神异常?原是耳内肌痉挛作怪!
耳内肌痉挛可病发于各年龄阶段,发病高峰年龄集中于20岁-30岁左右。

耳内异响还是精神异常?原是耳内肌痉挛作怪!

来源:齐鲁晚报网2023-02-17

2月10日,在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外科病房,20岁女大学生慧慧(化名)恢复了往日的热情与开朗,正在与家人整理行李准备出院,此时此刻,她的脸上充满期待,尽是对未来的希望。而在不久前,她还深陷耳内异响的困扰,苦不堪言,甚至被家人怀疑患有幻听被迫进行了精神治疗。直到走进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在耳科中心首席专家樊兆民教授带领的医疗团队专业探查下,被确诊为耳内肌痉挛,并通过精准有效的手术治疗,让异响彻底消失,生活重归美好。这其中的幸与不幸,都要从一年多以前耳畔那绵延不断的“咚咚”敲鼓声说起。

磨人的“咚咚”敲鼓声

一年多前,慧慧左耳突然出现异响,“咚咚咚”像敲鼓一样。从那时起,这声音开始随时随地出现,只要听到音调较高的声音,“鼓声”就会如约而至。为此,她不敢听音乐,不敢看电影,有时候舍友聊天音调高了也会诱发异响,不得已只能远离人群。虽然不疼不痒,但长期饱受耳内异响的骚扰,慧慧的生活失去了色彩,压抑到令人窒息。为了摆脱这恼人的“鼓声”,她踏上了漫漫求医之路。经过多次检查、四处奔波,却没有查出任何问题。从检查单上看,慧慧是一个健康的人,然而“咚咚咚”的声音却又提醒着她,自己生病了,这种错位感令她几近崩溃。

但让她更崩溃的,是家人的不信任。“家人已经不相信我了,去了四五家医院,北京的大医院也去过,都没有检查出问题,家人就开始怀疑我出现了幻听。”慧慧十分无奈。但是,在多年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下,慧慧始终坚信自己的判断,那就是自己没有精神疾病,而是耳朵出现了问题。

然而在家人看来,一个20岁学生的自我判断,远比不上多位医生的诊断更令人信服。在家人的坚持下,慧慧被送进了专门治疗精神疾病的医院,并在那里治疗了一个半月,用了很多药物,甚至被采取过电击疗法。那段时间的治疗不仅让她饱受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痛苦,并且没有收获任何治疗效果,最终她强烈要求出了院。

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

出院后,她依然没有放弃寻找治疗的机会。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大量资料,并通过网络了解到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科中心的樊兆民教授在这方面的治疗优势。查阅的资料越多,慧慧越激动,甚至将樊教授当成了自己最后的“救命稻草”。在她的坚持下,妈妈同意再带她去一次医院。

经过樊兆民教授面诊,怀疑慧慧是肌源性耳鸣——因耳内肌痉挛引发耳鸣。然而经过多次专业全面的听力学检查,她的检查结果呈阴性,依据以往的经验,樊教授依旧高度怀疑其是耳内肌痉挛。人体中耳内有两块小肌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慧慧的症状表现与镫骨肌痉挛相符合。镫骨肌痉挛通过长时程声导抗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但在既往病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镫骨肌痉挛患者检查结果呈阴性。至于原因,樊教授解释:“长时程声导抗检查需要把探头塞进外耳道中,然而有些病人耳朵里塞上东西后耳内异响就消失了。”

为此,樊教授决定采用另一种诊断方法——手术探查。如果真的是镫骨肌痉挛,通过手术探查,声音诱发耳鸣时,能够观察到镫骨肌收缩,从而确诊,确诊后可以直接手术;但如果通过手术探查,发现并非耳内肌痉挛,可能手术就是徒劳了。”面对长期以来的病痛折磨,慧慧决心非常大,仍然十分坚定地选择手术探查。

手术探查终确诊

经过精心准备,慧慧的手术如期进行,在探查中,果然如樊教授推断的一样,病人耳内的镫骨肌在声音刺激下出现非自主收缩,由此确诊为耳内肌痉挛,术中切断镫骨肌,术后耳鸣即刻消失了。

在经历了一年多曲折的就医过程后,慧慧所患的“疑难杂症”就在这样一场简单的手术中治愈了,慧慧和她的家人心里五味杂陈。

樊教授介绍,耳内肌痉挛可病发于各年龄阶段,发病高峰年龄集中于20岁-30岁左右,其中以女性居多,目前发病原因和机理尚不明确。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该病经常被漏诊误诊,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目前仍有很多医生对该病认知程度不高,之前的医学类教科书介绍,耳内肌痉挛引发的耳鸣声像敲鼓声,而事实上临床患者所听到的声音千奇百怪,除了敲鼓声,也有可能是摩擦纸张声、踩雪声、白噪声、昆虫翅膀扇动声、类似蛙叫的呱呱声等。其次,在日常诊疗过程中,针对耳内肌痉挛的检查并不需要特别先进的仪器或者高超的技术,但对医生的经验以及判断能力要求较高,一次听力学检查往往无法直接得出诊断结果,而是需要花费更多的耐心、精力,使用多种声音多次诱发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耳内异响还是精神异常?原是耳内肌痉挛作怪!

2023-02-17 06:00:06 来源:

2月10日,在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外科病房,20岁女大学生慧慧(化名)恢复了往日的热情与开朗,正在与家人整理行李准备出院,此时此刻,她的脸上充满期待,尽是对未来的希望。而在不久前,她还深陷耳内异响的困扰,苦不堪言,甚至被家人怀疑患有幻听被迫进行了精神治疗。直到走进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在耳科中心首席专家樊兆民教授带领的医疗团队专业探查下,被确诊为耳内肌痉挛,并通过精准有效的手术治疗,让异响彻底消失,生活重归美好。这其中的幸与不幸,都要从一年多以前耳畔那绵延不断的“咚咚”敲鼓声说起。

磨人的“咚咚”敲鼓声

一年多前,慧慧左耳突然出现异响,“咚咚咚”像敲鼓一样。从那时起,这声音开始随时随地出现,只要听到音调较高的声音,“鼓声”就会如约而至。为此,她不敢听音乐,不敢看电影,有时候舍友聊天音调高了也会诱发异响,不得已只能远离人群。虽然不疼不痒,但长期饱受耳内异响的骚扰,慧慧的生活失去了色彩,压抑到令人窒息。为了摆脱这恼人的“鼓声”,她踏上了漫漫求医之路。经过多次检查、四处奔波,却没有查出任何问题。从检查单上看,慧慧是一个健康的人,然而“咚咚咚”的声音却又提醒着她,自己生病了,这种错位感令她几近崩溃。

但让她更崩溃的,是家人的不信任。“家人已经不相信我了,去了四五家医院,北京的大医院也去过,都没有检查出问题,家人就开始怀疑我出现了幻听。”慧慧十分无奈。但是,在多年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下,慧慧始终坚信自己的判断,那就是自己没有精神疾病,而是耳朵出现了问题。

然而在家人看来,一个20岁学生的自我判断,远比不上多位医生的诊断更令人信服。在家人的坚持下,慧慧被送进了专门治疗精神疾病的医院,并在那里治疗了一个半月,用了很多药物,甚至被采取过电击疗法。那段时间的治疗不仅让她饱受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痛苦,并且没有收获任何治疗效果,最终她强烈要求出了院。

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

出院后,她依然没有放弃寻找治疗的机会。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大量资料,并通过网络了解到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科中心的樊兆民教授在这方面的治疗优势。查阅的资料越多,慧慧越激动,甚至将樊教授当成了自己最后的“救命稻草”。在她的坚持下,妈妈同意再带她去一次医院。

经过樊兆民教授面诊,怀疑慧慧是肌源性耳鸣——因耳内肌痉挛引发耳鸣。然而经过多次专业全面的听力学检查,她的检查结果呈阴性,依据以往的经验,樊教授依旧高度怀疑其是耳内肌痉挛。人体中耳内有两块小肌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慧慧的症状表现与镫骨肌痉挛相符合。镫骨肌痉挛通过长时程声导抗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但在既往病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镫骨肌痉挛患者检查结果呈阴性。至于原因,樊教授解释:“长时程声导抗检查需要把探头塞进外耳道中,然而有些病人耳朵里塞上东西后耳内异响就消失了。”

为此,樊教授决定采用另一种诊断方法——手术探查。如果真的是镫骨肌痉挛,通过手术探查,声音诱发耳鸣时,能够观察到镫骨肌收缩,从而确诊,确诊后可以直接手术;但如果通过手术探查,发现并非耳内肌痉挛,可能手术就是徒劳了。”面对长期以来的病痛折磨,慧慧决心非常大,仍然十分坚定地选择手术探查。

手术探查终确诊

经过精心准备,慧慧的手术如期进行,在探查中,果然如樊教授推断的一样,病人耳内的镫骨肌在声音刺激下出现非自主收缩,由此确诊为耳内肌痉挛,术中切断镫骨肌,术后耳鸣即刻消失了。

在经历了一年多曲折的就医过程后,慧慧所患的“疑难杂症”就在这样一场简单的手术中治愈了,慧慧和她的家人心里五味杂陈。

樊教授介绍,耳内肌痉挛可病发于各年龄阶段,发病高峰年龄集中于20岁-30岁左右,其中以女性居多,目前发病原因和机理尚不明确。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该病经常被漏诊误诊,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目前仍有很多医生对该病认知程度不高,之前的医学类教科书介绍,耳内肌痉挛引发的耳鸣声像敲鼓声,而事实上临床患者所听到的声音千奇百怪,除了敲鼓声,也有可能是摩擦纸张声、踩雪声、白噪声、昆虫翅膀扇动声、类似蛙叫的呱呱声等。其次,在日常诊疗过程中,针对耳内肌痉挛的检查并不需要特别先进的仪器或者高超的技术,但对医生的经验以及判断能力要求较高,一次听力学检查往往无法直接得出诊断结果,而是需要花费更多的耐心、精力,使用多种声音多次诱发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凤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