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台下挖出一个司令台——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大揭秘”
“我们做了建筑考古,一层层轻轻挖,果然在大田湾体育场主席台下方挖出一个司令台。”1月18日,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学院总院副总建筑师、大田湾体育场保护修缮设计总负责人胡斌向重庆日报记者透露。

主席台下挖出一个司令台——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大揭秘”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2023-02-17

“我们做了建筑考古,一层层轻轻挖,果然在大田湾体育场主席台下方挖出一个司令台。”1月18日,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学院总院副总建筑师、大田湾体育场保护修缮设计总负责人胡斌向重庆日报记者透露。

2022年12月30日,经过两年多精心建设,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工程正式对外开放,许多市民既感觉“焕然一新”,又感觉“似曾相识。”

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觉?“玄机就藏在细节里。”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睿说。1月18日,重庆日报记者跟随设计师们来到现场,为读者独家揭秘那些细节背后的玄机。

为还原1956年模样,掘地三尺

“大多数重庆市民熟悉的大田湾体育场,其实并不是1956年建成时的样子。”

看着记者惊讶的表情,胡斌接着说,大田湾体育场1951年由贺龙主持修建,1956年3月开放投用,之后,其主席台进行了多次修缮。

上世纪六十年代,主席台上方增加了钢雨棚;1978年,又做了大改动,主席台从原来的一层变为两层;上世纪九十年代,主席台增加了更大的雨棚,“所以,很多市民记忆里的大田湾体育场,其实是上世纪90年代后的模样。”

主席台下挖出一个司令台——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大揭秘”1
2023年1月18日,修缮后的大田湾体育场主席台下方的司令台。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大田湾体育场的设计者,是原重庆设计院院长尹淮。为了还原1956年建成时的模样,胡斌和团队找到尹淮的儿女,幸运地拿到了尹淮的设计手稿。

认真研究手稿,胡斌发现,在当时的建筑中,主席台下方还有一个司令台,是一座形似亭子的小建筑。

现场,胡斌指着已经恢复的司令台告诉记者,因为当时经常举行团体操等群众运动,领操员就是站在司令台上,指挥全场动作。此外,大田湾体育场举行马拉松比赛时,发令枪也会在司令台上鸣响。

但两年多前,胡斌却在现场找不到司令台的一丝痕迹。

司令台去哪里了?

为此,胡斌和团队采用考古的手法,对现场进行挖掘。随着一层层土被挖开,埋在地下的司令台果然被挖了出来,只是已经坍塌,破损厉害。

原来,在上世纪的多次修缮中,人们为了增加看台面积,就用土把司令台埋了起来,填成一个斜面,在上面增加了数十个座位。因此,如今的重庆市民,几乎无人知道大田湾体育场还有个司令台。

如今,司令台按照原貌修缮完毕,主席台正面也恢复了1956年建成时的模样,侧面、背面则保留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风貌。“这样的保留,也是记录历史。”胡斌说。

失传的“斩假石”工艺,如何还原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建成于1952年,其中心建筑——大剧院,曾是重庆西南大区时期建筑的重要代表。在此次保护修缮中,大剧院的还原尤为重要。

然而,设计团队遭遇了难题。

“大剧院门口的6根立柱,用哪种材料、工艺,原设计图纸上没有标注。”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文化风貌处负责人告诉记者,6根立柱经过多次涂装后,已经看不见原貌。为此,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当时的设计图。图纸上,大剧院的其它地方都有标注,有的用彩色水泥粉、有的用“斩假石”,有的用水砂石,但唯独门口的6根大立柱是空白。

怎么办?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多次召集专家讨论。大家分析后认为,6根大立柱和墙面的材质应该有所区别,墙面是彩色水泥粉,大立柱的位置突出,工艺应该更高档,“斩假石”工艺更合适。而且,“斩假石”在当时比较流行,重庆的大礼堂、文化宫等重要建筑,都采用了这一工艺。

主席台下挖出一个司令台——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大揭秘”2
文化宫大剧院,用“斩假石”工艺处理的大立柱。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所谓“斩假石”,又称剁斧石,是一种人造石料,即将掺入石子等原料的水泥砂浆涂抹在建筑物表面,等到快硬化的时候,人工用斧头在石材表面斩凿,使石材呈现出纹路,显得更加细腻和立体。

然而,现代工人基本上没有见过“斩假石”工艺,没有人会做。

这下又怎么办?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研创中心副主任余水告诉记者,他们先找了很多工人现场做,不仅动作慢、效率低,做出来的也不是当年的样子。于是,他们想到,何不用现代工艺还原?

施工单位找到一家装配式建筑厂,他们将混凝土和彩色小石子混合,表面用钢刷刷出纹路,仿照“斩假石”。为了尽量接近历史原貌,项目组在文化宫大剧院旁立起一块3米多高、2米多宽的大板子,每做出一片“斩假石”样板就挂上去进行现场比对,请专家研判。

主席台下挖出一个司令台——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大揭秘”3
2023年1月18日,文化宫大剧院,修缮后的文化宫大剧院高度还原了1952年刚建成的历史风貌。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2022年盛夏,经过7次修改后,“斩假石”终于确定了颜色和材质。一片片石材用龙骨固定在立柱上,比使用涂料更加稳固、耐久。“如今的文化宫大剧院,高度还原了1952年刚建成的历史风貌。”余水欣慰地说。

灰色座椅方案以一票优势胜出

除了工艺,颜色也是传承保护历史风貌的线索之一。

细心的市民也许已经发现,大田湾体育场看台3万多个座椅,全部为统一的灰色。这样的色调,在全球体育场中十分罕见。

主席台下挖出一个司令台——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大揭秘”4
2023年1月18日拍摄的大田湾体育场。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体育场主要用于运动、赛事,座椅一般都是彩色的。”胡斌告诉记者,而且一般的体育场,还会通过不同颜色的座椅来进行分区。

那为什么大田湾体育场要用灰色座椅?

“因为大田湾不仅是一个体育场,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建筑。”胡斌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紧缺,修建大田湾体育场时,使用了当时最高档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因此,大田湾体育场的‘底色’就是朴素的水泥灰色。”

为了慎重地决定座椅颜色,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特地牵头组织投票。会上,该局邀请了5位重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进行投票选择。最终,灰色座椅方案以一票的优势胜出。

主席台下挖出一个司令台——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大揭秘”5
2023年1月18日,大田湾体育场看台的灰色座椅。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大家觉得,座椅采用灰色,可以更好地与建筑融为一体。”胡斌称。

除了座椅,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的每一个颜色运用,其实都很考究。

连通文化宫和大田湾之间的劳动大道,是这一区域的中轴线。在宽敞的天桥上,市民们三三两两散步,谈笑,感受着新春来临的气息。很少有人注意到,劳动大道的地面两侧,分别有两条红色的装饰带,从文化宫的天桥上一直延伸到大田湾体育场门口。

“装饰带的红色,也有历史渊源。”胡斌说,这种红色并不常见,但非常端庄大气。它的来源正是人民大礼堂的红墙。

“人民大礼堂的红墙、劳动大道的红色装饰带和大田湾体育场的外墙,都使用了同一种红色。”胡斌说,这既尊重了历史建筑的原貌,也是讲好重庆故事的一个小细节。

除了红色,四周大树的绿色也引人注目。

在文化宫大剧院前的广场上,有两棵只露出树冠的大树。走近看,记者发现,这两棵树的树干竟然“藏”在广场地面下。

主席台下挖出一个司令台——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大揭秘”6
文化宫大剧院前的广场,两棵扎根地下车库的大树从天井处探头而出。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广场地下修建了停车库,为了保护大树,我们为这两棵树修了两个天井,让它们在原地继续生长。”

相关施工单位负责人说,不仅如此,为了避让古树,文化宫地下车库的形状从方正变成了异形。作为片区中轴线的劳动大道,也留出肉眼难以察觉的“弧度”,为道旁的古树让出空间。通过以上方式,共保护古树近百棵。

“古树也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文化风貌处负责人说,“新春来临,希望市民能在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片区漫步游览中,感受到西南大区的历史风貌,铭记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宝贵城市记忆。”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主席台下挖出一个司令台——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大揭秘”

2023-02-17 11:59:24 来源:

“我们做了建筑考古,一层层轻轻挖,果然在大田湾体育场主席台下方挖出一个司令台。”1月18日,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学院总院副总建筑师、大田湾体育场保护修缮设计总负责人胡斌向重庆日报记者透露。

2022年12月30日,经过两年多精心建设,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工程正式对外开放,许多市民既感觉“焕然一新”,又感觉“似曾相识。”

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觉?“玄机就藏在细节里。”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睿说。1月18日,重庆日报记者跟随设计师们来到现场,为读者独家揭秘那些细节背后的玄机。

为还原1956年模样,掘地三尺

“大多数重庆市民熟悉的大田湾体育场,其实并不是1956年建成时的样子。”

看着记者惊讶的表情,胡斌接着说,大田湾体育场1951年由贺龙主持修建,1956年3月开放投用,之后,其主席台进行了多次修缮。

上世纪六十年代,主席台上方增加了钢雨棚;1978年,又做了大改动,主席台从原来的一层变为两层;上世纪九十年代,主席台增加了更大的雨棚,“所以,很多市民记忆里的大田湾体育场,其实是上世纪90年代后的模样。”

主席台下挖出一个司令台——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大揭秘”1
2023年1月18日,修缮后的大田湾体育场主席台下方的司令台。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大田湾体育场的设计者,是原重庆设计院院长尹淮。为了还原1956年建成时的模样,胡斌和团队找到尹淮的儿女,幸运地拿到了尹淮的设计手稿。

认真研究手稿,胡斌发现,在当时的建筑中,主席台下方还有一个司令台,是一座形似亭子的小建筑。

现场,胡斌指着已经恢复的司令台告诉记者,因为当时经常举行团体操等群众运动,领操员就是站在司令台上,指挥全场动作。此外,大田湾体育场举行马拉松比赛时,发令枪也会在司令台上鸣响。

但两年多前,胡斌却在现场找不到司令台的一丝痕迹。

司令台去哪里了?

为此,胡斌和团队采用考古的手法,对现场进行挖掘。随着一层层土被挖开,埋在地下的司令台果然被挖了出来,只是已经坍塌,破损厉害。

原来,在上世纪的多次修缮中,人们为了增加看台面积,就用土把司令台埋了起来,填成一个斜面,在上面增加了数十个座位。因此,如今的重庆市民,几乎无人知道大田湾体育场还有个司令台。

如今,司令台按照原貌修缮完毕,主席台正面也恢复了1956年建成时的模样,侧面、背面则保留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风貌。“这样的保留,也是记录历史。”胡斌说。

失传的“斩假石”工艺,如何还原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建成于1952年,其中心建筑——大剧院,曾是重庆西南大区时期建筑的重要代表。在此次保护修缮中,大剧院的还原尤为重要。

然而,设计团队遭遇了难题。

“大剧院门口的6根立柱,用哪种材料、工艺,原设计图纸上没有标注。”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文化风貌处负责人告诉记者,6根立柱经过多次涂装后,已经看不见原貌。为此,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当时的设计图。图纸上,大剧院的其它地方都有标注,有的用彩色水泥粉、有的用“斩假石”,有的用水砂石,但唯独门口的6根大立柱是空白。

怎么办?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多次召集专家讨论。大家分析后认为,6根大立柱和墙面的材质应该有所区别,墙面是彩色水泥粉,大立柱的位置突出,工艺应该更高档,“斩假石”工艺更合适。而且,“斩假石”在当时比较流行,重庆的大礼堂、文化宫等重要建筑,都采用了这一工艺。

主席台下挖出一个司令台——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大揭秘”2
文化宫大剧院,用“斩假石”工艺处理的大立柱。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所谓“斩假石”,又称剁斧石,是一种人造石料,即将掺入石子等原料的水泥砂浆涂抹在建筑物表面,等到快硬化的时候,人工用斧头在石材表面斩凿,使石材呈现出纹路,显得更加细腻和立体。

然而,现代工人基本上没有见过“斩假石”工艺,没有人会做。

这下又怎么办?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研创中心副主任余水告诉记者,他们先找了很多工人现场做,不仅动作慢、效率低,做出来的也不是当年的样子。于是,他们想到,何不用现代工艺还原?

施工单位找到一家装配式建筑厂,他们将混凝土和彩色小石子混合,表面用钢刷刷出纹路,仿照“斩假石”。为了尽量接近历史原貌,项目组在文化宫大剧院旁立起一块3米多高、2米多宽的大板子,每做出一片“斩假石”样板就挂上去进行现场比对,请专家研判。

主席台下挖出一个司令台——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大揭秘”3
2023年1月18日,文化宫大剧院,修缮后的文化宫大剧院高度还原了1952年刚建成的历史风貌。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2022年盛夏,经过7次修改后,“斩假石”终于确定了颜色和材质。一片片石材用龙骨固定在立柱上,比使用涂料更加稳固、耐久。“如今的文化宫大剧院,高度还原了1952年刚建成的历史风貌。”余水欣慰地说。

灰色座椅方案以一票优势胜出

除了工艺,颜色也是传承保护历史风貌的线索之一。

细心的市民也许已经发现,大田湾体育场看台3万多个座椅,全部为统一的灰色。这样的色调,在全球体育场中十分罕见。

主席台下挖出一个司令台——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大揭秘”4
2023年1月18日拍摄的大田湾体育场。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体育场主要用于运动、赛事,座椅一般都是彩色的。”胡斌告诉记者,而且一般的体育场,还会通过不同颜色的座椅来进行分区。

那为什么大田湾体育场要用灰色座椅?

“因为大田湾不仅是一个体育场,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建筑。”胡斌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紧缺,修建大田湾体育场时,使用了当时最高档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因此,大田湾体育场的‘底色’就是朴素的水泥灰色。”

为了慎重地决定座椅颜色,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特地牵头组织投票。会上,该局邀请了5位重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进行投票选择。最终,灰色座椅方案以一票的优势胜出。

主席台下挖出一个司令台——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大揭秘”5
2023年1月18日,大田湾体育场看台的灰色座椅。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大家觉得,座椅采用灰色,可以更好地与建筑融为一体。”胡斌称。

除了座椅,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的每一个颜色运用,其实都很考究。

连通文化宫和大田湾之间的劳动大道,是这一区域的中轴线。在宽敞的天桥上,市民们三三两两散步,谈笑,感受着新春来临的气息。很少有人注意到,劳动大道的地面两侧,分别有两条红色的装饰带,从文化宫的天桥上一直延伸到大田湾体育场门口。

“装饰带的红色,也有历史渊源。”胡斌说,这种红色并不常见,但非常端庄大气。它的来源正是人民大礼堂的红墙。

“人民大礼堂的红墙、劳动大道的红色装饰带和大田湾体育场的外墙,都使用了同一种红色。”胡斌说,这既尊重了历史建筑的原貌,也是讲好重庆故事的一个小细节。

除了红色,四周大树的绿色也引人注目。

在文化宫大剧院前的广场上,有两棵只露出树冠的大树。走近看,记者发现,这两棵树的树干竟然“藏”在广场地面下。

主席台下挖出一个司令台——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大揭秘”6
文化宫大剧院前的广场,两棵扎根地下车库的大树从天井处探头而出。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广场地下修建了停车库,为了保护大树,我们为这两棵树修了两个天井,让它们在原地继续生长。”

相关施工单位负责人说,不仅如此,为了避让古树,文化宫地下车库的形状从方正变成了异形。作为片区中轴线的劳动大道,也留出肉眼难以察觉的“弧度”,为道旁的古树让出空间。通过以上方式,共保护古树近百棵。

“古树也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文化风貌处负责人说,“新春来临,希望市民能在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片区漫步游览中,感受到西南大区的历史风貌,铭记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宝贵城市记忆。”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