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票改革结硕果!36.9万亩、724.42亿元……

地票改革结硕果!36.9万亩、724.42亿元……

来源:重庆国资委2023-02-18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消息,截至2022年底,重庆土交所公司累计交易地票36.9万亩、724.42亿元;累计组织农村实物产权流转交易112.77万亩、40.85亿元,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交易11.02万亩、19.87亿元。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规范有序运行,现已成为集土地指标交易、实物交易、服务交易三大类,20余个交易品种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试点交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3380亩、11.77亿元,组织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7宗、124亩、6487.35万元,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初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经过多年的探索,围绕复垦、交易、使用三个环节,重庆形成了以《重庆市地票管理办法》为总领、以“自愿复垦、公开交易、收益归农、价款直拨、依规使用”为核心内容的重庆独有的地票制度体系。

多举措并行,为改革铺平道路

明确复垦形成的耕地等农用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不变,明确地票“收益归农”的权利归属,逐步形成宅基地复垦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的稳定价款分配比例。

同时组建市、区县土地复垦整治机构,制定出台复垦标准体系,加强复垦环节规划管控和计划调节,累计完成复垦43万亩,保障地票来源真实可靠、数量充足。

不断完善地票运行机制,同时形成以地票管理办法为总领,涵盖复垦、交易、使用各环节的“1+10”地票制度框架;确立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持票准用”制度;积极拓展地票生态功能,累计复垦形成生态类地票6589亩、12.72亿元。

在交易实践中探索地票市场运行规律和调节机制。制定地票最低保护价,保障农户复垦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逐步建立供需协同的量价调控机制,采取挂牌和拍卖方式组织交易。

积极推动实现电子化交易,开发地票交易管理系统,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进地票各环节数据关联,实现地票来源可溯、去向可查,促进交易阳光公开运行,保障农户的政策知情权。

改革见成效,各处结硕果

已成交地票为农村输送反哺资金700余亿元,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复垦农户获得户均7万余元的净收益。全市累计交易贫困区县地票26.3万亩、517.18亿元,成交量约占全市初次交易地票总量的74%,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先造地、后用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地票生产过程中复垦产生了90%以上的耕地,而落地使用时耕地仅占征地范围的60%左右,地票落地项目占补平衡平均省出30%左右的耕地。

地票盘活农村闲置低效利用的空间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激励远郊区县复垦复绿,增加耕地和绿色生态空间,在大范围内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的积极探索。

作为农地用途变更的权利凭证,地票直接作为融资质押物,累计质押地票8764亩、13亿元。同时地票改变了改革前农房仅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低价格流转的状态,为农房贷款抵押评估提供现实参照,使农房估值由改革前的千元级提升到万元级、十万元级,带动了农房抵押融资。截至2022年底,全市农房抵押融资规模超过300亿元。

分享
新浪微博

地票改革结硕果!36.9万亩、724.42亿元……

2023-02-18 23:09:55 来源: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消息,截至2022年底,重庆土交所公司累计交易地票36.9万亩、724.42亿元;累计组织农村实物产权流转交易112.77万亩、40.85亿元,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交易11.02万亩、19.87亿元。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规范有序运行,现已成为集土地指标交易、实物交易、服务交易三大类,20余个交易品种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试点交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3380亩、11.77亿元,组织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7宗、124亩、6487.35万元,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初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经过多年的探索,围绕复垦、交易、使用三个环节,重庆形成了以《重庆市地票管理办法》为总领、以“自愿复垦、公开交易、收益归农、价款直拨、依规使用”为核心内容的重庆独有的地票制度体系。

多举措并行,为改革铺平道路

明确复垦形成的耕地等农用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不变,明确地票“收益归农”的权利归属,逐步形成宅基地复垦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的稳定价款分配比例。

同时组建市、区县土地复垦整治机构,制定出台复垦标准体系,加强复垦环节规划管控和计划调节,累计完成复垦43万亩,保障地票来源真实可靠、数量充足。

不断完善地票运行机制,同时形成以地票管理办法为总领,涵盖复垦、交易、使用各环节的“1+10”地票制度框架;确立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持票准用”制度;积极拓展地票生态功能,累计复垦形成生态类地票6589亩、12.72亿元。

在交易实践中探索地票市场运行规律和调节机制。制定地票最低保护价,保障农户复垦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逐步建立供需协同的量价调控机制,采取挂牌和拍卖方式组织交易。

积极推动实现电子化交易,开发地票交易管理系统,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进地票各环节数据关联,实现地票来源可溯、去向可查,促进交易阳光公开运行,保障农户的政策知情权。

改革见成效,各处结硕果

已成交地票为农村输送反哺资金700余亿元,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复垦农户获得户均7万余元的净收益。全市累计交易贫困区县地票26.3万亩、517.18亿元,成交量约占全市初次交易地票总量的74%,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先造地、后用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地票生产过程中复垦产生了90%以上的耕地,而落地使用时耕地仅占征地范围的60%左右,地票落地项目占补平衡平均省出30%左右的耕地。

地票盘活农村闲置低效利用的空间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激励远郊区县复垦复绿,增加耕地和绿色生态空间,在大范围内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的积极探索。

作为农地用途变更的权利凭证,地票直接作为融资质押物,累计质押地票8764亩、13亿元。同时地票改变了改革前农房仅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低价格流转的状态,为农房贷款抵押评估提供现实参照,使农房估值由改革前的千元级提升到万元级、十万元级,带动了农房抵押融资。截至2022年底,全市农房抵押融资规模超过300亿元。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