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六位大学校长阅读推荐,每本都值得一读!
新学期读什么书?重庆六位大学校长阅读推荐,每本都值得一读!

重庆六位大学校长阅读推荐,每本都值得一读!

来源:重庆共青团官微2023-02-19

一本好书就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心灵之门。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汲取营养的方式,更是一种乐在其中的享受。

今年1月1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一年之计在于春。校园里求索的琅琅读书声,也是春天的一种美好。新学期读什么书?重庆六位大学校长向广大读者推荐了他们认为值得一读的书,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书籍的力量和阅读的喜悦吧。

从法学角度思考人类 付子堂

推荐书籍:《法的思想世界》

作者:董彦斌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人: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法学教授、法理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法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图片

作为202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重点推出的法学新著,西南政法大学董彦斌博士的《法的思想世界》,是一部试图从法学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优秀作品,入选“2022年十大法治图书”。

如果说自然科学主要思考的是自然界,那么人文与社会科学主要思考的就是人类社会。二者不同的是,思考人类社会除了运用科学方法,还与价值、情感密切关联,还与家庭、共同体、家国天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人与人的联系方式密切关联,还与动态的人类实践和难解的实践难题密切关联。故而,思考人类社会不仅需要具备科学精神,像自然科学家一样思考,还应具有家国情怀、天下观念、实践逻辑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从法学角度思考人类社会,尤其是从法理学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当中思考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角度,具有法学和法理学的独特性,偏重于思考人类当中秩序的共性与特质、法律制度的形成与演进、权利意识的萌生与变化、法治的构建与进步、不同法律文明的观念差异与模式比较。

该书的作者,在史与今、变与常、脉络与框架当中,试图发现现象之下的规律,从对比中归纳模式、找寻原理,并试图呈现新意。例如,关于自然法,本书关注了自然法“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双重属性,不把自然法视为纯思辨的书斋之学,不以哲学的方式将其视为与历史无涉的纯理性表达,而认为其是某一种文明之下的特定表达。

由此,作者一方面提炼中国版的自然法表达,另一方面也通过与孟德斯鸠的对话,阐发自然法的社会条件和地域属性。作者将自然法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天理国法人情”表达方式联系起来,既让自然法变成中国话语,也试图打通古今法学表达。

超出想象的未来 黄爱龙

推荐书籍:《人类简史》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人:黄爱龙,重庆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学学科带头人。

图片

从地球上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登上生物链的顶端,人类何以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人类简史》试图给出最精准、最简约的回答。

书中,作者赫拉利从容游走于多学科之间,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角度,对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作者用500多页的篇幅,成功完成了颠覆传统历史写作方法以及从前所未有的高度看人类历史的“野心”,加之一般史学作品所缺乏的文学感染力以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人类简史》为读者带来了更加开阔的阅读胜景。全书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尤其对人类发展的几个关键历程提出的独特看法,令人耳目一新。

对历史和人生的彻悟,既是作者的写作企图,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颇深。“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些都让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生命的价值有了进一步思考。

当然,赫拉利对某些现象的批判也让我时时陷入沉思。他对基因工程学改良人类种种做法的尖刻抨击,把打着“治病救人、延长生命”的旗号改造人类基因的科学活动,比作追求长生不老的“吉尔伽美什计划”和创造科学怪人的“弗兰肯斯坦博士”这两种传说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在他看来是极其危险的。作为医学和生物科学家,伦理底线是我们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而作为高等医学教育者,必须教会学生基本的职业操守。

新冠疫情发生后,作者发声呼吁:“疫情本身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都是全球性问题,只有全球合作才能有效解决。”这,其实是延续了《人类简史》中,赫拉利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担忧和骨子里对天下众生的无边大爱。

掌握多元思考工具 孟东方

推荐书籍:《把思考作为习惯》

作者:韩焱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推荐人:孟东方,重庆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图片

当山风拂去棱角,仍有书香伴你心驰。《把思考作为习惯》是知名出版人韩焱的新作。作为一本认知成长类书籍,该书将众多经典书籍中最有价值的思维模型进行了撷英取华、集成蝶变,并内化为一个系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思维工具箱。

按照人的成长逻辑和职场路径,该书用28个经典思维模型搭建了一个认知成长框架。这个框架能帮助人们打破自己的“元无知”状态,锻造自己的“学习力、规划力、决策力、创新力、习惯力”,掌握多元的思考工具,学会像交响乐团指挥家一样应对复杂系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不断进阶,成长为一个深度思考者与强大的问题解决者,实现对自我人生的积极掌控。

所有的思想都有其时空适用性和局限性,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的社会,答案不可能轻易出现在书籍之中,生活也不可能有任何标准答案。作者认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通过5个步骤提升自己的“思维力”——

第一,想做好任何事,都要先打破自己;第二,构建成长框架,为职场进阶打牢基础;第三,不断连接他人,升级你的职场影响力;第四,心理能量是第一生产力;第五,用“交响力”应对复杂系统。

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迭代不断加快。人们如何应对自己的“元无知”,将是决定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运用多种思维工具来审视和解释世界的能力,已经成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不同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只有把这些丰富的洞察交织在一起,以更加丰富和细致入微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才能更好地做出决策。

作者在书中提出“人需要培养跨界思维和跨域思维的能力”。思维方式的改变,能引导我们产生超越日常的有价值的、宏大的新想法,这些想法不仅会改变社会生活方式,还能进一步引导思维方式持续进化,这正是予人蓦然通透、豁然开朗的沁馨。

“幻想”未来通信的发展 高新波

推荐书籍:《通信简史:从遗传编码到量子信息》

作者:杨义先、钮心忻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推荐人:高新波,重庆邮电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IET)会士,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长。

图片

站在通信发展的最前端,未来通信将何去何从?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通信发展的整个历史,然后让历史告诉未来。而要了解真正的通信发展史则应当从遗传编码开始,这就是《通信简史:从遗传编码到量子信息》一书的作者杨义先、钮心忻教授告诉我们的一个与众不同的通信简史。

这本科普著作丰富有趣而又脑洞大开,思路大胆而新颖。两位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和抽象的生物遗传和生长与通信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试图从生物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启发未来通信的发展方向。

与《生命是什么》一样,《通信简史:从遗传编码到量子信息》也是一部“跨界之作”。

1944年,鼎鼎大名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了《生命是什么》,提出了许多在当时看来“毫无根据”的大胆猜想。然而,正是这本“不务正业”的跨界之作,后来成为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经典之一,它激励了威尔金斯、克里克、沃森等青年物理学家“跳槽”到生物学领域,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当今,通信、计算机科学乃至人工智能,都和生物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通信科学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返璞归真,从最初模仿的生物学中寻找思路,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今天,全球5G通信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通信界业内,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却都产生了一种悲观的思想,即认为“香农信道容量危机”(注:即随着5G手机等为代表的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端到端通信的香农信道容量极限即将被逼近)已经逼近,摩尔定律正在失效,也就是说数字存储容量的增长速度已经达不到摩尔定律的预期,通信的发展很快就要到达顶峰,通信理论和技术也没什么发展空间了。

这本书告诉大家,人工通信目前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人工通信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回归自然通信,比如“语义通信”或者“意念通信”。

这听起来有点科幻,但是,哪一次科技进步不是源自科学家不着边际的“幻想”之中呢?关于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作品因“陌生性”而伟大 董洪川

推荐书籍:《西方正典:伟大作家与不朽作品》

作者:哈罗德·布鲁姆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推荐人:董洪川,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

图片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与不朽作品》是耶鲁大学著名学者哈罗德·布鲁姆的扛鼎之作。作为耶鲁大学的资深教授,布鲁姆在语言和文学方面禀赋过人,阅读速度奇快,记忆力超常,向来以不与学术传统妥协著称。

该书通过对26位精心挑选的西方经典作家的考察与分析,以传记式作家论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努力揭示西方著名作家作品的经典性。作者认为,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都在于其具有一种“陌生性”——一种无法被同化的原创性。

西方文学自但丁《神曲》以来的千年历史,就是一个从陌生性到陌生性的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作者希望能够以此正本清源,回击当代世界对文学经典的误读与误解,进而重塑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文学传统经典谱系。

布鲁姆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也最具有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他将崇高的审美特征视为经典作家与经典作品的根本标志。因而在他看来,阅读文学经典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人的内在成长。

作者既有对西方文学传统恢弘正史的独到思考与把握,也有对不同国别文学之间复杂纠缠的互文性关系的爬梳与辨析,还有对从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惠特曼、歌德、狄更斯、普鲁斯特、卡夫卡、贝克特到乔伊斯、伍尔夫、聂鲁达等作家经典名篇丝丝入扣的精妙评析。阅读此书需要联系历史语境。经典化与现代性也是当下中国文学语境中经常探讨的内容。

在布鲁姆看来,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想象,与阶级、社会意识形态和形而上学无关;衡量经典作品的标准是美学,由此引发的文学批评则绝对是一种精英现象。

布鲁姆以“对抗性批评”反抗今天的大众文学,力图重建西方文学的经典传统。总之,这是一部需要细读的文本,要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值得当代大学生认真阅读。

在技术与文明之间 庞茂琨

推荐书籍:《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

作者:张笑宇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人:庞茂琨,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图片

这是一部致力探讨技术与文明之间关系的书。技术是目的还是手段?技术对于文明到底有什么作用?如何不做技术的奴隶和附庸?读了《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一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性的回答。

书中,作者张笑宇以技术驱动为视角,用跨学科的“汇流”视野,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筛选出14个关键历史时刻,来探究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在传统语境中,人们一般把技术看作“形而下”的术,把理论看作“形而上”的道。多数人认为“道”比“术”更高级。不过,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技术进行反思,普遍秉持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相信新技术会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害怕技术“失控”,让人沦为技术的奴隶。从《弗兰肯斯坦》到《哥斯拉大战金刚》,都表达出对技术这一“两面性”的恐惧。

对此,作者在书中给出的结论是:技术很重要,因为人类首先是一种动物,生理层面的局限性导致人类不得不依赖技术,技术就是人类超越自身局限性的工具,但人类不应匍匐在技术的力量面前,成为其完全的附庸。其独到的洞察力和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三年前,我在上海办了一个大型个人画展“副本2020”,展出了我对于科技问题思考的一个系列作品。“副本”是我“折叠”系列创作在空间和媒介上的拓展与延伸,“折叠”仅限于我把自己植入进画面,与古典对话,造成时空措置。在“副本”中,我加入了人工智能、3D打印等智能科技,是对未来的折叠,对人类如何适应科技带来的根本性改变的进一步思考。

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令我们陷入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与困惑交织的状态。面对技术带来的奇妙、巨变与断裂,今天的哲学、伦理学或者是艺术,可以说都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正如作者所言,技术如同一道地平线,每增高一分,人类文明的图景就被改变一分。如今,技术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运行规模和层面,世界正在发生缓慢而坚定的转变,无论是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先驱者,从未有人明确告诉我们该如何组织社会、如何与技术的力量共存,一切只能由我们自己摸索。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六位大学校长阅读推荐,每本都值得一读!

2023-02-19 21:07:27 来源:

一本好书就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心灵之门。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汲取营养的方式,更是一种乐在其中的享受。

今年1月1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一年之计在于春。校园里求索的琅琅读书声,也是春天的一种美好。新学期读什么书?重庆六位大学校长向广大读者推荐了他们认为值得一读的书,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书籍的力量和阅读的喜悦吧。

从法学角度思考人类 付子堂

推荐书籍:《法的思想世界》

作者:董彦斌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人: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法学教授、法理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法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图片

作为202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重点推出的法学新著,西南政法大学董彦斌博士的《法的思想世界》,是一部试图从法学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优秀作品,入选“2022年十大法治图书”。

如果说自然科学主要思考的是自然界,那么人文与社会科学主要思考的就是人类社会。二者不同的是,思考人类社会除了运用科学方法,还与价值、情感密切关联,还与家庭、共同体、家国天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人与人的联系方式密切关联,还与动态的人类实践和难解的实践难题密切关联。故而,思考人类社会不仅需要具备科学精神,像自然科学家一样思考,还应具有家国情怀、天下观念、实践逻辑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从法学角度思考人类社会,尤其是从法理学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当中思考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角度,具有法学和法理学的独特性,偏重于思考人类当中秩序的共性与特质、法律制度的形成与演进、权利意识的萌生与变化、法治的构建与进步、不同法律文明的观念差异与模式比较。

该书的作者,在史与今、变与常、脉络与框架当中,试图发现现象之下的规律,从对比中归纳模式、找寻原理,并试图呈现新意。例如,关于自然法,本书关注了自然法“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双重属性,不把自然法视为纯思辨的书斋之学,不以哲学的方式将其视为与历史无涉的纯理性表达,而认为其是某一种文明之下的特定表达。

由此,作者一方面提炼中国版的自然法表达,另一方面也通过与孟德斯鸠的对话,阐发自然法的社会条件和地域属性。作者将自然法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天理国法人情”表达方式联系起来,既让自然法变成中国话语,也试图打通古今法学表达。

超出想象的未来 黄爱龙

推荐书籍:《人类简史》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人:黄爱龙,重庆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学学科带头人。

图片

从地球上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登上生物链的顶端,人类何以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人类简史》试图给出最精准、最简约的回答。

书中,作者赫拉利从容游走于多学科之间,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角度,对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作者用500多页的篇幅,成功完成了颠覆传统历史写作方法以及从前所未有的高度看人类历史的“野心”,加之一般史学作品所缺乏的文学感染力以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人类简史》为读者带来了更加开阔的阅读胜景。全书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尤其对人类发展的几个关键历程提出的独特看法,令人耳目一新。

对历史和人生的彻悟,既是作者的写作企图,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颇深。“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些都让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生命的价值有了进一步思考。

当然,赫拉利对某些现象的批判也让我时时陷入沉思。他对基因工程学改良人类种种做法的尖刻抨击,把打着“治病救人、延长生命”的旗号改造人类基因的科学活动,比作追求长生不老的“吉尔伽美什计划”和创造科学怪人的“弗兰肯斯坦博士”这两种传说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在他看来是极其危险的。作为医学和生物科学家,伦理底线是我们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而作为高等医学教育者,必须教会学生基本的职业操守。

新冠疫情发生后,作者发声呼吁:“疫情本身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都是全球性问题,只有全球合作才能有效解决。”这,其实是延续了《人类简史》中,赫拉利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担忧和骨子里对天下众生的无边大爱。

掌握多元思考工具 孟东方

推荐书籍:《把思考作为习惯》

作者:韩焱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推荐人:孟东方,重庆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图片

当山风拂去棱角,仍有书香伴你心驰。《把思考作为习惯》是知名出版人韩焱的新作。作为一本认知成长类书籍,该书将众多经典书籍中最有价值的思维模型进行了撷英取华、集成蝶变,并内化为一个系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思维工具箱。

按照人的成长逻辑和职场路径,该书用28个经典思维模型搭建了一个认知成长框架。这个框架能帮助人们打破自己的“元无知”状态,锻造自己的“学习力、规划力、决策力、创新力、习惯力”,掌握多元的思考工具,学会像交响乐团指挥家一样应对复杂系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不断进阶,成长为一个深度思考者与强大的问题解决者,实现对自我人生的积极掌控。

所有的思想都有其时空适用性和局限性,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的社会,答案不可能轻易出现在书籍之中,生活也不可能有任何标准答案。作者认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通过5个步骤提升自己的“思维力”——

第一,想做好任何事,都要先打破自己;第二,构建成长框架,为职场进阶打牢基础;第三,不断连接他人,升级你的职场影响力;第四,心理能量是第一生产力;第五,用“交响力”应对复杂系统。

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迭代不断加快。人们如何应对自己的“元无知”,将是决定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运用多种思维工具来审视和解释世界的能力,已经成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不同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只有把这些丰富的洞察交织在一起,以更加丰富和细致入微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才能更好地做出决策。

作者在书中提出“人需要培养跨界思维和跨域思维的能力”。思维方式的改变,能引导我们产生超越日常的有价值的、宏大的新想法,这些想法不仅会改变社会生活方式,还能进一步引导思维方式持续进化,这正是予人蓦然通透、豁然开朗的沁馨。

“幻想”未来通信的发展 高新波

推荐书籍:《通信简史:从遗传编码到量子信息》

作者:杨义先、钮心忻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推荐人:高新波,重庆邮电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IET)会士,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长。

图片

站在通信发展的最前端,未来通信将何去何从?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通信发展的整个历史,然后让历史告诉未来。而要了解真正的通信发展史则应当从遗传编码开始,这就是《通信简史:从遗传编码到量子信息》一书的作者杨义先、钮心忻教授告诉我们的一个与众不同的通信简史。

这本科普著作丰富有趣而又脑洞大开,思路大胆而新颖。两位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和抽象的生物遗传和生长与通信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试图从生物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启发未来通信的发展方向。

与《生命是什么》一样,《通信简史:从遗传编码到量子信息》也是一部“跨界之作”。

1944年,鼎鼎大名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了《生命是什么》,提出了许多在当时看来“毫无根据”的大胆猜想。然而,正是这本“不务正业”的跨界之作,后来成为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经典之一,它激励了威尔金斯、克里克、沃森等青年物理学家“跳槽”到生物学领域,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当今,通信、计算机科学乃至人工智能,都和生物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通信科学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返璞归真,从最初模仿的生物学中寻找思路,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今天,全球5G通信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通信界业内,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却都产生了一种悲观的思想,即认为“香农信道容量危机”(注:即随着5G手机等为代表的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端到端通信的香农信道容量极限即将被逼近)已经逼近,摩尔定律正在失效,也就是说数字存储容量的增长速度已经达不到摩尔定律的预期,通信的发展很快就要到达顶峰,通信理论和技术也没什么发展空间了。

这本书告诉大家,人工通信目前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人工通信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回归自然通信,比如“语义通信”或者“意念通信”。

这听起来有点科幻,但是,哪一次科技进步不是源自科学家不着边际的“幻想”之中呢?关于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作品因“陌生性”而伟大 董洪川

推荐书籍:《西方正典:伟大作家与不朽作品》

作者:哈罗德·布鲁姆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推荐人:董洪川,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

图片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与不朽作品》是耶鲁大学著名学者哈罗德·布鲁姆的扛鼎之作。作为耶鲁大学的资深教授,布鲁姆在语言和文学方面禀赋过人,阅读速度奇快,记忆力超常,向来以不与学术传统妥协著称。

该书通过对26位精心挑选的西方经典作家的考察与分析,以传记式作家论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努力揭示西方著名作家作品的经典性。作者认为,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都在于其具有一种“陌生性”——一种无法被同化的原创性。

西方文学自但丁《神曲》以来的千年历史,就是一个从陌生性到陌生性的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作者希望能够以此正本清源,回击当代世界对文学经典的误读与误解,进而重塑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文学传统经典谱系。

布鲁姆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也最具有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他将崇高的审美特征视为经典作家与经典作品的根本标志。因而在他看来,阅读文学经典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人的内在成长。

作者既有对西方文学传统恢弘正史的独到思考与把握,也有对不同国别文学之间复杂纠缠的互文性关系的爬梳与辨析,还有对从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惠特曼、歌德、狄更斯、普鲁斯特、卡夫卡、贝克特到乔伊斯、伍尔夫、聂鲁达等作家经典名篇丝丝入扣的精妙评析。阅读此书需要联系历史语境。经典化与现代性也是当下中国文学语境中经常探讨的内容。

在布鲁姆看来,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想象,与阶级、社会意识形态和形而上学无关;衡量经典作品的标准是美学,由此引发的文学批评则绝对是一种精英现象。

布鲁姆以“对抗性批评”反抗今天的大众文学,力图重建西方文学的经典传统。总之,这是一部需要细读的文本,要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值得当代大学生认真阅读。

在技术与文明之间 庞茂琨

推荐书籍:《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

作者:张笑宇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人:庞茂琨,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图片

这是一部致力探讨技术与文明之间关系的书。技术是目的还是手段?技术对于文明到底有什么作用?如何不做技术的奴隶和附庸?读了《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一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性的回答。

书中,作者张笑宇以技术驱动为视角,用跨学科的“汇流”视野,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筛选出14个关键历史时刻,来探究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在传统语境中,人们一般把技术看作“形而下”的术,把理论看作“形而上”的道。多数人认为“道”比“术”更高级。不过,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技术进行反思,普遍秉持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相信新技术会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害怕技术“失控”,让人沦为技术的奴隶。从《弗兰肯斯坦》到《哥斯拉大战金刚》,都表达出对技术这一“两面性”的恐惧。

对此,作者在书中给出的结论是:技术很重要,因为人类首先是一种动物,生理层面的局限性导致人类不得不依赖技术,技术就是人类超越自身局限性的工具,但人类不应匍匐在技术的力量面前,成为其完全的附庸。其独到的洞察力和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三年前,我在上海办了一个大型个人画展“副本2020”,展出了我对于科技问题思考的一个系列作品。“副本”是我“折叠”系列创作在空间和媒介上的拓展与延伸,“折叠”仅限于我把自己植入进画面,与古典对话,造成时空措置。在“副本”中,我加入了人工智能、3D打印等智能科技,是对未来的折叠,对人类如何适应科技带来的根本性改变的进一步思考。

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令我们陷入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与困惑交织的状态。面对技术带来的奇妙、巨变与断裂,今天的哲学、伦理学或者是艺术,可以说都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正如作者所言,技术如同一道地平线,每增高一分,人类文明的图景就被改变一分。如今,技术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运行规模和层面,世界正在发生缓慢而坚定的转变,无论是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先驱者,从未有人明确告诉我们该如何组织社会、如何与技术的力量共存,一切只能由我们自己摸索。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