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近日召开的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强调,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

高质量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3-02-20

唐德祥 文雅玲

近日召开的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强调,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重庆要把握历史机遇,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程作为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总抓手总牵引,高质量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崭新篇章。

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协同发展“12343”合作协议》以及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等部署要求,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强规划对接、政策衔接和功能链接,强化成渝“双核”联动联建和协同互动,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辐射带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域综合发展。聘请世界顶级规划师统筹设计,遵循“优势互补、塑造特色、错位发展”原则,促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川渝通办”覆盖范围,探索在市场准入、经营管理、市场退出等一体化试点,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市场一体化进程。打好“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组合拳,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合力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坚持共建共享,夯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展基础。共建共享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前瞻性谋划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共同争取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落地成渝,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基础设施能级大幅跃升。协同推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建设,建立川渝“东数西算”创新与应用联盟,探索“东数西算”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典型示范场景应用。共同打造“成渝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信息深度匹配、供需精准对接。合作打造“成渝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下设成渝文化旅游创新创业平台、成渝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平台等,加速圈内、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更多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集聚。

聚焦创新创业,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创新系统。集成川渝两省市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资源优势,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系统。积极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联合申请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文旅产业新模式、巴蜀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强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以及川渝两省市各园区(基地)、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的合作交流,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形成创新创业新格局。联合建立文化旅游产业技术中心、设计中心,联合争取设立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创新成果的对接交流和转化应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文化旅游国际知名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文化旅游细分领域的“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实现互促共进,做大做强做优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市场。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推进平台共建、产业相融、规则对接,激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市场活力。推动川渝两省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网络互联互通,联合举办文化旅游消费季、消费月、消费周等多种形式的促进消费活动。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数字新业态,联合打造“巴渝文旅云”,提供更丰富、高品质的数字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加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共同加大世界级和国家级的文化和旅游品牌创建以及宣传推介力度。联合举办“巴蜀文旅走廊自由行”“成渝地·巴蜀情”等互动营销活动,争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域144小时过境免签、离港免税政策试点等相关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渝快办”和“蓉易办”联网互认,实施就业提升工程,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市委宣传部)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高质量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2023-02-20 09:28:31 来源:

唐德祥 文雅玲

近日召开的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强调,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重庆要把握历史机遇,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程作为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总抓手总牵引,高质量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崭新篇章。

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协同发展“12343”合作协议》以及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等部署要求,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强规划对接、政策衔接和功能链接,强化成渝“双核”联动联建和协同互动,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辐射带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域综合发展。聘请世界顶级规划师统筹设计,遵循“优势互补、塑造特色、错位发展”原则,促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川渝通办”覆盖范围,探索在市场准入、经营管理、市场退出等一体化试点,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市场一体化进程。打好“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组合拳,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合力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坚持共建共享,夯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展基础。共建共享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前瞻性谋划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共同争取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落地成渝,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基础设施能级大幅跃升。协同推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建设,建立川渝“东数西算”创新与应用联盟,探索“东数西算”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典型示范场景应用。共同打造“成渝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信息深度匹配、供需精准对接。合作打造“成渝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下设成渝文化旅游创新创业平台、成渝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平台等,加速圈内、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更多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集聚。

聚焦创新创业,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创新系统。集成川渝两省市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资源优势,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系统。积极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联合申请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文旅产业新模式、巴蜀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强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以及川渝两省市各园区(基地)、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的合作交流,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形成创新创业新格局。联合建立文化旅游产业技术中心、设计中心,联合争取设立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创新成果的对接交流和转化应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文化旅游国际知名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文化旅游细分领域的“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实现互促共进,做大做强做优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市场。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推进平台共建、产业相融、规则对接,激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市场活力。推动川渝两省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网络互联互通,联合举办文化旅游消费季、消费月、消费周等多种形式的促进消费活动。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数字新业态,联合打造“巴渝文旅云”,提供更丰富、高品质的数字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加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共同加大世界级和国家级的文化和旅游品牌创建以及宣传推介力度。联合举办“巴蜀文旅走廊自由行”“成渝地·巴蜀情”等互动营销活动,争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域144小时过境免签、离港免税政策试点等相关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渝快办”和“蓉易办”联网互认,实施就业提升工程,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市委宣传部)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