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资讯盘点:国家加强银行金融风险分类管理 渝北积极开展信用修复
国家信用动态
为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准确识别、评估信用风险,真实反映资产质量,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于11日正式对外发布。
依法年报是每一个市场主体应尽的法定义务,今年推行的个体工商户年报改革,将从根本上解决现有部分个体工商户年报困难的现状。一系列简易便捷的年报服务,登录更便捷、报送渠道更丰富、报告事项更精简、信用修复更便利,切实为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
在美容美发、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诸多消费领域,预付式消费是一道令大多数人头疼的选择题。有的地方推出了相关监管平台,给了消费者信心,但如何监管好预付式消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互联网电视工作委员会联合多家互联网电视集成运营机构发布《关于规范智能电视收费行为的倡议书》,倡议杜绝“套娃收费”“套路收费”,抵制“唯商业论”,优化用户体验,共同维护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
全社会要为企业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政府要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和激发企业质量发展活力。健全质量奖励制度,树立质量标杆,激励企业勇攀质量高峰。行业协会商会、学会以及消费者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对企业标准制定、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支撑,推进行业质量诚信自律。
重庆信用动态
今年以来,结合市级、县级有关工作部署,采取“找准难点、抓住重点、创造亮点、力求突破”的工作方法,奉节县信用惠民便企不断拓展,推动了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向深化应用创新、彰显信用价值转变,助推“放管服”改革,服务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2. 铜梁累计支持381家企业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逾7.1亿元
近日,记者从铜梁区科技局获悉,该区自2021年6月设立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来,已累计支持全区381家企业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逾7.1亿元,撬动组合商业贷款8.96亿元,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近年来,重庆结合“放管服”改革和原来已开展的“服务区县、服务园区、服务企业”工作安排,在全市减轻企业负担联席会议机制框架下,推行了企业承诺制审批,开通企业急事急办“绿色窗口”,实施审批容缺受理等举措,为企业复工增产助力。
近日,渝北区发展改革委组织区市场监管局、区税务局、区交通局等10家单位开展了2023年信用修复工作培训会,就如何正确、有效、及时引导受到行政处罚的市场主体开展信用修复进行了业务培训。
2023年,巴南区市场监管局立足新发展阶段,以营造公平有序的诚信市场为出发点,以帮扶企业健康发展为落脚点,以“山城有信”市场主体“健康码”的推广应用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信用提升行动,着力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构建部门监管、市场方主导、经营者自律、消费者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
各省市信用动态
为充分发挥信用机制推动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四川省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日,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出台《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信用提升行动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若干措施》,旨在通过实施信用培育、创新监管方式、推动信用共治等三个方面13项措施提升市场整体诚信水平,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去年以来,云南省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稳经济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对照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旅游标准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采取帮助文旅企业申报以奖代补资金、政府采购促进消费、暂退保证金、优惠贷款利率、减免服务收费等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办结申请暂退保证金735万元、争取A级旅游景区门票减免奖补407.78万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座谈会议精神,遵化市将今年确定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年”,制定出台“15条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实施项目建设“全周期”服务,落细落实123项重点任务,着力打造市场、政务、法治、信用、金融五大环境,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营商环境建设纵深发展,全力开启营商环境“加速器”。
信用约束给交易监管带来新思维,而“好差评”制度的建设则倒逼交易服务的提升。在《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标准2.0》实施的基础上,《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好差评”工作办法》正式出台,聚焦服务便捷、流程优化、环节精简等方面,梳理出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事项清单,制定“好”“差”评价标准,公开接受社会公众和交易主体监督,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近日,青海省人社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青海省推进重点群体创业十项行动实施方案》,实施“灵活就业支持”计划,完善全省22个零工市场服务功能,加强灵活用工信息供给,做好招聘求职对接服务,为就业创业群体提供便捷服务和维权“绿色通道”。实施“金融产品助力”计划,完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信用评价和运用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政策倾斜,力争到2024年底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不少于7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