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地评线 | “三强”护航产能提升 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记者获悉,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力扩种大豆油料,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特别是去年克服疫情灾情、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和农资价格高企等多重不利因素,再夺丰收,为稳预期、稳物价、稳信心提供了重要支撑。但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端牢饭碗的压力越来越大。对此,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放在首位,要求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充分彰显了我国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坚定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决心。
“强耕地”夯实粮食安全牢固根基。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我国是人口大国,保障14亿人口粮食安全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就是要保障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把关系到14亿人口吃饭问题的耕地保护好,真正做到“藏粮于地”。其中,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建好,还要用好管好,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就能为稳定提高粮食产能提供基础支撑。
“强科技”筑牢粮食安全坚实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稳产增产、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迈入世界第一方阵,核心种源和新品种培育、底盘技术、丘陵农机等领域都取得了阶段性突破,部分原创科技成果领跑世界。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面临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育种创新水平不高、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对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新征程上,深入实施种业基地提升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化种业基地,健全良种繁育和应急保障体系,实现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才能不断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持续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强政策”激活粮食安全内生动力。发展粮食生产,主体是种粮农民。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责的机制保障,调动和提升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积极性。近年来,从落实国家稻谷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到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再到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一系列好政策进村下田,稳预期、增效益,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逆势夺丰收,离不开一系列超常超强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新征程上,不断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种粮农民合理收益,就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作者:北鸣(渝北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