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酷爱“玩字”,研究甲骨文20年
近日,扬子晚报收到一封老读者来信:“我今年90多岁,退休后花了20年时间写了一套关于古汉字文学的书籍,有130多万字,已经出版。现在家里还剩几千本书,我想把这些书免费送给有需要的人。

九旬老人酷爱“玩字”,研究甲骨文20年

来源:扬子晚报2023-02-21
九旬老人酷爱“玩字”,研究甲骨文20年1

冷继民研究古汉字已有20多年

九旬老人酷爱“玩字”,研究甲骨文20年2

老人临摹的古文字

近日,扬子晚报收到一封老读者来信:“我今年90多岁,退休后花了20年时间写了一套关于古汉字文学的书籍,有130多万字,已经出版。现在家里还剩几千本书,我想把这些书免费送给有需要的人。”扬子晚报记者联系后得知,这位老读者名叫冷继民,来自南京玄武区。二十年前,他在英国帮女儿带外孙时,迷上古汉字研究,花费20多年时间,编写出十本汉字文学书籍,仅《说文解字》就手抄了两遍。

冷继民研究古汉字,是在英国开始的。20多年前,他从工作岗位退下后,被女儿接到英国照顾小外孙。闲暇间隙,爱好读书的他一家家“打卡”当地图书馆,发现了许多关于中国古汉字研究的书籍……当时的他70多岁,却像儿时爱上“汉字识读”一样,再一次被古汉字的精妙组合所吸引。

每天一早,送外孙上学后,他便定时出现在图书馆。“拿几块三明治,一瓶水,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女儿下班接完外孙,再把他接回家。

也就是在那时,他开始筹备编写第一本古汉字研究的书籍,边学边写专著。编辑打印、排版印刷、邮寄,基本都是由他自己完成,偶尔儿女会帮忙分担其中的工作。

目前,冷继民共计整理出十本关于古汉字文学研究的图书,已经正式出版。2287页,累计132万多字,包括《诗经·雅和颂》《诗经·十五国风》的金文版本、《尚书》甲骨文版本等。

他希望借助媒体的报道,将这些书捐赠出去,“南京市的机关、大学、中学、各企事业单位图书室,凭单位正式介绍信,都能领取一套。”

走进冷继民的家中,迎面而来的就是他临摹的各种古文字书法。甲骨文、金文、行书、隶书、繁体字……各种字形,应有尽有,手抄本被他堆积在客厅一角,墙壁上也挂满了他自己手写的古汉字书法,其中最多的就是甲骨文。

所有字形之中,冷继民最喜欢的就是甲骨文。他在书中的一篇后记里写道:“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有一个特点是古汉字、经典文章以及传统书法,三位一体并存。汉字结构的科学性、规律性,与经典文章的思想性和书法的艺术性,三者融会贯通,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风华独绝。”

在他看来,甲骨文最能体现出汉字“三位一体”的特点:它象形,会意,像字又像画。

冷继民向记者举例, 比如说“名”字:“由月牙形的‘夕’和‘口’组成,太阳落山之后,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要用嘴巴喊人,或者自报名字,才能分辨对面的人是谁。”

采访中,老人家虽然说话断断续续,但是在和记者聊到古汉字背后的“乐趣”时,仍然是滔滔不绝的,“现在我还能写一些大楷书法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九旬老人酷爱“玩字”,研究甲骨文20年

2023-02-21 09:24:14 来源:
九旬老人酷爱“玩字”,研究甲骨文20年1

冷继民研究古汉字已有20多年

九旬老人酷爱“玩字”,研究甲骨文20年2

老人临摹的古文字

近日,扬子晚报收到一封老读者来信:“我今年90多岁,退休后花了20年时间写了一套关于古汉字文学的书籍,有130多万字,已经出版。现在家里还剩几千本书,我想把这些书免费送给有需要的人。”扬子晚报记者联系后得知,这位老读者名叫冷继民,来自南京玄武区。二十年前,他在英国帮女儿带外孙时,迷上古汉字研究,花费20多年时间,编写出十本汉字文学书籍,仅《说文解字》就手抄了两遍。

冷继民研究古汉字,是在英国开始的。20多年前,他从工作岗位退下后,被女儿接到英国照顾小外孙。闲暇间隙,爱好读书的他一家家“打卡”当地图书馆,发现了许多关于中国古汉字研究的书籍……当时的他70多岁,却像儿时爱上“汉字识读”一样,再一次被古汉字的精妙组合所吸引。

每天一早,送外孙上学后,他便定时出现在图书馆。“拿几块三明治,一瓶水,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女儿下班接完外孙,再把他接回家。

也就是在那时,他开始筹备编写第一本古汉字研究的书籍,边学边写专著。编辑打印、排版印刷、邮寄,基本都是由他自己完成,偶尔儿女会帮忙分担其中的工作。

目前,冷继民共计整理出十本关于古汉字文学研究的图书,已经正式出版。2287页,累计132万多字,包括《诗经·雅和颂》《诗经·十五国风》的金文版本、《尚书》甲骨文版本等。

他希望借助媒体的报道,将这些书捐赠出去,“南京市的机关、大学、中学、各企事业单位图书室,凭单位正式介绍信,都能领取一套。”

走进冷继民的家中,迎面而来的就是他临摹的各种古文字书法。甲骨文、金文、行书、隶书、繁体字……各种字形,应有尽有,手抄本被他堆积在客厅一角,墙壁上也挂满了他自己手写的古汉字书法,其中最多的就是甲骨文。

所有字形之中,冷继民最喜欢的就是甲骨文。他在书中的一篇后记里写道:“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有一个特点是古汉字、经典文章以及传统书法,三位一体并存。汉字结构的科学性、规律性,与经典文章的思想性和书法的艺术性,三者融会贯通,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风华独绝。”

在他看来,甲骨文最能体现出汉字“三位一体”的特点:它象形,会意,像字又像画。

冷继民向记者举例, 比如说“名”字:“由月牙形的‘夕’和‘口’组成,太阳落山之后,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要用嘴巴喊人,或者自报名字,才能分辨对面的人是谁。”

采访中,老人家虽然说话断断续续,但是在和记者聊到古汉字背后的“乐趣”时,仍然是滔滔不绝的,“现在我还能写一些大楷书法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张炬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