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力争科技型企业超过4.8万家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
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我市还将发挥政府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有效吸纳社会投资,壮大科创培育基金。深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

重庆:力争科技型企业超过4.8万家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2023-02-26

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重庆有一揽子举措。近日,2023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今年我市将加快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良性循环,力争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35%左右,科技型企业超过4.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

高质量建设科创核心承载区、深入推进“一区一平台”建设

据悉,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等核心承载区加快建设,集聚各类研发平台964家,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主引擎。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介绍,今年,我市将高质量建设科创核心承载区,大力推进科学城和大学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片区),着力构建“原始创新—产业协同—产业落地”创新体系,切实推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软件服务、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两江协同创新区聚焦“科创%2B产业”,围绕先进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方向,构建明月湖产业创新和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加快促进广阳湾智创生态城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建设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着力打造迎龙创新港,推动发展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大健康、节能环保等产业。

同时,持续实施《关于支持区县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一区一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区县科技创新。其中,支持中心城区发展人工智能、硅基光电子、卫星互联网、氢燃料电池等未来产业,支持主城新区完善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两群”大食品、大健康产业绿色化特色化发展,着力形成“一区一特色”。

聚焦前沿、新兴、交叉领域,加快在脑科学、量子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重点领域布局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重庆做了积极的探索。据了解,2022年,我市共获批国家基础研究科研项目1013项,项目经费7.22亿元。新增国家“杰青”2人、“优青”13人,首次同年获得2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我市首批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重组评审认定,正在着力建设金凤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等“重庆实验室”,新建重庆基础学科研究中心3个。

为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今年我市将实施基础研究发展行动,聚焦前沿、新兴、交叉领域,加快在脑科学、量子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重点领域布局。鼓励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开展前沿性、引领性研究,支持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基础条件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同时,我市还将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汽车核心软件、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重大(重点)专项,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有组织创新能力水平,加快攻克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力争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此外,我市将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布局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人工智能重大专项,打造智能工厂、智慧城市等示范应用场景,一体化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场景、产业和生态。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力争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达到3家

据介绍,2022年,我市新增科技型企业6050家、高新技术企业1240家,分别增长16%和24%。3家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审核,1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明炬表示,为加快培育更多创新型、高质量市场主体,今年我市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把“双倍增”行动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聚焦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构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全社会参与、各类机构竞相发力的工作格局,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聚焦,多措并举、引育结合、量质齐飞。

同时,实施《重庆市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打造未来产业科创园,建设大型创新创业孵化社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园,实施科技成果进区县专项行动,构建“点、线、网、面”成果转化格局,加快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力争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保持15%以上。

“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我市还将发挥政府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有效吸纳社会投资,壮大科创培育基金。深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明炬表示,我市将持续服务企业科创板上市,力争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达到3家。

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过去五年,我市共新增“两院”院士2人、国家“杰青”17人、国家“优青”55人,R&D人员总量增长1.2倍。

为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今年,我市将实施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行动,依托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引育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完善外国人来渝工作管理服务,引进外国高端人才和华人科学家。深入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增强科技人才幸福感获得感。

“为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我市还将实施《重庆市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举措》,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明炬介绍,同时,持续开展减负专项行动,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加大支持力度,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讲好创新故事、宣传创新典型,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环境,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促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力争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750亿元

据介绍,为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着力营造主体协同互动、要素顺畅流动、资源高效配置的良好环境,今年,我市将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攻坚行动,将改革向关键、纵深、系统领域推进。

围绕企业发展这个重心,探索高校、院所与企业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构建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体系。围绕成果转化这个焦点,优化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和“先投后股”试点,促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力争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750亿元。

同时,我市还将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行动,精心编制“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高水平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高质量推进川渝科技合作,争取创建成渝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推动“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高起点谋划打造成渝中线科技创新走廊。

实施新时代科学普及行动,出台《重庆市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方案》,创新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群众性科普活动;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张亦筑)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力争科技型企业超过4.8万家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

2023-02-26 05:58:26 来源:

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重庆有一揽子举措。近日,2023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今年我市将加快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良性循环,力争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35%左右,科技型企业超过4.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

高质量建设科创核心承载区、深入推进“一区一平台”建设

据悉,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等核心承载区加快建设,集聚各类研发平台964家,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主引擎。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介绍,今年,我市将高质量建设科创核心承载区,大力推进科学城和大学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片区),着力构建“原始创新—产业协同—产业落地”创新体系,切实推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软件服务、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两江协同创新区聚焦“科创%2B产业”,围绕先进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方向,构建明月湖产业创新和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加快促进广阳湾智创生态城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建设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着力打造迎龙创新港,推动发展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大健康、节能环保等产业。

同时,持续实施《关于支持区县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一区一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区县科技创新。其中,支持中心城区发展人工智能、硅基光电子、卫星互联网、氢燃料电池等未来产业,支持主城新区完善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两群”大食品、大健康产业绿色化特色化发展,着力形成“一区一特色”。

聚焦前沿、新兴、交叉领域,加快在脑科学、量子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重点领域布局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重庆做了积极的探索。据了解,2022年,我市共获批国家基础研究科研项目1013项,项目经费7.22亿元。新增国家“杰青”2人、“优青”13人,首次同年获得2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我市首批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重组评审认定,正在着力建设金凤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等“重庆实验室”,新建重庆基础学科研究中心3个。

为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今年我市将实施基础研究发展行动,聚焦前沿、新兴、交叉领域,加快在脑科学、量子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重点领域布局。鼓励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开展前沿性、引领性研究,支持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基础条件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同时,我市还将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汽车核心软件、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重大(重点)专项,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有组织创新能力水平,加快攻克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力争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此外,我市将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布局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人工智能重大专项,打造智能工厂、智慧城市等示范应用场景,一体化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场景、产业和生态。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力争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达到3家

据介绍,2022年,我市新增科技型企业6050家、高新技术企业1240家,分别增长16%和24%。3家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审核,1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明炬表示,为加快培育更多创新型、高质量市场主体,今年我市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把“双倍增”行动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聚焦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构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全社会参与、各类机构竞相发力的工作格局,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聚焦,多措并举、引育结合、量质齐飞。

同时,实施《重庆市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打造未来产业科创园,建设大型创新创业孵化社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园,实施科技成果进区县专项行动,构建“点、线、网、面”成果转化格局,加快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力争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保持15%以上。

“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我市还将发挥政府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有效吸纳社会投资,壮大科创培育基金。深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明炬表示,我市将持续服务企业科创板上市,力争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达到3家。

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过去五年,我市共新增“两院”院士2人、国家“杰青”17人、国家“优青”55人,R&D人员总量增长1.2倍。

为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今年,我市将实施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行动,依托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引育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完善外国人来渝工作管理服务,引进外国高端人才和华人科学家。深入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增强科技人才幸福感获得感。

“为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我市还将实施《重庆市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举措》,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明炬介绍,同时,持续开展减负专项行动,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加大支持力度,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讲好创新故事、宣传创新典型,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环境,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促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力争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750亿元

据介绍,为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着力营造主体协同互动、要素顺畅流动、资源高效配置的良好环境,今年,我市将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攻坚行动,将改革向关键、纵深、系统领域推进。

围绕企业发展这个重心,探索高校、院所与企业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构建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体系。围绕成果转化这个焦点,优化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和“先投后股”试点,促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力争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750亿元。

同时,我市还将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行动,精心编制“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高水平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高质量推进川渝科技合作,争取创建成渝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推动“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高起点谋划打造成渝中线科技创新走廊。

实施新时代科学普及行动,出台《重庆市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方案》,创新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群众性科普活动;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张亦筑)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刘诗雨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