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为何被称为“西蜀第一禅林”?——探秘江津石佛寺

它为何被称为“西蜀第一禅林”?——探秘江津石佛寺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2023-02-24
微信图片_20230224203316

探秘提示

1.北宋末,徽宗朝宰相张商英与这里有怎样的渊源?

2.元代,石佛寺为何自号“西蜀第一禅林”?

3.元末,石佛寺如何毁于战乱?

4.我国十世纪保存最好、雕刻最精美、技艺最复杂的水月观音造像长什么样?

沉浸体验

你可听说过“西蜀第一禅林”?你可知道它就在重庆江津?

微信图片_20230224203306

本期《重庆探秘》带大家走进了江津石佛寺,这座晚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寺庙遗址是南方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寺庙遗址之一。我国十世纪保存最好、雕刻最精美、技艺最复杂的水月观音造像就在此处望江而坐。

石佛寺位于津区长江北岸的半山腰上,其地势背山面江。远远望去,十余块天然巨石顺坡势散落周围,寺庙正布局于巨石间,如此罕见的布局将古人随山就势、巧于因借的规划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专家考证,石佛寺最晚建于晚唐五代时期。遗址范围极其庞大,分为建筑基址区、摩崖造像区、墓葬区、石上建筑遗址区、放生区。遗址功能分区齐全,布局完整、沿革清晰,实为罕见!

曾经的石佛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辉煌?也许我们可以从一首诗中找到线索。

招提高耸与天邻,夕梵晨钟远近闻。

出洞龙翻千嶂雨,上楼僧踏一梯云。

巉岩古记何年刻,深院名香尽日焚。

安得投间居此地,比林猿鹤想同群。

在公元十五世纪的某一天,明朝工部尚书江渊回到老家江津,在石佛寺禅院内流连,忍不住写下此诗,赞美眼前这宏大的建筑。

时光如白驹过隙,千年也不过一瞬。翻阅石佛寺的“简历”,这些瞬间如流星般划过,给她带来荣耀也带来伤痕——

▶在晚唐五代时期,石佛寺就开始雕凿造像。

▶南宋初,开始大规模兴修寺院建筑,并增刻造像,建立放生园。

▶南宋晚期,此处时名为观音寺。

▶元代,寺院香火日盛,自号“西蜀第一禅林”。

▶元末,占据重庆的割据政权大夏国皇帝明昇在位时,石佛寺毁于战乱。

▶明初,僧人道胜一田禅师重修了寺院,寺院被列“江津八景”之一。

▶清代中期,石佛寺衰败不堪,清末民初逐渐毁圮。

▶2016年,在考古工作者的发掘下,石佛寺重建天日。

时光无法重来,幸有石刻凝聚点滴。在石佛寺遗址,仍然保存着造像共计470余尊,包括晚唐五代的水月观音、东方三圣,南宋时期的泗州大圣、五百罗汉等,它们多集中于遗址内的一座天然巨石上。仅仅是那独特的水月观音造像就足以让人停下脚步,惊叹万遍。

该造像位于巨石南面,是我国十世纪保存最好、雕刻最精美、技艺最复杂的水月观音造像之一。观音面容丰腴,神态慈祥,项饰璎珞,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阔腿长裤,双手抱膝端坐于山峦座上,给人一种莫名的亲近之感。那轻松与闲适很有些“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的味道。两侧的飞天镂空雕刻,婀娜灵动,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在巨石北面,泗州大圣坐于方形金刚台座上,两侧侍立二弟子。五百罗汉像以分层的形式环绕巨石周遭,姿势表情各不相同……

很难想象,被大自然随意安放在大地上的天然巨石以及错落的地势,不但没有影响寺院的修建,反而成就了寺院独特的建筑形制——有巨石,我们就在巨石上刻下摩崖造像,并根据巨石的方向打破传统的中轴线;地势有落差,我们就层层布局,让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由此,江水城郭、寺庙建筑、宗教文化、奇石植被共同组合成了一种奇妙的寺庙园林景观。

“石佛寺遗址是中国古代建筑营建规制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杰出范例。” 江津区博物馆馆长、文管所长王世俭说,整个寺院经过精心的布局,最终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晨钟暮鼓已远,残存的遗址、孤寂的石刻还在天地间见证着这场人与自然的合作,诉说着千年里,散落在风中的故事。

重庆日报客户端 夏婧

分享
新浪微博

它为何被称为“西蜀第一禅林”?——探秘江津石佛寺

2023-02-24 16:20:31 来源:
微信图片_20230224203316

探秘提示

1.北宋末,徽宗朝宰相张商英与这里有怎样的渊源?

2.元代,石佛寺为何自号“西蜀第一禅林”?

3.元末,石佛寺如何毁于战乱?

4.我国十世纪保存最好、雕刻最精美、技艺最复杂的水月观音造像长什么样?

沉浸体验

你可听说过“西蜀第一禅林”?你可知道它就在重庆江津?

微信图片_20230224203306

本期《重庆探秘》带大家走进了江津石佛寺,这座晚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寺庙遗址是南方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寺庙遗址之一。我国十世纪保存最好、雕刻最精美、技艺最复杂的水月观音造像就在此处望江而坐。

石佛寺位于津区长江北岸的半山腰上,其地势背山面江。远远望去,十余块天然巨石顺坡势散落周围,寺庙正布局于巨石间,如此罕见的布局将古人随山就势、巧于因借的规划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专家考证,石佛寺最晚建于晚唐五代时期。遗址范围极其庞大,分为建筑基址区、摩崖造像区、墓葬区、石上建筑遗址区、放生区。遗址功能分区齐全,布局完整、沿革清晰,实为罕见!

曾经的石佛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辉煌?也许我们可以从一首诗中找到线索。

招提高耸与天邻,夕梵晨钟远近闻。

出洞龙翻千嶂雨,上楼僧踏一梯云。

巉岩古记何年刻,深院名香尽日焚。

安得投间居此地,比林猿鹤想同群。

在公元十五世纪的某一天,明朝工部尚书江渊回到老家江津,在石佛寺禅院内流连,忍不住写下此诗,赞美眼前这宏大的建筑。

时光如白驹过隙,千年也不过一瞬。翻阅石佛寺的“简历”,这些瞬间如流星般划过,给她带来荣耀也带来伤痕——

▶在晚唐五代时期,石佛寺就开始雕凿造像。

▶南宋初,开始大规模兴修寺院建筑,并增刻造像,建立放生园。

▶南宋晚期,此处时名为观音寺。

▶元代,寺院香火日盛,自号“西蜀第一禅林”。

▶元末,占据重庆的割据政权大夏国皇帝明昇在位时,石佛寺毁于战乱。

▶明初,僧人道胜一田禅师重修了寺院,寺院被列“江津八景”之一。

▶清代中期,石佛寺衰败不堪,清末民初逐渐毁圮。

▶2016年,在考古工作者的发掘下,石佛寺重建天日。

时光无法重来,幸有石刻凝聚点滴。在石佛寺遗址,仍然保存着造像共计470余尊,包括晚唐五代的水月观音、东方三圣,南宋时期的泗州大圣、五百罗汉等,它们多集中于遗址内的一座天然巨石上。仅仅是那独特的水月观音造像就足以让人停下脚步,惊叹万遍。

该造像位于巨石南面,是我国十世纪保存最好、雕刻最精美、技艺最复杂的水月观音造像之一。观音面容丰腴,神态慈祥,项饰璎珞,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阔腿长裤,双手抱膝端坐于山峦座上,给人一种莫名的亲近之感。那轻松与闲适很有些“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的味道。两侧的飞天镂空雕刻,婀娜灵动,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在巨石北面,泗州大圣坐于方形金刚台座上,两侧侍立二弟子。五百罗汉像以分层的形式环绕巨石周遭,姿势表情各不相同……

很难想象,被大自然随意安放在大地上的天然巨石以及错落的地势,不但没有影响寺院的修建,反而成就了寺院独特的建筑形制——有巨石,我们就在巨石上刻下摩崖造像,并根据巨石的方向打破传统的中轴线;地势有落差,我们就层层布局,让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由此,江水城郭、寺庙建筑、宗教文化、奇石植被共同组合成了一种奇妙的寺庙园林景观。

“石佛寺遗址是中国古代建筑营建规制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杰出范例。” 江津区博物馆馆长、文管所长王世俭说,整个寺院经过精心的布局,最终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晨钟暮鼓已远,残存的遗址、孤寂的石刻还在天地间见证着这场人与自然的合作,诉说着千年里,散落在风中的故事。

重庆日报客户端 夏婧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