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基地介绍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地处长江南岸的南山风景区内,海拔540米—580.1米,占地面积280亩,绿地面积90%以上,建筑面积4053平方米,是整个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抗战文物遗址中保护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一处,是国家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时代小先生计划”重庆市示范基地、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作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二战遗址和重要教育基地,也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现有15处文物建筑遗址,呈东西两段马蹄形分布,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抗战遗址群中保护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一处。
研学课程
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本基地课程设计以“弘扬抗战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为核心主题,把“抗战史”(十四年抗战)、“大轰炸”(重庆大轰炸)、“英烈魂”(抗战英烈)、“统战线”(抗战时期宋庆龄)、“复兴情”(台湾光复纪念)等五大版块链接成一个核心主题链,形成基地特色的主题课程。通过研学课程向中小学生更生动地展现十四年抗战的全景,让同学们在博物馆里、在遗址中、在文物面前和历史对话,全面了解这段曾发生在他们祖辈身上不能忘却的历史。我们结合学校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它们有机融入到博物馆的研学课程教学中。
(一)小学段
我们的文博知识课程融入了美术及艺术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及文物鉴赏能力;我们运用数学课程方法帮助孩子们导入历史年代基础知识,加强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抗战名人宋庆龄课程中通过生动的故事活动,培养孩子们自信向上、诚信勇敢的良好品质,重温少先队队歌,为宋奶奶献礼,做共产主义接班人。
初中段
我们结合部编版历史教材,将历史及地理常识与文物实史相结合,帮助同学加深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三)高中段
加强了各门类学科的综合应用,以半自助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求真求知欲望来进行探索学习,特别是高中课程中阐述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巨大贡献,培养同学们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的家国情怀。
所有课程都加入了互动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系列课程中,最受欢迎的要属“大轰炸”系列课程,主要展现了发生在80多年前的“重庆大轰炸”,它同“南京大屠杀”和“东北细菌战”一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华民族遭受外来侵略的一个缩影,重庆的百姓们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展开了反空袭的斗争,是全民族抗战精神的体现。
基地保存有抗战时期西南地区最大的地下指挥中枢——防空洞,同时还有完整的“重庆大轰炸”系列展陈。
基地现配备结构合理的专职研学导师15人,主要专业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博物馆学、播音主持、英语、日语、旅游管理等,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并符合相关专业资格要求。
在课程中,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文物“说话”、沉浸式体验、知识抢答、体验拉响手摇防空警报器的方式,引导学生们了解家乡重庆的文化、历史和发展成就,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更增强了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和国防教育知识,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基地成果
2017年成为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至今,共接待了省内外近百所中小学,数万名中小学生来馆进行研学(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期间导师们的知识技能、专业素养得到极大提高,讲解员逐步蜕变为较专业的研学导师,研学团队初具规模;同时继续优化课程,逐步提高课程质量,基本实现“三级跳”,积极推广基地社会实践活动:1.顺利完成重庆市人民融侨小学、人和街小学、第三十九中学、重庆市育才职教中心、重庆市六十六中学、和济小学、湖北宜昌第一中学、成都师大一中、成都天府七中等市内外近十万人次中小学生研学(社会)实践课程;2.启动专题公益研学进校园巡讲活动,为南岸区金竹小学、迎龙小学和东港学校等10余所偏远学校和九龙坡、沙坪坝、江北等区部分学校的同学们送去公益研学课程,受益学生近万人;3.将研学课程送到重庆市聋哑学校、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和石柱等地。活动惠及重庆主城及江津、荣昌、云阳、武隆、忠县等市内各区县和山东、湖北、贵州、四川、上海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