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十二部门关于印发《重庆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 建设重点举措》的通知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十二部门关于印发《重庆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 建设重点举措》的通知

来源:重庆市教委2019-05-12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公共服务局)、党委宣传部、党委网信办、科学技术局、经济信息委、生态环境局、卫生健康委、乡村振兴局、文化旅游委、团委、关工委、科协,各高等学校:

现将《重庆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重点举措》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工作要求,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深刻认识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学校思政课建设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一些部门和学校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采用新技术新经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能力还不足。全面贯彻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挥铸魂育人作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各地各校、各有关部门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自觉对标对标,把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各项任务抓紧抓好,确保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二、准确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用于学校思政课、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教育活动,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建设若干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不断增强铸魂育人效果。要突出主渠道建设,坚持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强化实践育人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实践教学。大力推进思政教育信息化,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不断推出一批思政“金课”。加强中小学思政课网络资源建设。加大力度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不断提升能力素质。拓展工作格局,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关键课程作用,提高重庆思政工作辨识度影响力。

三、全面落实“大思政课”建设各项任务。各地各校、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全面落实“大思政课”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市教委、市委宣传部牵头做好“大思政课”建设的统筹协调。市网信办指导做好“大思政课”网上宣传。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指导和建设。团市委持续加强团教协作,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各地教育部门、各校党组织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基地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充分用好党报党刊、广播电台、新媒体等各级各类宣传平台,及时总结宣传“大思政课”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重庆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重点举措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精神,切实推动开门办思政课,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结合重庆实际,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制定如下重点举措。

1.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社科联、市中特中心等扎实推进“党的领导”相关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鼓励支持各高校设立校级课题,加强有组织科研,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广大思政课教师作用,围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开展系统化学理化和分领域分专题的研究阐释。支持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开展专题理论研讨、集体备课等系列活动。

2.加强课程群建设。中小学按照国家要求开设“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严格落实国家教材审核使用规定。

3.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市教委组织高校和区县教育部门建好用好思政课教学优质资源库。各大中小学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重庆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和红岩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三线”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卫国戍边英雄模范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根据教学需要,精心安排拓展教学内容,可结合实际将课堂设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一线,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4.推动教学方法创新。鼓励各校自主探索适合本身特点的教学方法方式创新。支持思政课采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综合运用慕课、云课堂等新技术手段组织课堂教学,积极建设思政课智慧课堂。有条件的高校要为思政课配备助教,协助开展教学组织、课后答疑等工作。推动思政课考试模式改革,更加突出育人成效。

5.优化教学评价体系。高校建立校领导、教学督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重视教学过程评价,增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用好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班子成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的基本依据。健全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教学调研指导。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聘请思政课退休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青年教师的成长导师。

6.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高校要普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思政课教学机构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中小学要加强党组织对学校思政课的统一领导,落实党组织书记、校长牵头抓思政课机制。在思政课教学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等纳入教学工作量,加强重庆市高校第二课堂研究中心建设,各高校要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高校第二课堂。

7.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高校要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中小学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坚决避免实践教学娱乐化、形式化、表面化。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

8.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组织开展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领航计划、“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等主题教育活动。高校要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多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加强示范引导,评选优秀“大思政课”社会实践示范项目,支持出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

9.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好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建好用好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大思政课”特色资源。市教委、市委宣传部、团市委会同市生态环境局等有关部门建设一批美丽中国专题实践教学基地等市级实践教学基地。各区县教育部门、各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建设本地本校实践教学基地。各高校思政课教学机构、各中小学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精心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与有关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各基地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工作机制,协同完成好实践教学任务。

10.用好全国教学资源平台。各大中小学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高校自主设置教师参与“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学习的考核机制。用好“青梨派”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围绕“青梨派”学习平台开展学习,并探索建立相应的学习考核机制。各校建立鼓励思政课教师制作“大思政课”教学展示视频上传“青梨派”的激励机制。

11.建好思政教育宣传平台。建好重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重庆高校思政工作者、重庆大学生微讯和重庆共青团—学载青春梦微信公众号。发挥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中心作用,围绕思想政治重大主题、阶段重点工作开展专题培训、实践研修等。积极参与教育部“云上大思政课”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好“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活动。各校用好“学习强国”等平台,鼓励师生积极参加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政论、时政节目,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建设辅导员网上资源库、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组织支持开展国情考察。

12.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市教委会同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总工会、市生态环境局等持续开展思政课教学技能大赛、微课大赛、微视频大赛等,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推出一批理论宣讲和思政教育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行走的生态文明课”“行走·红岩”等一批大思政课品牌。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用,建设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实施中小学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推出一批思政“金课”。加大优质资源推广使用力度,指导各校用好优质课程资源。持续建设一批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实施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13.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各高校按要求配备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完善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积极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培养工程,通过集中培养培训、委托重大项目、加强实践锻炼、开展国际国内访学等方式,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各区县要切实提高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各校主动邀请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

14.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平台。市委宣传部、市教委推进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扶优建强市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完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人才。聚焦重大主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活动,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将中央报刊及地方主要党报党刊列入马克思主义学科重点刊物目录,纳入学术成果考核。

15.提升队伍综合能力。健全完善国家、市级、区县和各级各类学校多层次培训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师培训全覆盖。市教委完善“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建设思政课教师骨干研修基地,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示范培训、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各区县教育部门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依托各级党校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每3年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5日的集中脱产培训。中小学校新进专职思政课教师须取得思政课教师资格。小学兼职思政课教师在上岗前应完成一定学时的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各高校建立专门制度,常态化支持思政课骨干教师到各级宣传、教育等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蹲点调研,相关经历纳入评奖评优、干部选聘体系,相关成果作为职称评聘参考。

16.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市教委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一批一体化基地,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项课题,鼓励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各区县教育部门加强引导和协调,建立大中小学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贯通、教学融通、队伍打通、资源互通。

17.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研制普通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组织开展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系列共享资源库。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加强中小学学科德育建设。

18.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要在开学、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讲授“思政大课”。学校要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通过“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职教学生读党报、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等,组织开展“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红领巾爱学习”主题队课,规范化开展主题团(队)日活动,上好专题“思政大课”。深入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文明校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扩大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

19.设置专项经费。各高校、各区县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本科院校落实按在校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参照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标准新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中小学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在年度预算中安排经费用于支持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专业发展、宣传表彰、实践研修等。专项经费安排使用明确,专款专用。

20.加强统筹协调形成育人合力。市教委、市委宣传部牵头做好全市“大思政课”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的督导检查,推动政策落地、责任落实。市委网信办指导做好“大思政课”网上宣传。市教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乡村振兴局、市文化旅游委、团市委、市关工委、市科协等部门遴选推荐各领域主题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协调指导,在基地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发挥好基地的育人功能。将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纳入“大思政课”建设整体布局。各区县、各校强化主体责任,加强协同,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及时总结宣传“大思政课”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十二部门关于印发《重庆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 建设重点举措》的通知

2019-05-12 11:53:09 来源: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公共服务局)、党委宣传部、党委网信办、科学技术局、经济信息委、生态环境局、卫生健康委、乡村振兴局、文化旅游委、团委、关工委、科协,各高等学校:

现将《重庆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重点举措》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工作要求,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深刻认识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学校思政课建设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一些部门和学校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采用新技术新经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能力还不足。全面贯彻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挥铸魂育人作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各地各校、各有关部门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自觉对标对标,把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各项任务抓紧抓好,确保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二、准确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用于学校思政课、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教育活动,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建设若干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不断增强铸魂育人效果。要突出主渠道建设,坚持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强化实践育人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实践教学。大力推进思政教育信息化,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不断推出一批思政“金课”。加强中小学思政课网络资源建设。加大力度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不断提升能力素质。拓展工作格局,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关键课程作用,提高重庆思政工作辨识度影响力。

三、全面落实“大思政课”建设各项任务。各地各校、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全面落实“大思政课”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市教委、市委宣传部牵头做好“大思政课”建设的统筹协调。市网信办指导做好“大思政课”网上宣传。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指导和建设。团市委持续加强团教协作,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各地教育部门、各校党组织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基地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充分用好党报党刊、广播电台、新媒体等各级各类宣传平台,及时总结宣传“大思政课”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重庆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重点举措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精神,切实推动开门办思政课,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结合重庆实际,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制定如下重点举措。

1.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社科联、市中特中心等扎实推进“党的领导”相关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鼓励支持各高校设立校级课题,加强有组织科研,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广大思政课教师作用,围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开展系统化学理化和分领域分专题的研究阐释。支持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开展专题理论研讨、集体备课等系列活动。

2.加强课程群建设。中小学按照国家要求开设“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严格落实国家教材审核使用规定。

3.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市教委组织高校和区县教育部门建好用好思政课教学优质资源库。各大中小学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重庆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和红岩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三线”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卫国戍边英雄模范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根据教学需要,精心安排拓展教学内容,可结合实际将课堂设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一线,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4.推动教学方法创新。鼓励各校自主探索适合本身特点的教学方法方式创新。支持思政课采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综合运用慕课、云课堂等新技术手段组织课堂教学,积极建设思政课智慧课堂。有条件的高校要为思政课配备助教,协助开展教学组织、课后答疑等工作。推动思政课考试模式改革,更加突出育人成效。

5.优化教学评价体系。高校建立校领导、教学督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重视教学过程评价,增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用好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班子成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的基本依据。健全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教学调研指导。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聘请思政课退休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青年教师的成长导师。

6.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高校要普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思政课教学机构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中小学要加强党组织对学校思政课的统一领导,落实党组织书记、校长牵头抓思政课机制。在思政课教学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等纳入教学工作量,加强重庆市高校第二课堂研究中心建设,各高校要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高校第二课堂。

7.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高校要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中小学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坚决避免实践教学娱乐化、形式化、表面化。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

8.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组织开展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领航计划、“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等主题教育活动。高校要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多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加强示范引导,评选优秀“大思政课”社会实践示范项目,支持出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

9.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好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建好用好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大思政课”特色资源。市教委、市委宣传部、团市委会同市生态环境局等有关部门建设一批美丽中国专题实践教学基地等市级实践教学基地。各区县教育部门、各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建设本地本校实践教学基地。各高校思政课教学机构、各中小学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精心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与有关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各基地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工作机制,协同完成好实践教学任务。

10.用好全国教学资源平台。各大中小学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高校自主设置教师参与“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学习的考核机制。用好“青梨派”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围绕“青梨派”学习平台开展学习,并探索建立相应的学习考核机制。各校建立鼓励思政课教师制作“大思政课”教学展示视频上传“青梨派”的激励机制。

11.建好思政教育宣传平台。建好重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重庆高校思政工作者、重庆大学生微讯和重庆共青团—学载青春梦微信公众号。发挥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中心作用,围绕思想政治重大主题、阶段重点工作开展专题培训、实践研修等。积极参与教育部“云上大思政课”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好“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活动。各校用好“学习强国”等平台,鼓励师生积极参加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政论、时政节目,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建设辅导员网上资源库、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组织支持开展国情考察。

12.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市教委会同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总工会、市生态环境局等持续开展思政课教学技能大赛、微课大赛、微视频大赛等,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推出一批理论宣讲和思政教育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行走的生态文明课”“行走·红岩”等一批大思政课品牌。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用,建设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实施中小学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推出一批思政“金课”。加大优质资源推广使用力度,指导各校用好优质课程资源。持续建设一批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实施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13.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各高校按要求配备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完善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积极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培养工程,通过集中培养培训、委托重大项目、加强实践锻炼、开展国际国内访学等方式,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各区县要切实提高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各校主动邀请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

14.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平台。市委宣传部、市教委推进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扶优建强市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完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人才。聚焦重大主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活动,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将中央报刊及地方主要党报党刊列入马克思主义学科重点刊物目录,纳入学术成果考核。

15.提升队伍综合能力。健全完善国家、市级、区县和各级各类学校多层次培训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师培训全覆盖。市教委完善“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建设思政课教师骨干研修基地,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示范培训、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各区县教育部门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依托各级党校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每3年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5日的集中脱产培训。中小学校新进专职思政课教师须取得思政课教师资格。小学兼职思政课教师在上岗前应完成一定学时的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各高校建立专门制度,常态化支持思政课骨干教师到各级宣传、教育等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蹲点调研,相关经历纳入评奖评优、干部选聘体系,相关成果作为职称评聘参考。

16.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市教委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一批一体化基地,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项课题,鼓励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各区县教育部门加强引导和协调,建立大中小学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贯通、教学融通、队伍打通、资源互通。

17.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研制普通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组织开展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系列共享资源库。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加强中小学学科德育建设。

18.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要在开学、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讲授“思政大课”。学校要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通过“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职教学生读党报、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等,组织开展“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红领巾爱学习”主题队课,规范化开展主题团(队)日活动,上好专题“思政大课”。深入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文明校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扩大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

19.设置专项经费。各高校、各区县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本科院校落实按在校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参照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标准新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中小学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在年度预算中安排经费用于支持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专业发展、宣传表彰、实践研修等。专项经费安排使用明确,专款专用。

20.加强统筹协调形成育人合力。市教委、市委宣传部牵头做好全市“大思政课”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的督导检查,推动政策落地、责任落实。市委网信办指导做好“大思政课”网上宣传。市教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乡村振兴局、市文化旅游委、团市委、市关工委、市科协等部门遴选推荐各领域主题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协调指导,在基地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发挥好基地的育人功能。将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纳入“大思政课”建设整体布局。各区县、各校强化主体责任,加强协同,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及时总结宣传“大思政课”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