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一批非遗“守护者”“传承者” 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记者 舒婷)为扎实抓好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进一步推动非遗事业发展,今(13)日上午,重庆市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
渝中区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64项,蜀绣、刘氏刺熨疗法、赵氏雷火灸、燕青门正骨疗法等4项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7名,康宁、黄敏、刘光瑞等3名专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典范。近年来,渝中区扎实抓好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打造了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创建了5个市级传承教育基地、6个市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探索了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的新路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
为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工作,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酝酿成立,会员具有广泛性,涵盖了非遗保护工作者、专家代表、传承人代表、社会团体代表及企业代表等。
在今日的成立大会上,举行了授牌仪式,并通报了协会筹备工作情况,通过了协会章程,选举了协会领导人选。
新当选的第一任协会会长包海燕在会上表示,协会将始终秉持公益性、服务性、专业性开展工作,为会员服务、为非遗人群服务、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搭建更大的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好的帮助,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渝中区非遗保护事业迈向新征程。
渝中区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协会成立后要团结带领广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作者,积极探索“社会化保护”的新路径,深入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形成全社会保护传承非遗的强大合力;要积极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大力开展非遗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承教育活动。同时要搭建起政府与非遗保护机构、传承人、艺人、社会力量之间的“连心桥”,切实增强协会核心吸引力,并充分发挥团结带动作用,引领广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作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非遗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推动非遗与现代碰撞、与时尚交汇、与经济融合,倾力打造渝中“非遗经济”新名片。
据悉,今年渝中区还将出台《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并评定第八批区级非遗项目和第八批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评定一批非遗培训基地,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园区“三进”活动,支持金融机构设立“非遗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