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要有新思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过去一年,全年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4%、9.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消费收缩缺口。

金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要有新思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过去一年,全年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4%、9.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消费收缩缺口。

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世界工业化版图也因此改变。不过,大也有大的难处,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新的矛盾问题。其重要内容之一是要去冗余库存、去过剩产能。当然,产品生产的过剩,绝非问题实质。从更深层次看,这表明我们必须更高质量地大力发展制造业。面对新挑战,必须努力提升竞争力和宜民性,才能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可持续发展前景。

回顾我国制造业发展壮大的历程,主要依靠3个基本条件:一是要素比较优势,如丰富的劳动力;二是大国规模,有充分的回旋空间和选择机会;三是内外市场开放,市场经济逐步活跃。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低,市场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外贸需求的拉动,“创汇”的意义重大。如今,中国制造业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产业门类齐全,一般制造业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几乎“所向披靡”。中国制造业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更获益于经济全球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制造业中凸显出来。其中,最直接的表现是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明显落后于生产供给能力。当世界经济动荡、国际贸易增长疲弱时,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就更具现实紧迫性。制成品库存积压、产能过剩,进而引发中间品供过于求的现象,本质上是制造业的宜民性有待提升。通俗地说,就是产品数量不在于多少,生产老百姓买得起、用得好的产品才是有效供给,才能满足有效需求。这样的制造业就有更大的增长潜力和消费需求空间。

在工业时代,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总是表现为产生某类大众消费工业品,例如,家用电器的普及、汽车进入普通民众家庭、个人电脑和移动通信(手机)的消费品化,即达到了普通家庭可以买得起、用得好的工业技术水平。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价格。产品价廉物美才有生命力。其经济学含义是:一方面要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增强制造业的宜民性。

更重要的是,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宜民性是紧密相关的。制造业产品只有让百姓获益更多,才会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产品质量更高、价格更便宜,可以从高端消费进入大众消费,制造业就会更具竞争力。同样的,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就可以生产更多普通民众买得起的高质量制造业产品,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两者相得益彰。

与此直接相关的一个经济学问题是,对于制造业产品,消费者有购买力吗?这意味着,只有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大众消费市场需求才能不断扩大,生活需要才能成为市场需求。而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就业。幸运的是,制造业不仅具有生产产品的功能,也有创造就业的功能。一般来说,制造业竞争力越强,增长越强劲,就业市场也越景气。所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宜民性,也可以助力宏观就业目标的实现。反之,就业形势越景气,制造业发展就越可以得益于“收入—需求”的有利市场条件。

当前,要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数字革命、人工智能与工业技术的深度结合,这将在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和宜民性两个方面产生颠覆性变革。制造业的产业形态将发生深刻变化,竞争力不再主要依赖传统的要素比较优势,而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大规模经济体的运行畅通性,特别是宜民性的提升。由人工智能所助力的制造业,将创造极大的大众消费场域和大众消费便利,使消费需求更有力地发挥制造业及国民经济的第一拉动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因的作用。由此,以新型工业化为依托,人类将更有信心追寻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 金碚)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金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要有新思路

2023-03-14 06:30:46 来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过去一年,全年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4%、9.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消费收缩缺口。

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世界工业化版图也因此改变。不过,大也有大的难处,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新的矛盾问题。其重要内容之一是要去冗余库存、去过剩产能。当然,产品生产的过剩,绝非问题实质。从更深层次看,这表明我们必须更高质量地大力发展制造业。面对新挑战,必须努力提升竞争力和宜民性,才能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可持续发展前景。

回顾我国制造业发展壮大的历程,主要依靠3个基本条件:一是要素比较优势,如丰富的劳动力;二是大国规模,有充分的回旋空间和选择机会;三是内外市场开放,市场经济逐步活跃。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低,市场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外贸需求的拉动,“创汇”的意义重大。如今,中国制造业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产业门类齐全,一般制造业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几乎“所向披靡”。中国制造业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更获益于经济全球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制造业中凸显出来。其中,最直接的表现是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明显落后于生产供给能力。当世界经济动荡、国际贸易增长疲弱时,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就更具现实紧迫性。制成品库存积压、产能过剩,进而引发中间品供过于求的现象,本质上是制造业的宜民性有待提升。通俗地说,就是产品数量不在于多少,生产老百姓买得起、用得好的产品才是有效供给,才能满足有效需求。这样的制造业就有更大的增长潜力和消费需求空间。

在工业时代,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总是表现为产生某类大众消费工业品,例如,家用电器的普及、汽车进入普通民众家庭、个人电脑和移动通信(手机)的消费品化,即达到了普通家庭可以买得起、用得好的工业技术水平。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价格。产品价廉物美才有生命力。其经济学含义是:一方面要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增强制造业的宜民性。

更重要的是,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宜民性是紧密相关的。制造业产品只有让百姓获益更多,才会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产品质量更高、价格更便宜,可以从高端消费进入大众消费,制造业就会更具竞争力。同样的,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就可以生产更多普通民众买得起的高质量制造业产品,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两者相得益彰。

与此直接相关的一个经济学问题是,对于制造业产品,消费者有购买力吗?这意味着,只有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大众消费市场需求才能不断扩大,生活需要才能成为市场需求。而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就业。幸运的是,制造业不仅具有生产产品的功能,也有创造就业的功能。一般来说,制造业竞争力越强,增长越强劲,就业市场也越景气。所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宜民性,也可以助力宏观就业目标的实现。反之,就业形势越景气,制造业发展就越可以得益于“收入—需求”的有利市场条件。

当前,要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数字革命、人工智能与工业技术的深度结合,这将在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和宜民性两个方面产生颠覆性变革。制造业的产业形态将发生深刻变化,竞争力不再主要依赖传统的要素比较优势,而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大规模经济体的运行畅通性,特别是宜民性的提升。由人工智能所助力的制造业,将创造极大的大众消费场域和大众消费便利,使消费需求更有力地发挥制造业及国民经济的第一拉动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因的作用。由此,以新型工业化为依托,人类将更有信心追寻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 金碚)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陶龙鑫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