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观察·下 | “一签难求”背后:人们爱上用脚步丈量一座城
编者按:
过去十年时间里,马拉松被视为中国体育经济的蓝海,见证了赛事和参赛人数几何级的增长。
如今,重庆马拉松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体育名片之一,深刻地影响着体育产业的发展。许多人也在跑重马、看重马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重庆的发展变化,感知城市生活的变迁。
“要想认识一座城市,跑步是最好的方式;要想深入这座城市的生活,跑步也是最好的方式。”国际田联路跑事务部官员肖恩·琼斯(Shawn Jones)曾经这样说。
3月19日,2023重庆马拉松即将在南岸区海棠烟雨公园鸣枪开跑,近3万跑友将相聚于此。
十年,重庆马拉松见证了数以万计的普通人,在这条赛道上与自己的汗水、肌肉对话,寻找跑步中关于坚持的意义,感受重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
01
火到“一签难求”
中国跑马人群日益壮大
“摇号”“中签”,是的,你没看错,跑马拉松参赛需要运气,而且热门赛事往往“一签难求”。
3月19号要举行的重庆国际马拉松,属于国内较为知名、影响力较大、报名人数和参赛人数规模都比较多的大型赛事,中签率相对较低,往届全马中签率大概在24-30%左右。
这背后,是跑马人群的逐渐壮大,滋生了日益旺盛的赛事需求。
上周末,31岁的兰霞刚刚在江津充满爱情元素的13.14公里情侣组马拉松中,以53分22秒的成绩和搭档获得第二名。她曾是重庆马拉松、南京马拉松等众多比赛的冠军,全马PB成绩2:50:17,半马PB成绩1:22:10,入选2021中国女子马拉松百强。
谁能想到,8年前的兰霞还是一位因工作压力大经常晕倒的弱女子。“领导鼓励我多运动,于是我开始徒步、跑步。”兰霞也没想到,自己这一坚持就是8年,还拿下了这么多奖牌。
四十多岁的媒体人周先生,最近也在为4月中旬的长嘉汇半程马拉松备战,这将是他的“首马”。4年前,他对马拉松还根本不了解,和兰霞一样,他跑步的初衷只是为了身体健康和减重。一开始只能跑5公里,慢慢到10公里,最后21.0975公里的半马也能轻松跑下,配速也从7分多提升到5分多。如今,跑步已成为周先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吃饭睡觉,不跑就难受,在身边人看来是“上瘾了”。
不管是已跑出名气的兰霞,还是尚未踏上赛道的周先生,他们都见证着中国马拉松的崛起。
根据2019年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境内所有地域内共举办规模赛事高达1828场,累计参赛人次712.56万。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重庆市旅游经济发展高级顾问罗兹柏看来,马拉松是一门既有专业要求,又具有一定大众化参与度的群体运动,“跑马热”的背后,是社会与区域发展活力的复苏,全民康体意识的强化,以及各地为凸显城市影响力的布局。
罗兹柏谈到,经济学上有个说法叫“马拉松周期”,是指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并不断提高后,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会迎来迅速发展时期。中国人均GDP2011年突破5000美元,也是在那一年迎来了马拉松的爆发。“马拉松跟经济发展程度是成正比的,中国人从温饱到小康,能参与这项运动的群体显然更多了。”
02
从本地跑到“世界跑”
在马拉松,感知一座城市的呼吸
人们已不满足于只在一座城市跑步。
兰霞的跑步足迹,已遍布全国,如佛山、北京、武汉、西安、厦门、南京等地,细数下来,她已跑了39场全马,超百场半马。兰霞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东京马拉松。作为海外精英选手,她跑进了女子选手前100,也是国内女子参赛选手第一名。“东京马拉松是世界六大著名马拉松之一,专业跑者肯定要去。加上我本身也喜欢旅游,去不同的地方跑,能感受到不同的城市文化。”兰霞说。
的确,不同于许多体育赛事在体育场、体育馆等封闭环境中进行,马拉松是将整个城市作为赛场,比赛线路往往贯穿城市标志性路段、建筑、文化名胜,通过电视直播,还可向外界展示市容、市貌、环境、空气等。也是因此,马拉松成为各大城市争抢的“赛道”。
比如,重马的路线设置也颇为讲究——42.195公里的全马路线,从南滨公园起跑,经过东原1891、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慈云寺、钟楼广场、重庆规划展览馆、法国水师兵营旧址等地标景观,在朝天门大桥下折返,至巴南区巴滨路,经美堤雅城路口、李家沱大桥,到融汇江山路口折返,最终回到南滨公园。这一路上,既有历史变迁的印记,也有重庆独有的山水风光。
“跑步八年,感受到了重庆马拉松的发展。”兰霞是四川人,如今在重庆定居。“舒服”是兰霞对重马的第一印象。“赛道很干净舒服,沿着江景跑,一路上的建筑也超级漂亮。”
“重庆是面积最大的直辖市,也是山地与山水城市,城乡跨越大,地理穿越性强,有广阔的空间,能提供更为丰富的体验。这不仅有利于运动员提高自己的成绩,也能让大家更加认可和欣赏这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在罗兹柏看来,马拉松已成为文体旅融合的标志性载体,对城市营销和形象宣传都有积极意义。他建议,重庆可以通过打造不同主题的马拉松,增强文化内涵,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03
不仅是“PB”
在马拉松,找到坚持与突破的意义
在马拉松跑者的朋友圈中,越来越多人晒“PB”,比如“又刷新PB了”“这个PB牛”……
在跑圈,大家都习惯将“个人最好成绩”简称为PB(Personal Best)。“这四五年,明显感觉到身边跑马的人多了起来。”兰霞说,甚至每天在小区跑步的人都很多。
“跑马拉松需要克服身体的极限,突破后会带来成就感。”媒体人周先生觉得自己与跑步前相比,不仅体重减轻,精神状态也好多了。跑步一段时间后,他才产生参赛的想法,“以后条件成熟后,我也想冲刺全马。”
“跑马其实是很枯燥的运动,因为你要重复一个动作。”兰霞说,坚持是马拉松的意义所在。坚持下去,改变的不仅是步频、配速、心率等数据,更多是由内而生的精神状态。受到兰霞的影响,她的母亲前两年也加入到跑马的行列中,从不跑步,到1公里、3公里、10公里……最后能跑半马,更重要的是身体也越跑越好了。
“工作、家庭……生活中有很多的琐事,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一个人跑步有时候会想通一些事情,跑步又会分泌多巴胺,会让人感到快乐,持续地跑下去。”兰霞说,只要保持初心,虽然路线一样,但每一次跑步,看到的风景都不一样。
33岁那年,作家村上春树决心开始长跑,每天10公里,每年参加一次马拉松。他曾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写道:“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在跑步中刷新自我,找到坚持的意义,这或许就是越来越多人爱上马拉松的原因。
相关报道:
马拉松观察·上 | 从竞技到“经济”一个赛事拉动亿级消费市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朱翔 邱小雅 佘振芳/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