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青年说 | 孔乙己的长衫:一代年轻人的焦虑与反思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近日,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不少年轻人共鸣。有人说,“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这些年轻人感觉自己像孔乙己一样,被学历束缚住了自由和选择。就如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个因囊中羞涩买不起酒肴、心高气傲脱不下长衫、被世人嘲笑和歧视的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也有人提出反对和质疑:“学历并不等于能力和价值”“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意见的碰撞是拨开云雾、激浊扬清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跳出二元对立的意见框架,进一步反思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许更为重要。归根结底,“孔乙己文学”是人们对于自身以及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一种表达,它体现了一代年轻人的失落和焦虑,但也蕴含了一代成年人的反思与责任。
我们不能否认,“孔乙己文学”背后隐藏着一种时代的结构性焦虑。“失意书生”的感受并非个例或偶然,“孔乙己”的形象仍在当代读书人身上映射。身处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时代,社会结构性因素与个人抱负之间的矛盾,使许多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在追求个人成长和实现社会价值之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他们既要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冷酷现实,又要坚持自我认同和理想信念;他们既要适应多元化和开放化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又要保持个性化和创新化带来的活力与潜力;他们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又要拥抱现代文明和全球视野。在这样一个时代,个人价值的实现显得格外艰难。
但我们也不必绝望,因为“孔乙己文学”前面展现着一种时代的反思。“失意书生”的呼声并非无奈彷徨或自我否定,“孔乙己”的命运也并非不能改变。读书人所憧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固然存在落差,但读过书,才能更好地思索如何不困于眼前方寸。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穿上长衫,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站在高处审视自己,从多维的视角观察世界,以批判的目光反思社会。所谓“孔乙己文学”的出现本身,其实恰恰体现了这种反思。
总而言之,“孔乙己文学”是时代的写照与呼唤。它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或个体心声,更是一种社会关注,一种集体期待。它不全然是一种消极悲观、逃避现实、放弃理想的哀歌,也是一种积极进取、面对挑战、追求变革的沉思;它不是要让我们沉溺于孔乙己式的悲哀与无助,而是要让我们思考如何从孔乙己式的困境中脱身,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它不是要让我们永远停留在长衫之下,而是要让我们放眼长衫之外。
作者:王超(重庆师范大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