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两江评 | 刹住医院红包之风 不能等雷雨过后
近日,苏州市民陈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实名举报苏州市立医院本部产科副主任医师栾雪峰收受红包。陈女士向媒体透露,“第一次给了栾雪峰红包1000元,是在2022年3月做完产检后,第二次是在2022年8月20日,给了3000元,此时距离生产仅剩3天。两次都是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收取。”苏州市卫健委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针对栾雪峰收受红包一事已经展开调查。
虽然事情调查处理结果还没有出来,事件已上“热搜”,收受红包埋的“雷”已经炸开了,该名收红包的医生和其所在医院的名誉已然受损。
患者手术前后给医生“打点”,送(收)红包屡被曝出,“收红包”似乎成为一些医院的“潜规则”,这股暗流隐秘地在医院流动,暗地里支配着医患双方关系。从该事件引发的网友评论就可以看出,很多患者和家属有过给医生送红包的经历,特别是在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妇产科等涉手术的科室比较多见。不给红包,一次次被医生喊到办公室“病情交流”;不给红包,原本好好的婴儿被送去“保温箱”待一阵……这所谓的红包,让医患关系变得更加微妙,也让“大医精诚”遭人诟病。
毋庸置疑,医生收红包,缺失的是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但是托熟人看病送红包,又是一些患者主动为之的中国式人情。患者出院后,举报收红包的医生,有网友说,这些是典型的人情翻车,人情世故成事故。
刮骨疗毒,肃清歪风。杜绝红包之“雷”,不仅是对医护职业的保护,也是对患者起码的尊重。相关部门不能等“下过雨才扫雷”,在医护的职业道德教育上,更需将不收红包的规定从墙上移到行动上;作为患者以及家属,不能做“待宰的羔羊”,要做医疗良好生态的维护者。如此,红包才不会成为医生职业生涯的“疾患”,造成医患关系的事故。
作者:张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