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极”,“急”什么?

“第四极”,“急”什么?

来源:重庆瞭望微信公众号2023-03-24

在中国区域发展版图中,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则是被寄予厚望的经济“第四极”。

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雄厚的基础相比,双城经济圈要扛起“第四极”的重任,需要盯住最急迫、最要紧的关键环节,“急”起来、动起来,加快打造更多具有辨识度和标志性的成果。

“第四极”,“急”什么?1

▲2022年12月30日,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考察天府新区规划厅。苏思 摄/视觉重庆

01

进击“第四极”,第一“急”是“急”增长。

“极”具有“顶点”的含义,也有“支撑”的意蕴,向上可以顶起,向下可以撑起。要成为区域增长极,关键的是在经济体量上“块头”要大。

客观而言,目前双城经济圈想要成为“极”,成色还不够足。2022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经济总量均突破10万亿元大关,特别是长三角达到29万亿元,而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总量仅为7.8万亿元,不足长三角的三分之一,急需实现经济大突围,跑出增长加速度。

近年来,双城经济圈经济体量逐步扩大。2019年至2021年,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约为6.3万亿元、6.6万亿元、7.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6.3%、6.45%、6.5%。2022年,受疫情防控、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电力供应紧张等因素影响,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7.8万亿元,仍保持正增长,不过占全国比重下降到6.4%。

从家底看,双城经济圈地处西部地区,无论是资源优势,还是发展空间,都具备经济大突围的良好条件。

特别是,重庆和成都“双核”都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近年来科技创新动作频频,创新资源不断聚集,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创新是第一动力。2021年,重庆和四川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合计达24.7万个,占西部地区总量的40.9%。去年,重庆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42989家、6348家、255家;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19%、31.1%,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突出。

急而不乱,蹄疾步稳。

重庆提出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迈过4万亿元大关的目标。这意味着,重庆在未来五年年均增速要达到6.5%以上。四川也提出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8万亿元的目标,届时,双城经济圈经济体量有望突破10万亿元大关,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第四极”,“急”什么?2

▲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室。龙帆 摄/视觉重庆

02

进击“第四极”,第二“急”是“急”动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作为增长极,不仅自身要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动力源”作用,以极点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实现协同发展。

双城经济圈其本质含义,就是要通过“双城”来带动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圈。因此,“第四极”的“动力源”实际上指向的就是“城市动力源”。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双城经济圈建设被纳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战略”之中,意在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带动作用。

与长三角、大湾区和京津冀相比,成渝地区城市能级还不够大。由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面向新发展阶段、着眼现代化,优化重庆主城和成都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引领带动双城经济圈发展。

重庆实现城市能级六个方面的大幅跃升,重点是要用好“一号工程”这个“总抓手”“总牵引”,加快培育现代化重庆都市圈,优化功能布局,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功能,提速打造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完善同城化体制机制,发挥“桥头堡”城市带动作用,构建主城都市区带动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格局。

此外,整体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才能全面激活城市动力源。2021年,长三角地区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5%,而双城经济圈整体城镇化率只有61%;其中重庆城镇化率约为70%,四川58%。双城经济圈还需全面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大力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充分释放发展潜能。

“第四极”,“急”什么?3

▲繁忙的果园港。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03

进击“第四极”,第三“急”是“急”开放。

从长三角、大湾区和京津冀的发展历程看,增长极往往具有强大的资源吸附能力,即从全球吸取“养料”,保持其旺盛的活力。

双城经济圈地处内陆地区,在开放上存在一定地理制约,不过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流、数据流等要素自由流动,极大地消解地理上的制约,再加上制度改革创新,同样能够搭上开放快车。

2021年,四川和重庆作为目的地和货源地的货物进出口总量,在全国的占比已上升至4.5%。但总体而言,双城经济圈的开放水平依然偏低,与增长极的要求还不匹配。2021年,长三角进出口总量占全国36.1%,约是双城经济圈的8倍,优势十分明显。

双城经济圈在开放上要实现大突破,最为关键的是要发挥出内陆开放的比较优势,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要发挥内陆大通道时间成本节约的比较优势。西部陆海新通道较海洋运输节约60%的时间成本。双城经济圈应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加密铁海联运班列,同时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国际航空网络接驳联系,放大“通道+经贸+产业”联动效应。

要建设内陆比较优势产业体系。对于大宗商品而言,内陆地区依然存在运输成本劣势。而陆路通道对于强调时间成本、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有更强吸引力。在此背景下,重庆可依托现代通讯技术,大力拓展服务贸易,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贸易、大数据云计算、跨境结算等新型服务贸易方式,抢占市场先机。目前双城经济圈的这些服务贸易体量还很有限,急需在量上突破。

“第四极”,“急”什么?4

▲“重庆造”新能源汽车搭载西部陆海新通道出海。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要激活区位比较优势。双城经济圈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上,同时,因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东盟地区有区域邻近优势,在深度挖掘RCEP红利上具有比较优势。可利用RCEP关税大幅削减政策和原产地累积规则,瞄准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国家,拓展RCEP市场空间;可面向RCEP企业积极培育战略投资者,鼓励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建设码头、港口和内部物流基础设施,打通陆海新通道在东盟国家内部的“毛细血管”,推动重庆企业在东南亚设置区域总部等。

3年多以来,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任何一个增长极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事虽急,但静为要。我们既要保持沉着冷静、急而不躁、勇而不惧的精神状态,又要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一锤接着一锤敲,让蓝图兑现、愿景成真。

中国经济“第四极”,我们期待中!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第四极”,“急”什么?

2023-03-24 08:47:06 来源:

在中国区域发展版图中,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则是被寄予厚望的经济“第四极”。

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雄厚的基础相比,双城经济圈要扛起“第四极”的重任,需要盯住最急迫、最要紧的关键环节,“急”起来、动起来,加快打造更多具有辨识度和标志性的成果。

“第四极”,“急”什么?1

▲2022年12月30日,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考察天府新区规划厅。苏思 摄/视觉重庆

01

进击“第四极”,第一“急”是“急”增长。

“极”具有“顶点”的含义,也有“支撑”的意蕴,向上可以顶起,向下可以撑起。要成为区域增长极,关键的是在经济体量上“块头”要大。

客观而言,目前双城经济圈想要成为“极”,成色还不够足。2022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经济总量均突破10万亿元大关,特别是长三角达到29万亿元,而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总量仅为7.8万亿元,不足长三角的三分之一,急需实现经济大突围,跑出增长加速度。

近年来,双城经济圈经济体量逐步扩大。2019年至2021年,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约为6.3万亿元、6.6万亿元、7.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6.3%、6.45%、6.5%。2022年,受疫情防控、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电力供应紧张等因素影响,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7.8万亿元,仍保持正增长,不过占全国比重下降到6.4%。

从家底看,双城经济圈地处西部地区,无论是资源优势,还是发展空间,都具备经济大突围的良好条件。

特别是,重庆和成都“双核”都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近年来科技创新动作频频,创新资源不断聚集,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创新是第一动力。2021年,重庆和四川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合计达24.7万个,占西部地区总量的40.9%。去年,重庆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42989家、6348家、255家;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19%、31.1%,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突出。

急而不乱,蹄疾步稳。

重庆提出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迈过4万亿元大关的目标。这意味着,重庆在未来五年年均增速要达到6.5%以上。四川也提出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8万亿元的目标,届时,双城经济圈经济体量有望突破10万亿元大关,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第四极”,“急”什么?2

▲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室。龙帆 摄/视觉重庆

02

进击“第四极”,第二“急”是“急”动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作为增长极,不仅自身要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动力源”作用,以极点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实现协同发展。

双城经济圈其本质含义,就是要通过“双城”来带动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圈。因此,“第四极”的“动力源”实际上指向的就是“城市动力源”。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双城经济圈建设被纳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战略”之中,意在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带动作用。

与长三角、大湾区和京津冀相比,成渝地区城市能级还不够大。由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面向新发展阶段、着眼现代化,优化重庆主城和成都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引领带动双城经济圈发展。

重庆实现城市能级六个方面的大幅跃升,重点是要用好“一号工程”这个“总抓手”“总牵引”,加快培育现代化重庆都市圈,优化功能布局,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功能,提速打造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完善同城化体制机制,发挥“桥头堡”城市带动作用,构建主城都市区带动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格局。

此外,整体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才能全面激活城市动力源。2021年,长三角地区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5%,而双城经济圈整体城镇化率只有61%;其中重庆城镇化率约为70%,四川58%。双城经济圈还需全面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大力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充分释放发展潜能。

“第四极”,“急”什么?3

▲繁忙的果园港。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03

进击“第四极”,第三“急”是“急”开放。

从长三角、大湾区和京津冀的发展历程看,增长极往往具有强大的资源吸附能力,即从全球吸取“养料”,保持其旺盛的活力。

双城经济圈地处内陆地区,在开放上存在一定地理制约,不过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流、数据流等要素自由流动,极大地消解地理上的制约,再加上制度改革创新,同样能够搭上开放快车。

2021年,四川和重庆作为目的地和货源地的货物进出口总量,在全国的占比已上升至4.5%。但总体而言,双城经济圈的开放水平依然偏低,与增长极的要求还不匹配。2021年,长三角进出口总量占全国36.1%,约是双城经济圈的8倍,优势十分明显。

双城经济圈在开放上要实现大突破,最为关键的是要发挥出内陆开放的比较优势,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要发挥内陆大通道时间成本节约的比较优势。西部陆海新通道较海洋运输节约60%的时间成本。双城经济圈应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加密铁海联运班列,同时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国际航空网络接驳联系,放大“通道+经贸+产业”联动效应。

要建设内陆比较优势产业体系。对于大宗商品而言,内陆地区依然存在运输成本劣势。而陆路通道对于强调时间成本、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有更强吸引力。在此背景下,重庆可依托现代通讯技术,大力拓展服务贸易,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贸易、大数据云计算、跨境结算等新型服务贸易方式,抢占市场先机。目前双城经济圈的这些服务贸易体量还很有限,急需在量上突破。

“第四极”,“急”什么?4

▲“重庆造”新能源汽车搭载西部陆海新通道出海。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要激活区位比较优势。双城经济圈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上,同时,因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东盟地区有区域邻近优势,在深度挖掘RCEP红利上具有比较优势。可利用RCEP关税大幅削减政策和原产地累积规则,瞄准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国家,拓展RCEP市场空间;可面向RCEP企业积极培育战略投资者,鼓励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建设码头、港口和内部物流基础设施,打通陆海新通道在东盟国家内部的“毛细血管”,推动重庆企业在东南亚设置区域总部等。

3年多以来,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任何一个增长极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事虽急,但静为要。我们既要保持沉着冷静、急而不躁、勇而不惧的精神状态,又要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一锤接着一锤敲,让蓝图兑现、愿景成真。

中国经济“第四极”,我们期待中!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刘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