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提升工程巡礼06丨重医附一院耳鼻咽喉科:医路攀登,让生命更好地扬帆远航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3-03-24 16:47:58

听新闻

 

开栏语:重医附一院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创新提出“九大工程”发展战略,不断引领和推动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等方面大跨步向前发展,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新重庆奋进发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人才·科技创新文化节”来临之际,特推出【学科提升工程巡礼】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近重医附一院的这些优势学科,了解他们臻于至善,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无畏征程。

重医附一院耳鼻咽喉科成立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医院西迁重庆创立,是西南地区最早成立的耳鼻咽喉特色专科之一。

耳鼻咽喉科创始人、首任主任是石义生教授,他常鼓励后辈:“要做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只有业务精湛才能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1  耳鼻咽喉科创始人、首任主任石义生教授
耳鼻咽喉科创始人、首任主任石义生教授。院方供图

传承发扬西迁精神,现任主任胡国华教授带领科室不断攀登医学高峰,技术实力领先西南,用爱心、责任和技术让患者的生命更好地扬帆远航。

突破:让无喉患者自信说话

老张今年60岁,几个月前,他因喉部肿瘤在重医附一院做了全喉切除术,“很感谢您,这是我的第二次生命。”当他再次来到耳鼻咽喉科时,已经很流利地用食管发音说话,与主任胡国华教授拉起家常。老张开心地说,切除全喉以后,在重医附一院仅用了一个月就学会了用食管发音说话。

“以前,咽喉肿瘤、头颈肿瘤晚期的患者在做了肿瘤切除术后,可能会导致无法说话,因此很多患者放弃手术。眼看着他们放弃手术而病情恶化,我作为医生,心里特别难受。”胡国华教授说。一种使命感驱使着胡国华,他带领团队努力提高手术保喉率达到了80%,达国内先进水平。

2   耳鼻咽喉科主任胡国华教授(左三)带领团队查房
耳鼻咽喉科主任胡国华教授(左三)带领团队查房。院方供图

然而,仍有20%的肿瘤患者需要全喉切除。我国著名头颈外科专家屠规益教授曾说过一句话:“你有本事给患者切除全喉根治肿瘤,你就要有本事让他重新说话。”

屠老的话震动了胡国华教授的心。从此,他开始重视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从身体、心理、生活各方面,给予患者全方位的生命照护。

胡国华教授倡导“整体思维”,不单只看肿瘤本身,还应考虑全人的身心和谐;不仅解除疾病,还要兼顾患者对健康、社交和美丽的追求。他倡导患者适度参与到诊疗计划中,在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权和意愿的前提下,实施最专业最优化的诊疗方案,以达到医患双方满意的疗效。

3   病例讨论
病例讨论。院方供图

从治疗、康复到美容,伴随患者需求的逐步提升,耳鼻咽喉科的技术水平随之一步步提升,医疗服务内涵也一步步扩展。

肿瘤切除后,科室开展各种高难度修复术,历经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和穿支皮瓣的迭代升级,不断提高修复术后患者舒适感和美观性。

为了让全喉切除术患者回归社会,科室自2009年开展无喉患者的食管发音培训和言语康复计划,帮助10多个省市的数百名无喉者恢复发音,填补了西部空白。

为进一步满足患者回归社会后的美观需求,科室应用腔镜技术,不断探索颈部无痕和体表无痕的新手术方式,在国内外首创颏下无充气腔镜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让患者更加自信、美丽地面对新生活。

探险:刀尖上挑战鼻颅底“禁区”

“感谢医生,感谢耳鼻咽喉科。”不久前,来自重庆忠县的邓婆婆刚刚做完颅底巨大脑膜瘤切除术。术后5天,邓婆婆恢复良好,心怀感恩地出院了。

几个月前,邓婆婆因鼻塞、偶尔鼻涕中带血,持续不好转,在当地诊断为鼻颅底病变,几经辗转来到重医附一院。

“鼻科接诊后,立即为邓婆婆安排了多学科会诊,制定诊疗方案,并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影像导航系统进行了术野勾画及手术模拟,成功实施了鼻内镜下鼻颅底巨大脑膜瘤微创切除术。”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鼻科带头人杨玉成教授介绍。

鼻颅底区域,因位置深、解剖复杂,曾被称为“手术禁区”。以前,一旦罹患鼻颅底病变则被视为不治之症。近年,随着鼻内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这类疾病有了被治疗的可能。然而,仅仅依托鼻内镜还不够,对医生手术技艺要求极高,真正能驾驭此手术的医生寥寥无几。

鼻科带头人杨玉成教授为攻克这一难题,先后两次到全球鼻科学最先进的比利时和德国深造,回国后带领团队在西南地区积极开展各种微创鼻内镜颅底手术,包括骨瘤、骨化性纤维瘤、脑膜脑膨出、神经鞘膜瘤、嗅神经母细胞瘤、垂体瘤、脑膜瘤、腺样囊性癌、恶性黑色素瘤、鼻咽部巨大纤维血管瘤、复发鼻咽癌等。

4   鼻科带头人杨玉成教授(右一)实施微创鼻内镜颅底手术
鼻科带头人杨玉成教授(右一)实施微创鼻内镜颅底手术。院方供图

目前,重医附一院鼻颅底疾病诊疗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启了西南地区鼻颅底疾病治疗的新时代。鼻科已形成鼻颅底微创外科、鼻整形和上气道过敏性疾病精准诊治三个亚专科。

杨玉成教授自留学归国,应用“整体理念”,结合自然鼻腔及外鼻形态特点,提出了“鼻整体成形术”,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并同期完成外鼻整形,兼顾了健康和美观需求。这一理念和术式革新,荣获重医附一院新技术奖和特色技术奖。

针对过敏性鼻炎等上气道过敏性疾病,鼻科建立了综合评估及个体化治疗策略,其临床研究成果多次以论著形式发表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重启:让听障人士慧听世界

在中国,听力残疾人数已超2000万人,并且每年新增2万名左右罹患听力障碍的新生儿。

小丫是一名年仅两岁的宝宝,出生后看似正常,可当别的宝宝都呀呀学语时,她仍然不能开口叫“爸爸”“妈妈”。焦急的父母带她到重医附一院检查。

耳鼻咽喉科副主任、耳科带头人钟时勋教授为小丫检查后,诊断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钟教授团队帮助她申请了国家贫困聋儿免费救助项目,并为小丫手术植入了人工耳蜗。

“经过几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小丫终于能开口叫爸爸妈妈了,看到她的父母喜极而泣,我们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钟时勋教授说。

自2012年重医附一院成为“国家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植入定点单位”以来,已为上千例患者施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术。同时,耳科还为大量患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老年患者施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对于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如不及时治疗将由聋致哑,成为聋哑人,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钟时勋教授介绍。

导致耳聋最常见的疾病是中耳炎,针对不同的病情,耳科为患者个性化精心选择鼓室成形术、乳突根治术、听骨链重建术、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鼓膜置管术等不同术式,既解除病因,又恢复听觉功能。

据钟时勋教授介绍:“事实上,耳聋、耳鸣、眩晕都只是患者的表面症状,病因千差万别,耳科医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水平,从千头万绪中抽丝剥茧,找到真正的病因,为每一名患者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5   耳科带头人钟时勋教授正在为患者做检查
耳科带头人钟时勋教授正在为患者做检查。院方供图

对于耳鸣、眩晕患者,耳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综合诊治体系,包括耳鸣精细化检测、声信息及药物治疗,眩晕疾病的前庭功能系统检测、药物及手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等,每年为大量患者解除了耳鸣及眩晕带来的烦恼。

据统计,耳科每年完成耳显微外科及耳神经外科手术逾2000例。自2019年从全球顶尖的意大利Gruppo Otologic耳科中心访问学习一年归国后,钟时勋教授带领团队在西部地区率先开展了侧颅底外科手术,包括听神经瘤切除术、鼓室颈静脉副神经鞘瘤切除术、颞骨恶性肿瘤切除术等,目前已完成逾百例,是国内少数能完成此类手术的单位之一,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耳科医师,最大的心愿是,让每一位听障人士都能重回有声世界,都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科室名片

耳鼻咽喉科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中国医师协会鼻内镜和咽喉内镜培训中心、全国头颈肿瘤规范化诊疗基地、国家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手术医院、重庆市耳鼻咽喉科临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重庆市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重庆市听力言语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重庆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中华护理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护士京外培训基地。近5年,连续获复旦专科声誉排行榜最佳专科提名,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近年来,发表SCI论文122篇,获科研项目资助153项,实现专利转化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

(撰稿:李丹)

责任编辑:曹冬晴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评论(0)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