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青年说 | “法”字当头,怎容校园霸凌事件再次上演?
校园霸凌是一种不能容忍、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近日,网传三月中旬海南临高一名女孩遭遇校园霸凌,被多名女孩殴打,引起热议。网传视频显示,一群女孩手脚并用,对被打女孩施暴,还将其推入小河中,并举起手机录制视频,用当地方言说“不要用棍子打”。被打女孩头发凌乱,上身可见伤痕,跪在地上向施暴者说“对不起”。我们不仅应该对此予以谴责,更要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管理,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视频中的校园霸凌现象令人无比痛心,这种行为本身是极其残忍甚至是丧心病狂的,严重违反了法律和道德底线,更是对受害者的人格尊严和精神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校园霸凌像猛兽一般、似烙铁一样,重重砸在十三岁——花季年龄的女孩身上,这种伤害洞穿着心灵,造成的伤害往往是不可逆的。更有甚者,将受害者视频上传至网络,已经对受害者造成了“二次伤害”,不可否认这是隐形的网络暴力。当然,我国法律对未成年的保护不断在完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暴力、恐吓、侮辱等行为均属于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均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人之初,性本善”。事件已经发生,施暴者必须承担他们的行为带来的后果,而受害者也需要尽快得到疏导和赔偿。研究显示,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导致欺凌行为的产生,学校环境和资源也是诱发校园欺凌的原因之一。所以,学校和家长们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同学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不要以身试法或采取暴力行为来解决,我们也需要通过加强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公共素质、强化监管等措施来有效预防校园霸凌等恶劣行为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学校和老师要清晰认识到校园霸凌的危害性,完善预警机制,做到有的放矢。
不得不谈到,我们正处在一个主动使用媒介向着“生活在媒介中”高速转变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纷繁复杂的社交媒体平台已然成为校园霸凌事件滋生的土壤。大数据推荐下的各色各类消息往往不会主动甄别他们的“宿主”,身心尚未成熟的未成年群体很容易在此情境下产生极端暴力的行为和具有敌意的做法。因此,在媒介使用上可以借助技术采用主动干预等做法,使得未成年有效避开网络信息风险,敦促有关平台在此方面引导未成年健康使用网络。
未成年校园霸凌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调查显示,遭受欺凌后选择“藏在心里”的学生经常遭受欺凌的概率为45.2%。庞大的占比基数背后正是反映出当前对待欺凌事件处理机制的“缺口”,我们应当树立起对霸凌“零容忍”的原则和态度,多主体联结共同治理,向校园欺凌说不!
作者:韩欣(河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