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个溶洞 渝湘高铁重庆段首座长大隧道顺利贯通
3月24日凌晨,渝湘高铁刘家坪隧道顺利贯通,成为重庆至黔江段贯通的首座5000米以上长大隧道,标志着全线隧道施工取得阶段性成果。
刘家坪隧道位于彭水县,总长5802米,最大埋深660米,全隧不良地质主要为岩溶、断层等,存在突水突泥、坍塌等风险,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
为高效破解施工难题,项目团队引用超前水平钻机、三臂凿岩台车、湿喷机械手、36米液压自行式移动栈桥、智能化二衬台车等工装设备,实现了隧道机械化配套作业。
但是当机械化设备遇到溶洞时,却依然感到“束手缚脚”。
“隧道施工过程中先后穿越19个溶洞,在隧道出口掘进到约1700米处遇到最大的溶洞。”中铁十七局重黔铁路项目总工程师赵大钊回忆道。
当时爆破后,巨大的溶洞出现在眼前,经过探测,溶洞在隧道的掘进正前方,长度近40米,在隧道底部最大深度近20米,整个掌子面全部被灰色和黄色黏土填满,一旦遇水便成泥状,无法成形。
“虽然对溶洞早有预测,但持续的强降雨,使山体地表的大量雨水下渗,并从溶洞裂缝处汇集涌出,最大涌水量达到每天8000多立方米。”中铁十七局重黔铁路项目刘家坪隧道出口技术负责人崔建荣回忆。
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撤离了所有人员和设备,施工一度陷入了停滞状态。随后,项目聘请了全国知名的处理地质灾害的专业团队,联合建设、设计等单位的专家对现场进行了勘查,并根据超前地质探测资料研判安全风险,经过谨慎研究后,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
“我们最终在掌子面采用跟管钻进工艺加密打设直径为12.7厘米的大管棚,并在隧道顶部和边墙垂直打入直径为42毫米的钢管,注水泥浆对周边破碎土体进行整体加固并封堵出水。以钢管为筋骨,以水泥浆为血肉,在隧道周边筑成一道可承千均之重的铜墙铁壁,并在地表设置雨量自动监测报警装置,实时监测降雨量,同时采用人工配合机械一点点掘进。”赵大钊介绍说。
40米的溶洞,项目成立专项小组每日24小时轮流作业,紧盯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预警、雨量监测数据,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时上传各类数据、工序进展情况,统筹安排施工,每掘进0.5米就及时立架支护1次。历经4个多月成功穿越溶洞段。
“隧道贯通后,我们主要进行仰拱、二次衬砌和附属工程施工,之后进行无砟轨道施工,今年年底结束之后,等待全线铺轨。”据中铁十七局重黔铁路项目经理徐文斌介绍。
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全长26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中厦渝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米”字形高铁网中东南向高铁通道。
“目前重庆至黔江段隧道贯通22座,占隧道总工程量的73%,桥梁完成36座,占桥梁总工程量的78%,另外,路基工程也完成了60%。”渝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武隆指挥部党支部书记李健告诉记者。
中铁十七局渝湘高铁施工项目部供图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刘恋 张骏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