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5 期
栏目主持:林楠 编辑:李娇娇
第 745 期
放弃一生挚爱,学生亦是家人
“情愿不婚,也不想拖累任何人”
凤凰小学的位置并不显眼,从空中俯瞰才清晰可见。
学校位于开州汉丰街道大时代购物中心的天台,要爬上两层楼梯才能到达。操场、乒乓球台、文化墙、办公室、教室……这里三百平方米的空间被利用得恰到好处。
这所小学创办于1989年,从十平米的铺面到百平米的街巷,再到如今的天台,小学经历了艰难且漫长的发展,而余兰芬,也将最美好的青春挥洒在了这片土地。
余兰芬34岁时,经朋友介绍结识了一位德才兼优的男士。二人恋爱两年后准备结婚,男方提出婚后一同去四川老家生活,但当时她所开办的学校已经有几百名学生。“孩子们离不开我,我也不想让心爱的人背井离乡陪我受苦。”余兰芬狠心提出了分手。
经营学校有多苦,只有余兰芬自己知道。因为这不是一所普通的民办小学,而是专门接收“特殊”孩子的学校。学生里有上不起学的农民工子女,有被学校开除的“问题”孩子,还有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的孩子。
从办学开始,余兰芬就没想过挣钱,“有钱的给点学费,没钱的免费来读”是她的办学理念。这些年,余兰芬免费帮助的学生已达千名,她将所有积蓄都投入了学校,资助了学生。也因此,余兰芬无暇他顾,她情愿不婚,“跟我结婚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不想拖累任何人。”
一晃30多年过去,校园和学生填满了余兰芬的生活,几百张与学生的合影成了陪伴她度过漫漫长夜的精神支柱。她将一张张照片整齐摆放在客厅的墙上、茶几上,卧室的梳妆台上,每天都要精心整理一番。这,成了余兰芬的“强迫症”。
在她看来,放弃爱情虽有遗憾,但学生的陪伴,也让她有了家一般的温暖。
梦想,从小小教室启航
“相信‘小草’也能变‘凤凰’”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音乐课上,孩子们总会唱起这首歌。余兰芬说,小草生命力顽强,希望孩子们从这首歌中汲取力量。凤凰小学前身叫“小草学校”,正是这样的寓意。
余兰芬也是一棵历经种种磨难的“小草”。从刻苦读书考上教师,再到创办学校帮助困难孩子,她都靠着一股小草般的拼搏精神。
余兰芬幼时,父母双双因病离世,她与哥哥姐姐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但衣服破了有人送,饿了有人买吃的,一次意外落水也是好心人救了我。”余兰芬说,是身边人的关心和帮助,她才能健康长大,因此她立志好好学习,长大后报答大家。
成年后,她凭借努力考进农村一所中学教书,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但偶然在街上看到的一幕,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1989年的一天,她路过街边的擦鞋摊,看到旁边坐着一位七八岁的孩子嗷嗷大哭,嚷着要上学。经过询问,她得知家长没钱供孩子读书,打零工挣的钱只够勉强补贴家用。“当时我就想,无论如何都要让这些农民工子女读上书。”
余兰芬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开办学校。
她拿出自己花几年攒下的100块钱,盘下了旧城一个10平方米的门市,买了一块黑板,告诉乡亲们,只要带个桌子和板凳,孩子就可以免费来上课,认字读音啥都教。“不分年纪,不看条件,谁都可以来。”余兰芬说,开学第一天有10多个孩子来上课,一星期后,教室就已经坐不下了。
余兰芬发现,来上课的除了上不起学的农民工子女,还有很多被其他学校开除的孩子,以及身体残疾的孩子。于是她以“小草”给学校命名,希望孩子们像小草一样,成为坚韧的“战士”,顶立风霜。
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校先后从门市迁到街巷,再到现在的商业街楼顶,教室也从当初的一个大班,分为了一年级到九年级九个班级,最多的时候有近900人。余兰芬将校名更改为“凤凰小学”,“希望孩子们像凤凰一样飞向蓝天。”
余兰芬曾帮助过的孩子,无一不感激她,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杨的女学生。
“很多年前,她才七八岁,大冬天在街上穿个拖鞋卖鸡蛋,冻得发抖。”余兰芬回忆,孩子爸爸生了病,没钱供她读书,后来,余兰芬不仅将孩子爸爸送去了医院,出了医药费,还收留她在凤凰小学免费上学。
杨同学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很好,不仅高考考上了南开大学,毕业后还办了律师事务所。杨同学曾不止一次对余兰芬说,是她成就了如今的自己。为报答养育之恩,杨同学每年都会回凤凰小学看望余兰芬,带她坐游船,余兰芬生病时她也会第一时间赶回来照顾。
像杨同学一样懂事、争气的孩子不少,30多年来,凤凰小学很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其中不乏重点本科。这让余兰芬倍感欣慰,也让她深信,“小草”能够变“凤凰”。
少女之心,也是不变的初心
“我啥也没有,但我比谁都富有”
可能是与孩子们在一起久了,即便上了年纪,余兰芬也拥有一颗少女之心。她喜欢红色,衣服要穿红的,被子要盖红的,出门前也习惯给脸蛋铺上粉红的胭脂;她爱唱歌跳舞,会和学生一起在操场上翩翩起舞,很多学生亲切地唤她“余妈妈”。
余兰芬说,如果不是这份开朗阳光,她无法度过那些难熬的日夜。
开办学校初期欠下很多外债,1994年的冬天,她一口气还完所有欠款,身无分文,大年三十不敢回家,跑到山上,靠吃树皮、喝山泉度过了3天;为防止学校的课外活动器材被偷,她曾每到深夜,就用长长的铁链将自己的手与器材绑在一起入睡,战战兢兢过了两年。
穷、饿、累,她都经历了个遍,但相比这些,最让她难以承受的是来自他人的不理解甚至恶语相向。“很多人觉得我疯了。”这些年,余兰芬不断自我消化,一次次前往学校不远处的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用革命先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安抚自己,初心从未改变。
在教学的过程中,余兰芬也格外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她所教过的学生热情主动、自信乐观、可爱大方有礼貌,看到陌生人会亲切地称呼“叔叔”“阿姨”,让人很难联想到,当中的很多曾十分叛逆。
“余校长教会我们很多人生道理,做好事会发奖状、发礼品表扬我们,做错了事会给告诉我们错在哪,教我们如何改正。对于我来说,余校长就像妈妈一样,对我们疼爱有加。”今年读九年级的谌芷涵说道。
量变产生质变,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就是最好的证明。围绕余兰芬的声音从过去的质疑变成了称赞,她的事迹传遍大街小巷。2017年,余兰芬被评为“最美巴渝·感动重庆月度人物”。
与此同时,余兰芬也收获了多位得力干将,和她一起延续这份爱心。“我从师范毕业后就来到了这里,是余校长的爱心打动了我,让我坚持20多年。”尤素君老师说,在这里她找到了自我价值,收获了简单朴素的快乐,她觉得很值。
凤凰小学的很多学生长大后,也仍然记得这位善良的“余妈妈”。每年教师节,是余兰芬的手机最“热闹”的时候。
“敬爱的余妈妈,教师节快乐!我正在备战残疾人运动会,争取拿冠军,回报母校和老师。”这是来自一位残疾学生的短信。看完后,余兰芬久久不能平静。“看到自己的学生这么努力优秀,我越发觉得坚持这件事是有意义的。”
有人唏嘘,余兰芬忙活了大半辈子,孤苦伶仃到老,啥也没落着。但她自己不这么认为,“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收获了快乐和健康,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富翁,比谁都富有!”
视频链接:
文/吴礼霜 图、视频/罗杰 主持/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