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预算集中向社会公开 财政支出在阳光下运行
3月28日,2023年中央预算集中向社会公开。各部门收支情况、绩效目标、“三公”经费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预算公开是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强化预算约束力、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预算公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老百姓对财政预算支出知情。同时,将预算支出放到聚光灯下,可有效推动预算支出绩效提升,确保财政资金花到刀刃上。”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说。
财政部连续多年加大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公开力度,今年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表的公开范围继续扩大。“今年,财政部要求中央部门公开绩效目标比例较上年又有所提高,除涉密、敏感信息外,原则上公开部门预算的中央部门,应将一般公共预算一级项目、政府性基金预算项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绩效目标表按照不低于项目数量60%的比例向社会公开。”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社会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尤为关注。自2011年起,财政部每年在网站上公开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同时组织中央部门依法依规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经过多年努力,中央部门‘三公’经费管理制度日益健全,约束力度明显提升,有效遏制了无实质内容出国、超标准超编制配备公务用车、公务接待铺张浪费等行为。”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
从今年情况看,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64.96亿元,比上年有所增长,主要是前两年受疫情影响,因公出国(境)费预算压减较多、基数较低。今年恢复性增加,主要用于支持实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保障中央部门开展对外交往、参加重要双边多边会议等。同时,继续严控一般性出国团组。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从严控制,均不超过上年水平。
白彦锋分析,随着疫情平稳转段,尽管中央本级的“三公”经费2023年预算较上年有所增长,但与2019年相比仍有下降。“从另一个层面来讲,随着我国经济体量不断扩大,国际交往及相关公务活动越来越频繁,‘三公’经费保持一定水平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我们将‘三公’经费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抓细抓实,督促各部门各单位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增强‘三公’经费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三公’经费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经济日报记者 曾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