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按照发展蓝图,抓好“十项行动”。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3-03-31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西部(重庆)科学城,凤栖湖畔的金凤实验室。首席记者 龙帆 见习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按照发展蓝图,抓好“十项行动”。《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的“十项行动”中,第四项是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

行动要求,到2027年,建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级跃升,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形成,力争产生3项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总量分别达到1.27万家和8.6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2%。

这一目标和相关任务将如何细化落实、分步完成?如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3月30日,记者采访了市科技局、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

市科技局

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

记者 张亦筑

最近,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迎来了首批团队入驻,他们来自重庆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两大主体——重庆中科汽车软件创新中心(下称“创新中心”)和国科础石(重庆)软件有限公司(下称“国科础石”),人员规模近200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80%。

目前,创新中心和国科础石科研团队正在加快技术研究和产品落地实施,为我国汽车操作系统、中间件及开发工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汽车软件产业发展。

从“夯基垒台”迈向“提质升级”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全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从“夯基垒台”迈向“提质升级”的新阶段。

其中,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核心承载区加快建设,集聚各类研发平台964家,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主引擎。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国家科创平台加快落地,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复眼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速建设,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高层次人才不断集聚,为科创中心建设积蓄了发展潜力。

“随之而来的是产业创新水平得到新提升。”该负责人称,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重大(重点)专项等研发项目1000余项,取得了汽车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等重大成果,集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水平研发平台19个,整合汽车产业链创新链3500多家企业,推动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速建设。

川渝科技合作实现新拓展

既要练内功,也要抓协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川渝两地科技部门聚焦增强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享局面,推动川渝科技合作实现新拓展。

比如,为进一步推动实验室建设走深走实,2022年年底,两地科技部门合作起草了《关于推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等主攻方向,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大健康、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川渝两地实验室体系建设,以产业应用为导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难题。

目前,川渝两地已成立高校、高新区、产业园区、创新基地等联盟40余个,共建(省市)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9个,联合实施研发项目110项,共享科研仪器设备1.2万台(套)。在促成毗邻区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同时,双方推动国际合作进展明显。

从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着眼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力争今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35%左右,科技型企业超过4.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比如,提质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和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着力构建“原始创新—产业协同—产业落地”的创新体系;推进建设“一区一平台”,加快形成“一区一特色”。

加快增强产业竞争优势。比如,组织实施汽车核心软件、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重大(重点)专项,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加快扩大科技交流合作。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深入推进川渝协同创新,着力推动“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

加快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比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探索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构建产学研协同新机制。

西部(重庆)科学城

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抓手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记者 张亦筑

“西部科学城承载着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梦想。”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邓敏军表示,作为重庆科技创新的主平台,当前,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在以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为主抓手,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累计引育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327个

坐落于凤栖湖畔的金凤实验室,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的头号工程,被确定为重庆实验室的“新样板”、国家实验室的“生力军”,举全市之力高标准、高起点打造。

尽管正式揭牌运行还不到一年时间,但金凤实验室把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作为核心任务,已在平台建设、人才集聚、成果转化、开放合作等诸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卞修武、段树民、赵宇亮、董晨等院士领衔的20个科研团队努力下,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比如研发的“病理取材目标检测系统”“综合智慧医疗(病理)应用平台”获得2022昇腾AI创新大赛重庆赛区决赛金奖。

日前,第十一届棒棰岛肿瘤前沿论坛在渝举行,借助这一国内肿瘤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论坛,更多院士专家走进金凤实验室参观考察、深入了解,对于入驻实验室表现出浓厚兴趣。

“金凤实验室是西部(重庆)科学城构建高端实验室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级的一个缩影。”邓敏军介绍,除此之外,科学城正加快建设工业软件云创实验室、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室,并推动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等8家单位成功获批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累计引育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327个。

专班推进、滚动实施校地院地合作项目44个

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是行动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按照要求,西部(重庆)科学城将围绕“科学之城、创新高地”总体目标,高水平建设“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推动大学城与科学城融合发展,推动“一核五区”一体化协同发展。

“事实上,自西部(重庆)科学城启动建设以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推动校地合作,把大学城智力优势转化为科学城高质量发展优势。”邓敏军表示。

一方面是强化在渝高校院所“基本盘”作用,另一方面是积极引入市外名校名院加入“朋友圈”。2020年以来,除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14所在渝高校,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国字号”院所、“央字头”企业也纷纷落地,推动引进培育和建设大科学装置、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和研发机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科学城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打造校地协同创新创业生态圈。

“通过专班推进、滚动实施,我们已累计实施校地院地合作项目44个,累计转化科研成果221项,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约3.207亿元。”邓敏军介绍,比如,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突破数值计算通用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上海交大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成功合成全新骨架实体新分子,重庆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汽车软件基础操作系统“础光linux”已经开源发布。

加快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为贯彻落实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我们将继续全力以赴,加快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邓敏军表示,下一步,西部(重庆)科学城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紧扣科学城和大学城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两条主线,以持续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根本切入点,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超越。

在聚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科学城将提速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超高流强稳态氘氚中子源科学装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

在全力构建高端实验室体系方面,高水平建设金凤实验室,推进广州实验室、张江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启动建设工业软件云创实验室、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室。

在持续引进高能级创新平台方面,推动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上海交大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已投用平台产出更多重大科研成果。瞄准“国字头”“中字头”优质科研单元、引进国家级创新团队,力争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出进度、出形象、出成效。

两江新区

到2027年初步建成有全国影响力的“核心承载区”

记者 申晓佳

3月3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两江新区获悉,日前,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的决策部署,《两江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年)》正式出台,其中包括“加快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专项行动”,并提出了到2027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的目标。

具体来说,到2027年,两江新区创新创业生态明显优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2%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达到100家,引进培育100家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400家和8000家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达到800人,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达到500家。

大力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

3月24日,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两江协同创新区融合创新中心举行。截至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50家左右,科研人员超过3500人。

记者了解到,两江新区将大力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坚定不移走“科创+产业”发展道路,瞄准重点产业创新需求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不断推动协同创新、产业创新、应用创新,加快打造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加快建设明月湖孵化加速器、云上山麓科创基地等创新空间和明月湖创新孵化社区。

另一方面,两江新区将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结登峰行动计划,梯次培育优质创新型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加快建设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推动明月湖科创基金改革转型,适度扩大基金规模、简化审批程序,发挥明月湖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特色。

大力推动产业创新

近年来,两江新区持续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集聚数十家企业及高校院所组建了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一批产业创新联合体,畅通“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助推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发展。

接下来,两江新区将推动政策资金向产业集聚、研发资源向企业聚焦,梳理形成产业技术需求和研发能力供给“两张清单”,启动实施10个以上产业创新联合体攻关项目。

同时,两江新区将落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提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能力,通过实施研发费用补贴、重大研发专项、支持建设研发平台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市级科技专项,以国、市、区联动方式支持实施企业主导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

在技术服务方面,两江新区将大力引进知名技术转移机构,推动建立职业技术经理人培训基地,对技术经理人跟投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市场化激励机制。

大力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2022年12月29日,位于两江新区的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中国复眼”一期项目正式开机。它可用于监测外太空小行星运行态势,为人类空间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下一步,按照“推进建设一批、预研探索一批”的思路,两江新区将推动“中国复眼”项目、积声科学装置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围绕先进储能领域技术和产业化需求,高标准组建明月湖实验室,布局一批国家及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做优做强市级重点实验室。

同时,两江新区还将强化基金支持力度,完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体系,强化对初创期项目的股权投资支持力度。大力招引一批优质市场化、社会化创业投资机构,引导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推动科创企业培育发展。建设协同创新智慧科创平台,构建一站式线上、线下服务平台。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评论 专题 | 区县 鸣家 教育 | 文艺 史家 生活 | 问政 旅游 汽车 房产 | 健康 财经 政法 | 国企 专题 原创 | 应急 信用 视听 | 直播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3-03-31 06:40:23 来源: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西部(重庆)科学城,凤栖湖畔的金凤实验室。首席记者 龙帆 见习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按照发展蓝图,抓好“十项行动”。《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的“十项行动”中,第四项是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

行动要求,到2027年,建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级跃升,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形成,力争产生3项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总量分别达到1.27万家和8.6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2%。

这一目标和相关任务将如何细化落实、分步完成?如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3月30日,记者采访了市科技局、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

市科技局

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

记者 张亦筑

最近,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迎来了首批团队入驻,他们来自重庆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两大主体——重庆中科汽车软件创新中心(下称“创新中心”)和国科础石(重庆)软件有限公司(下称“国科础石”),人员规模近200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80%。

目前,创新中心和国科础石科研团队正在加快技术研究和产品落地实施,为我国汽车操作系统、中间件及开发工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汽车软件产业发展。

从“夯基垒台”迈向“提质升级”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全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从“夯基垒台”迈向“提质升级”的新阶段。

其中,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核心承载区加快建设,集聚各类研发平台964家,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主引擎。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国家科创平台加快落地,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复眼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速建设,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高层次人才不断集聚,为科创中心建设积蓄了发展潜力。

“随之而来的是产业创新水平得到新提升。”该负责人称,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重大(重点)专项等研发项目1000余项,取得了汽车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等重大成果,集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水平研发平台19个,整合汽车产业链创新链3500多家企业,推动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速建设。

川渝科技合作实现新拓展

既要练内功,也要抓协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川渝两地科技部门聚焦增强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享局面,推动川渝科技合作实现新拓展。

比如,为进一步推动实验室建设走深走实,2022年年底,两地科技部门合作起草了《关于推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等主攻方向,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大健康、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川渝两地实验室体系建设,以产业应用为导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难题。

目前,川渝两地已成立高校、高新区、产业园区、创新基地等联盟40余个,共建(省市)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9个,联合实施研发项目110项,共享科研仪器设备1.2万台(套)。在促成毗邻区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同时,双方推动国际合作进展明显。

从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着眼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力争今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35%左右,科技型企业超过4.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比如,提质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和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着力构建“原始创新—产业协同—产业落地”的创新体系;推进建设“一区一平台”,加快形成“一区一特色”。

加快增强产业竞争优势。比如,组织实施汽车核心软件、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重大(重点)专项,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加快扩大科技交流合作。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深入推进川渝协同创新,着力推动“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

加快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比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探索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构建产学研协同新机制。

西部(重庆)科学城

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抓手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记者 张亦筑

“西部科学城承载着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梦想。”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邓敏军表示,作为重庆科技创新的主平台,当前,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在以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为主抓手,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累计引育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327个

坐落于凤栖湖畔的金凤实验室,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的头号工程,被确定为重庆实验室的“新样板”、国家实验室的“生力军”,举全市之力高标准、高起点打造。

尽管正式揭牌运行还不到一年时间,但金凤实验室把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作为核心任务,已在平台建设、人才集聚、成果转化、开放合作等诸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卞修武、段树民、赵宇亮、董晨等院士领衔的20个科研团队努力下,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比如研发的“病理取材目标检测系统”“综合智慧医疗(病理)应用平台”获得2022昇腾AI创新大赛重庆赛区决赛金奖。

日前,第十一届棒棰岛肿瘤前沿论坛在渝举行,借助这一国内肿瘤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论坛,更多院士专家走进金凤实验室参观考察、深入了解,对于入驻实验室表现出浓厚兴趣。

“金凤实验室是西部(重庆)科学城构建高端实验室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级的一个缩影。”邓敏军介绍,除此之外,科学城正加快建设工业软件云创实验室、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室,并推动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等8家单位成功获批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累计引育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327个。

专班推进、滚动实施校地院地合作项目44个

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是行动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按照要求,西部(重庆)科学城将围绕“科学之城、创新高地”总体目标,高水平建设“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推动大学城与科学城融合发展,推动“一核五区”一体化协同发展。

“事实上,自西部(重庆)科学城启动建设以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推动校地合作,把大学城智力优势转化为科学城高质量发展优势。”邓敏军表示。

一方面是强化在渝高校院所“基本盘”作用,另一方面是积极引入市外名校名院加入“朋友圈”。2020年以来,除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14所在渝高校,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国字号”院所、“央字头”企业也纷纷落地,推动引进培育和建设大科学装置、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和研发机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科学城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打造校地协同创新创业生态圈。

“通过专班推进、滚动实施,我们已累计实施校地院地合作项目44个,累计转化科研成果221项,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约3.207亿元。”邓敏军介绍,比如,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突破数值计算通用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上海交大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成功合成全新骨架实体新分子,重庆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汽车软件基础操作系统“础光linux”已经开源发布。

加快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为贯彻落实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我们将继续全力以赴,加快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邓敏军表示,下一步,西部(重庆)科学城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紧扣科学城和大学城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两条主线,以持续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根本切入点,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超越。

在聚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科学城将提速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超高流强稳态氘氚中子源科学装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

在全力构建高端实验室体系方面,高水平建设金凤实验室,推进广州实验室、张江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启动建设工业软件云创实验室、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室。

在持续引进高能级创新平台方面,推动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上海交大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已投用平台产出更多重大科研成果。瞄准“国字头”“中字头”优质科研单元、引进国家级创新团队,力争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出进度、出形象、出成效。

两江新区

到2027年初步建成有全国影响力的“核心承载区”

记者 申晓佳

3月3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两江新区获悉,日前,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的决策部署,《两江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年)》正式出台,其中包括“加快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专项行动”,并提出了到2027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的目标。

具体来说,到2027年,两江新区创新创业生态明显优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2%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达到100家,引进培育100家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400家和8000家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达到800人,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达到500家。

大力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

3月24日,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两江协同创新区融合创新中心举行。截至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50家左右,科研人员超过3500人。

记者了解到,两江新区将大力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坚定不移走“科创+产业”发展道路,瞄准重点产业创新需求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不断推动协同创新、产业创新、应用创新,加快打造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加快建设明月湖孵化加速器、云上山麓科创基地等创新空间和明月湖创新孵化社区。

另一方面,两江新区将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结登峰行动计划,梯次培育优质创新型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加快建设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推动明月湖科创基金改革转型,适度扩大基金规模、简化审批程序,发挥明月湖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特色。

大力推动产业创新

近年来,两江新区持续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集聚数十家企业及高校院所组建了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一批产业创新联合体,畅通“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助推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发展。

接下来,两江新区将推动政策资金向产业集聚、研发资源向企业聚焦,梳理形成产业技术需求和研发能力供给“两张清单”,启动实施10个以上产业创新联合体攻关项目。

同时,两江新区将落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提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能力,通过实施研发费用补贴、重大研发专项、支持建设研发平台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市级科技专项,以国、市、区联动方式支持实施企业主导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

在技术服务方面,两江新区将大力引进知名技术转移机构,推动建立职业技术经理人培训基地,对技术经理人跟投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市场化激励机制。

大力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2022年12月29日,位于两江新区的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中国复眼”一期项目正式开机。它可用于监测外太空小行星运行态势,为人类空间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下一步,按照“推进建设一批、预研探索一批”的思路,两江新区将推动“中国复眼”项目、积声科学装置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围绕先进储能领域技术和产业化需求,高标准组建明月湖实验室,布局一批国家及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做优做强市级重点实验室。

同时,两江新区还将强化基金支持力度,完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体系,强化对初创期项目的股权投资支持力度。大力招引一批优质市场化、社会化创业投资机构,引导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推动科创企业培育发展。建设协同创新智慧科创平台,构建一站式线上、线下服务平台。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远山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