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文/袁明宝(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在实现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成为重要渠道。公共文化供给的内容、渠道和方式,成为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与否的关键。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农村内部自发形成的个体化的兴趣小团体,如舞蹈队、广场舞等。村庄内部的兴趣小团体,虽然能为一部分人提供闲暇和公共文化生活的空间,但总体上这种基于个人兴趣爱好成立的文化供给模式具有很强的个体化,因为能够具备这种兴趣爱好的群体在农村是少数,吸纳不了大部分村民参与进来,也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因此,村庄内的兴趣小团体就成为少数文化精英自娱自乐的选择,这能够满足他们对业余爱好的追求,日常生活时间也变得充实起来。
相对于兴趣小团体的自发性组织,地方政府也有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供给。在大部分农村,主要是地方政府文化部门不定期地到乡镇或村庄举办文化表演活动、书法展览活动等。如每年组织政府各个部门的文化下乡慰问活动,政府部门联合一些兴趣团体如京剧团、书法家协会等组织,由他们集体进入到乡村进行表演。而这种政府外部供给的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资源输入,即把政府支持文化活动的资源输入到乡村,主要的组织方式就是有偿聘请一些文化演出单位去表演,实质上只是单向度的文化下乡。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村民并不能参与进来,或者参与进来也难以欣赏,村民只是被动地接收。
当前,乡村基层组织也会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以满足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如在过年过节等重要时间点邀请一些演出单位进村演出,在节庆、庙会上请一些人来表演,电影下乡等,这成为大部分农村地区提供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但是这种外部输入的文化供给方式仍然没有将村民组织动员起来,村民只是到演出现场听一听、看一看,没有参与感和被调动感。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正是文化活动中群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感。
因此,这就涉及到基层组织如何供给公共文化的问题,他们不应只是自上而下文化活动的提供者,而应该将群众大众型的文化生活需求和本地文化精英、村庄积极分子整合到一起。通过政府提供外部资源,在村庄内部形成内部化的文化供给方式,不仅要发挥少数文化精英在这方面的才能,还要将大部分边缘化的群众动员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实现公共性的文化供给,进而为大部分村民提供可以接纳的文化活动,实现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