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用生命凝成大爱 谢谢您,“大体老师”
现场,4091名医学生向“大体老师”默哀致敬。

视频 | 用生命凝成大爱 谢谢您,“大体老师”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3-3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记者 秦思思)用遗体供医学院的学生进行研究,遗体捐献者以自己的身体,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也被尊称为“大体老师”。

3月31日,重庆医科大学在该校缙云校区举行“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清明祭拜仪式。现场,4091名医学生向“大体老师”默哀致敬。

重庆医科大学“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清明祭拜仪式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重庆医科大学“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清明祭拜仪式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一年前,我也许害怕”

重庆医科大学2021级生物信息学学生刘昌君告诉记者,她的专业并不需要直接接触“大体老师”。在大一期间,每当她路过学校人体实验室,闻到福尔马林的味道,便害怕得走开。但如今,面对“大体老师”,她满是尊敬。

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刘昌君回忆,来到重庆医科大学不久后,她成为建在学校内的重庆市人类生命与健康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内有生命旅程、人体结构与功能、疾病与健康等多个区域。也正是在这里,她明白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展示一种延续生命意义的方式。

“通过博物馆,我明白要从感恩和尊重实验室这些标本开始,去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刘昌君说,如今在她看来,“大体老师”不是冰冷的教具,那是一个个凝固的生命,正是遗体捐献者们无私的奉献,医学生们才有机会进一步去发现人体的奥秘。

重庆医科大学“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清明祭拜仪式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重庆医科大学“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清明祭拜仪式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捍生者权,替死者言”

“对医学生而言,“大体老师”很神圣。”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22级法医学专业学生刘彦伶说道。

“捍生者权,替死者言”因为这句话刘彦伶选择了法医学专业。也在那个时候,她便知道,自己未来一定会与“大体老师”接触。也许是校园文化熏陶,也许是医学生的职责,也许是老师潜移默化影响。她坦言,自己从未思考过是否害怕“大体老师”这个问题。

刘彦伶告诉记者,以今天的仪式为例,会潜移默化让她明白,作为一个医学生,或者是一个普通人,都要对捐献者保持尊重和感恩。“无论是细胞、器官、血管还是小神经,他们生命结束之后,也依然利用最后的剩余价值,为人类做贡献。‘大体老师’很神圣。”她说道。

重庆医科大学“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清明祭拜仪式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重庆医科大学“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清明祭拜仪式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让学生免于职业性的冷漠,真正传递对生命的关怀与温度”

“有遗体捐献者在生前曾说宁愿学生在自己身上划错一万刀,也不愿意他们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汪克建介绍,“大体老师”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表示,对“大体老师”的敬畏,会让医学生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单独的器官,而是生命的整体,以后所遇见的不仅是人的“病”,更是生病的人。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千万个病人之后,免于职业性的冷漠,真正传递对生命的关怀与温度。

据了解,重庆医科大学清明节“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主题教育活动已连续开展14年,坚持医学生第一堂解剖课上向“大体老师”默哀敬礼。活动旨在弘扬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影响覆盖逾 60000余人次,肃穆宏大的仪式教育,也铸就了学子的“重医记忆”。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视频 | 用生命凝成大爱 谢谢您,“大体老师”

2023-03-31 23:47:38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记者 秦思思)用遗体供医学院的学生进行研究,遗体捐献者以自己的身体,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也被尊称为“大体老师”。

3月31日,重庆医科大学在该校缙云校区举行“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清明祭拜仪式。现场,4091名医学生向“大体老师”默哀致敬。

重庆医科大学“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清明祭拜仪式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重庆医科大学“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清明祭拜仪式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一年前,我也许害怕”

重庆医科大学2021级生物信息学学生刘昌君告诉记者,她的专业并不需要直接接触“大体老师”。在大一期间,每当她路过学校人体实验室,闻到福尔马林的味道,便害怕得走开。但如今,面对“大体老师”,她满是尊敬。

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刘昌君回忆,来到重庆医科大学不久后,她成为建在学校内的重庆市人类生命与健康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内有生命旅程、人体结构与功能、疾病与健康等多个区域。也正是在这里,她明白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展示一种延续生命意义的方式。

“通过博物馆,我明白要从感恩和尊重实验室这些标本开始,去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刘昌君说,如今在她看来,“大体老师”不是冰冷的教具,那是一个个凝固的生命,正是遗体捐献者们无私的奉献,医学生们才有机会进一步去发现人体的奥秘。

重庆医科大学“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清明祭拜仪式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重庆医科大学“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清明祭拜仪式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捍生者权,替死者言”

“对医学生而言,“大体老师”很神圣。”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22级法医学专业学生刘彦伶说道。

“捍生者权,替死者言”因为这句话刘彦伶选择了法医学专业。也在那个时候,她便知道,自己未来一定会与“大体老师”接触。也许是校园文化熏陶,也许是医学生的职责,也许是老师潜移默化影响。她坦言,自己从未思考过是否害怕“大体老师”这个问题。

刘彦伶告诉记者,以今天的仪式为例,会潜移默化让她明白,作为一个医学生,或者是一个普通人,都要对捐献者保持尊重和感恩。“无论是细胞、器官、血管还是小神经,他们生命结束之后,也依然利用最后的剩余价值,为人类做贡献。‘大体老师’很神圣。”她说道。

重庆医科大学“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清明祭拜仪式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重庆医科大学“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清明祭拜仪式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让学生免于职业性的冷漠,真正传递对生命的关怀与温度”

“有遗体捐献者在生前曾说宁愿学生在自己身上划错一万刀,也不愿意他们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汪克建介绍,“大体老师”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表示,对“大体老师”的敬畏,会让医学生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单独的器官,而是生命的整体,以后所遇见的不仅是人的“病”,更是生病的人。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千万个病人之后,免于职业性的冷漠,真正传递对生命的关怀与温度。

据了解,重庆医科大学清明节“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主题教育活动已连续开展14年,坚持医学生第一堂解剖课上向“大体老师”默哀敬礼。活动旨在弘扬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影响覆盖逾 60000余人次,肃穆宏大的仪式教育,也铸就了学子的“重医记忆”。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刘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