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客户端
日前,第五届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在巫山县体育馆闭幕,表演艺术家陶玉玲一身黑色旗袍搭配粉红色丝巾,妆容精致,在红毯仪式上优雅亮相。走下红毯时,一个女孩挥舞双手,大声对陶玉玲说:“陶奶奶,欢迎来巫山,祝您健康长寿!”
看到这个戴着粉色发箍的可爱女孩,陶玉玲向前握着她的小手说:“谢谢乖宝贝儿,也祝你茁壮成长,咱们合个影吧。”这时的陶玉玲,流露出天真烂漫的笑容,真看不出她已近九旬高龄。休息时,陶玉玲欣然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独家专访。
《柳堡的故事》中笑靥如花的二妹子,《霓虹灯下的哨兵》中坚毅柔情的军嫂春妮,《归宿》中截然不同的母女两代人秀梅和李扬……近70年的表演生涯中,陶玉玲为观众奉献了众多经典银幕形象。2015年,她获得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随后2017年获得第16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鲜为人知的是,陶玉玲和重庆有着深厚的情缘。
“来到重庆真是太高兴了。”谈起对重庆的感情,陶玉玲的思绪回到了近40年前,来渝拍摄电视剧《冲出地平线》时,“我曾经在重庆嘉陵摩托车厂,演过一个总工程师,所以对重庆印象特别得深。”
此外,抗战时期,陶玉玲敬仰的多位老艺术家,如张瑞芳、秦怡等都有在渝战斗、工作的经历。“我现在快90岁了,但是在老前辈面前,她们都叫我小陶,我觉得我永远是小陶。我也永远继承她们的传统,永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她说。
陶玉玲对逐梦路上的青年演员有怎样的期待呢?“我的青年朋友们,咱们要学好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她说,要想演好每一个角色,不能走捷径,更不要追求“快餐文化”,必须深入生活。说到这里,她回想起了拍摄个人首部电影《柳堡的故事》的细节,“我、导演、摄影首先去跟老乡住在一起,割麦子、车水,样样都要自己亲自去做,一部电影一拍都是一年。”
“我现在已经比较高龄了,但是呢,有的导演还找我拍戏,为一个镜头我也去客串一下。比如说江平,前些年,他就找我拍了《寻找成龙》。”陶玉玲回忆,在《寻找成龙》中,她和于蓝要向张一山扮演的警察问路,“于蓝老师饰演过江姐,那么有文化,有艺术品位,怎么表现出没文化呢?于蓝老师戴上护袖,穿上围裙,这样就像没文化的老太太了。于蓝老师给我这样的榜样,我呢跑到菜市场买了一顶帽子,5块钱,往头上一戴,一化妆就像了。问张一山路怎么走,观众相信了,张一山相信了,我们自己也相信了。”
她感叹道:“演员有大演员小演员,但角色没大小,一个小角色也要对观众负责。我是党培养的、军队培养的,我的亲人、我的观众,谁说我们是银幕上的明星?你们才是我们心中的星!”
采访最后,记者告诉陶玉玲,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已经开馆,馆中展出了她敬仰的张瑞芳、秦怡等老艺术家在渝战斗的史料和珍贵展品,希望她有时间去看看。听到这个消息,她先是惊喜,后又带着遗憾说:“可能不行了,明天就要回北京了。人总要留点儿遗憾,下一次来的时候第一站就到博物馆,省得后面没时间。谢谢你的提醒。”说完这话,她露出爽朗的笑容,眼神中闪烁着电影人薪火相传的精神与力量。
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