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渝论 | 坚守绿色祭扫 让清明节更“清明”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在传统文化语境里,清明囊括自然与人文理念。作为体现自然变化的时令,“清明”,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烈的重要时间。新的时代,社会各界对于绿色文明祭扫方式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我们需牢牢坚守绿色祭扫的方式,让清明节更“清明”。
清明时节“清明”过。“清”与“明”,是不可“污染”的,它应该是流向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心脏”的文明血液。寄托哀思、缅怀先人,固然需要哀思,但是否需要祭品?却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当下,生不厚养、逝而重祭的拼豪阔、讲排场的现象虽有收敛,却未绝迹;不顾环保、破坏生态式的鞭炮闹、烟火祭,虽有减少,也未减势;更有一些“汽车”“管家”等“奇葩祭品”,让人啼笑皆非。为此,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各级党员干部,都应以清明为契机,再次审视自己的政治意识、纪律意识,坚决摒弃铺张浪费、庸俗落后的祭祀歪风,力行文明绿色的祭祀新风。
绿色是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助力。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只有在不断的传承创新中,文化才能生机勃勃。而清明节也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已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我们每个人只要心中幽思、赤诚浓烈,不同的形式也能寄托同样的情感,这是一种鲜明的进步。事实上,无论是“鲜花换火纸”“丝带寄哀思”,还是“海上祭祀”“植树祭祀”,或是其它方式,都可以让我们在文明绿色的祭祀扫墓中慎终追远,获得相应的精神力量和心理寄托。
祭扫与时俱进,愚昧烟消云散。提倡文明、健康、环保、回归自然的祭奠方式,也体现着中国人追随现代文明的决心和勇气。正如古语所言,生前床边一杯水,胜过坟前千堆灰。祭祀丰不如养之厚。清明节的意义,除了缅怀先人,更重要的应该在于警示人们要“重孝在当下”,比如:换季时,为父母添置几件称心的衣服;放下手机,静静地听一听老人关心的唠叨;带着父母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不是在人逝去之后,供上越来越“高级”的祭品。
总之,逝者何需繁礼祭?不过托体同山阿。“记住就是最好的思念”。选择绿色祭扫、树立绿色新风,既是时代需求,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于全社会来说,都应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让清明节更“清明”。
作者:吕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