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90后农学博士“一生的课题”
“乡村是青年踏入社会的炼金炉,只有经受住了考验,才能淬炼出真正的本领。”

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90后农学博士“一生的课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04-06

“乡村是青年踏入社会的炼金炉,只有经受住了考验,才能淬炼出真正的本领。”出生于1991年10月的陈刘平,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生,现任河南省新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泌阳县新阳家庭农场理事长,他立志学农、扎根做农、潜心助农,用青春热血诠释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战场上的担当。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业是我一生的课题。”2011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陈刘平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反对,毅然选择较为“冷门”的农业院校,被录取到了数学系后,他学农的决心依然没有改变。经过一番努力,2012年他顺利转入农学系学习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跟随小麦、红薯育种专家们,开始了他的学农之旅。

大学毕业之后,陈刘平放弃高薪工作,继续从事小麦、红薯育种研究,期待用知识让这片黄土地“万物生金”。“很多人不理解、反对,但是在我看来,农业科技可以改变家乡甚至整个农村的面貌,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他开始着手自主创业,先后创办了泌阳县盘古乡新阳家庭农场、濮阳新阳种业有限公司等,通过“真刀真枪”的实践,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为更多农民带来希望。

“创业过程有苦有甜,从中我体会到了科技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没有科研竞争力,企业做大做强就无从谈起。这更坚定了我深耕农业科技的决心。”陈刘平说。随着现代农业中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分子技术逐渐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2017年他成为河南科技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基因克隆、功能分析、转基因等一系列分子技术;2020年,他又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研究生,跟随行业内的育种专家继续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

在濮阳市清丰县瓦屋头镇段村红薯示范基地,晒得黝黑的陈刘平忙着向村民传授防治病虫害与高效栽培的技术。作为“薯来富”新阳农业助力精准扶贫项目负责人,这片长满“金疙瘩”的红薯田倾注了他不少心血。

“他的红薯基地种得好、卖得多、能挣钱,不少人来‘取经’。”段村村民王平海说,因为红薯种得出色,乡亲们都叫陈刘平“红薯哥”。

然而,项目的起步并不顺利。2015年,陈刘平的创业团队经过考察,准备扎根清丰县推广发展红薯种植。“种红薯能挣钱吗?赔了咋办?”村民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了动员更多村民加入红薯种植,在清丰县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中心的帮助下,陈刘平带领团队先行先试,引进红薯新品种,在段村建起了红薯示范基地。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订单式种植落实到户,还提供统一育苗、免费机耕、全程技术指导和全量保价收购的服务,让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目前,陈刘平的红薯已经销往全国20多个城市,“我们的特色香薯是优质、高产、抗病性好的食用型新品种,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在他的影响下,清丰县的红薯产业如今种植面积已达10万余亩,每亩可实现3000多元的盈利,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科技的路很漫长,但我知道自己正在路上。”陈刘平说。

现在,他创办的企业已形成小麦和红薯两个完整的“育繁推”一体化链条,年生产小麦种子2000余万斤,红薯300余万斤,脱毒薯苗600余万株,成为产学研相结合、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企业。同时,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发展核心育种田50余亩,合作育种田达600余亩,拥有国内外优异小麦种质资源近1000份。

“一人富不算富,我想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陈刘平的企业通过流转土地4000余亩,带动当地近300人就业。陈刘平还积极开创新阳农业讲堂,免费为农民讲解惠农新政策、种植新理念、推广优良好品种,现已组织培训、讲座30余次,累计惠及3000余人次。通过培训,当地农民平均每亩地增产50-150斤,增收效益累计达1500余万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王佳宁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90后农学博士“一生的课题”

2023-04-06 09:00:59 来源:

“乡村是青年踏入社会的炼金炉,只有经受住了考验,才能淬炼出真正的本领。”出生于1991年10月的陈刘平,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生,现任河南省新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泌阳县新阳家庭农场理事长,他立志学农、扎根做农、潜心助农,用青春热血诠释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战场上的担当。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业是我一生的课题。”2011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陈刘平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反对,毅然选择较为“冷门”的农业院校,被录取到了数学系后,他学农的决心依然没有改变。经过一番努力,2012年他顺利转入农学系学习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跟随小麦、红薯育种专家们,开始了他的学农之旅。

大学毕业之后,陈刘平放弃高薪工作,继续从事小麦、红薯育种研究,期待用知识让这片黄土地“万物生金”。“很多人不理解、反对,但是在我看来,农业科技可以改变家乡甚至整个农村的面貌,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他开始着手自主创业,先后创办了泌阳县盘古乡新阳家庭农场、濮阳新阳种业有限公司等,通过“真刀真枪”的实践,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为更多农民带来希望。

“创业过程有苦有甜,从中我体会到了科技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没有科研竞争力,企业做大做强就无从谈起。这更坚定了我深耕农业科技的决心。”陈刘平说。随着现代农业中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分子技术逐渐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2017年他成为河南科技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基因克隆、功能分析、转基因等一系列分子技术;2020年,他又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研究生,跟随行业内的育种专家继续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

在濮阳市清丰县瓦屋头镇段村红薯示范基地,晒得黝黑的陈刘平忙着向村民传授防治病虫害与高效栽培的技术。作为“薯来富”新阳农业助力精准扶贫项目负责人,这片长满“金疙瘩”的红薯田倾注了他不少心血。

“他的红薯基地种得好、卖得多、能挣钱,不少人来‘取经’。”段村村民王平海说,因为红薯种得出色,乡亲们都叫陈刘平“红薯哥”。

然而,项目的起步并不顺利。2015年,陈刘平的创业团队经过考察,准备扎根清丰县推广发展红薯种植。“种红薯能挣钱吗?赔了咋办?”村民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了动员更多村民加入红薯种植,在清丰县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中心的帮助下,陈刘平带领团队先行先试,引进红薯新品种,在段村建起了红薯示范基地。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订单式种植落实到户,还提供统一育苗、免费机耕、全程技术指导和全量保价收购的服务,让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目前,陈刘平的红薯已经销往全国20多个城市,“我们的特色香薯是优质、高产、抗病性好的食用型新品种,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在他的影响下,清丰县的红薯产业如今种植面积已达10万余亩,每亩可实现3000多元的盈利,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科技的路很漫长,但我知道自己正在路上。”陈刘平说。

现在,他创办的企业已形成小麦和红薯两个完整的“育繁推”一体化链条,年生产小麦种子2000余万斤,红薯300余万斤,脱毒薯苗600余万株,成为产学研相结合、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企业。同时,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发展核心育种田50余亩,合作育种田达600余亩,拥有国内外优异小麦种质资源近1000份。

“一人富不算富,我想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陈刘平的企业通过流转土地4000余亩,带动当地近300人就业。陈刘平还积极开创新阳农业讲堂,免费为农民讲解惠农新政策、种植新理念、推广优良好品种,现已组织培训、讲座30余次,累计惠及3000余人次。通过培训,当地农民平均每亩地增产50-150斤,增收效益累计达1500余万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王佳宁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周宇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