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如何做好“大”文章
大有大的机遇,大有大的担当。

重庆如何做好“大”文章

来源: 重庆瞭望2023-04-07

城市之大,何以为大?

有人说,面积广、人口多、经济强就是大城市。

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13.34万人,GDP突破2.9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万亿元,汽车产量超过200万辆……重庆,够大。

也有人说,大城市要有大格局、大发展、大未来。

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更加重要……重庆,也够大。

人是城市的核心要素。《向心城市》一书提出人口流动的三个趋势: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变大变强的重要力量。

大城,既是实力的体现,也是身份的认同。当然,大也有大的“烦恼”和挑战。正处于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关键期的新重庆,要怎样做好“大”这篇文章?

微信图片_20230407075405
▲游客欣赏重庆美丽的夜景。龙帆/摄 视觉重庆
微信图片_20230407075432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很多人都喜欢在城市前面加一个“大”字,以此表达对自己家乡或身处城市的自豪感。比如,大上海、大武汉、大广州,以及大纽约、大巴黎、大伦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全球城市发展规律表明,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

大重庆亦然。那么,大重庆,究竟有多大?

论面积之大,它有8.2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3个上海、5个北京,比海南、宁夏等省级行政区面积还要大,是世界上唯一建在平行岭谷的超大城市。

论人口之大,它有3200多万常住人口,居全国城市首位,放在世界国家排名,也能排进TOP50。

论经济之大,它的GDP接近3万亿元,是中国经济“第四城”,比全球不少国家都要多。

论市场之大,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1.4万亿元,坐稳全国消费“第三城”,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辐射四川、贵州、湖北等周边省份。

论魅力之大,它有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等壮丽景观,是世界旅游目的地,2019年曾创下接待境内外游客6.57亿人次的记录,连续多年占据“中国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榜单”前列。

……

此外,理解今天的“大重庆”,还需要一次全方位的历史回眸。

近代以来,重庆一次次站在时代的潮头,融入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由此向世界打开大门。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英雄之城”“不屈之城”。

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线建设”时期,大量的资源投入,助力重庆构建起门类较为齐备的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后,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并在1997年被批准设立为直辖市。

自此,这座拥有3000年悠久历史的江州古城,迎来了蝶变。

无论是横向的发展潜力,还是纵向的历史积淀,大重庆都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重庆如何做好“大”文章

没有哪座城市是完美的,它的好与不好只有在这生活过的人才更懂。

重庆之大,着实令人自豪,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重庆之“大”,其实有一定“虚胖”的成分,在经济活力、科技创新、宜居宜业、城乡统筹、共同富裕等维度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不能“冒大”,更不能“自大”。

比如,在经济实力上,比重庆总面积大不了多少的浙江、江苏,去年的GDP分别是7.7万亿元、12.2万亿元,是重庆的N倍,经济密度强、含金量高;截至2022年底,重庆A股上市公司仅68家,相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数量在400+以上的省市,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又如,在科技创新“第一动力源”上,重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3%,不及全国2.55%的平均线;重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0.6万家,仅是广州的一半,不及上海的三分之一、北京的六分之一,创新仍是发展的突出短板。

再如,在人均GDP上,重庆在全国GDP十强城市中排名靠后,特别是去年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56万元,低于3.68万元的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沿海的发达省市差距更为明显。

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市情,意味着重庆任何数据,只要除以3200万或8.24万平方公里,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这其中,充满着大与小的哲学辩证关系。

正所谓,小有小的好处,大有大的难处。

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目前重庆这座处在内陆地区的超大城市,面临着土地大而不优、产业大而不强、城市大而不精等问题。

同时,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突出,高质量发展动能不够强劲。尤其是,重庆还面临着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大城市这架“大马车”,要带动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几架“小马车”。

做好了,就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增量;做不好,就可能成为沉重的大包袱。

客观来说,这些城市成长的“烦恼”,有共性的原因,也有属于重庆自身的原因,需要用发展眼光看待这些成长中的问题。

重庆如何做好“大”文章
▲工作人员正在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站场忙碌。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重庆如何做好“大”文章

大是一种特征,是城市进化的一种趋势,有长处也有短处。对于有志于进击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庆而言,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做好“大”这篇文章。

大重庆,首要彰显大格局,在区域、全国,乃至全球中找准坐标。

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大城市必须要有大格局,承载国家战略蓝图,肩负国家使命,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城市与国家、全球的演变紧密连在一起。

要立足重庆发展重庆,跳出重庆发展重庆,就要在全球、中国、西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当中找准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区域发展大局、内陆改革开放大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大局、促进共同富裕大局,以重庆一域之光为全国发展大局增光添彩。

大重庆,重在实现大发展,持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城市要变大、变强,就要攥紧发展这把关键之钥。

按照“跳一跳、够得着”底线目标和“咬咬牙、会更好”高线目标,重庆定下了2027年GDP、人均GDP分别迈过4万亿元、12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等发展目标。这意味着,重庆未来5年GDP的平均增速将超过6.5%,无论是城市能级、基础设施能级、产业能级,还是改革开放能级、生态环境保护能级、生活品质能级,都将大幅跃升,实现大发展,综合实力将更强。

大重庆,还得拥抱大未来,与时代发展相向而行。

滚滚长江目睹了重庆的沧桑巨变,还将见证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更加光明的大未来。

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内陆省份改革开放探路先锋、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城乡融合发展先行者、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市域高效能治理新样板……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重庆发展的新“角色”,前景广阔、未来可期。这需要全市上下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大有大的机遇,大有大的担当。重庆应当发挥“大”的独特优势,增强“进”的发展态势,一步一个脚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探索重庆新实践、作出重庆新贡献、实现重庆新飞跃。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如何做好“大”文章

2023-04-07 07:52:55 来源:

城市之大,何以为大?

有人说,面积广、人口多、经济强就是大城市。

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13.34万人,GDP突破2.9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万亿元,汽车产量超过200万辆……重庆,够大。

也有人说,大城市要有大格局、大发展、大未来。

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更加重要……重庆,也够大。

人是城市的核心要素。《向心城市》一书提出人口流动的三个趋势: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变大变强的重要力量。

大城,既是实力的体现,也是身份的认同。当然,大也有大的“烦恼”和挑战。正处于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关键期的新重庆,要怎样做好“大”这篇文章?

微信图片_20230407075405
▲游客欣赏重庆美丽的夜景。龙帆/摄 视觉重庆
微信图片_20230407075432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很多人都喜欢在城市前面加一个“大”字,以此表达对自己家乡或身处城市的自豪感。比如,大上海、大武汉、大广州,以及大纽约、大巴黎、大伦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全球城市发展规律表明,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

大重庆亦然。那么,大重庆,究竟有多大?

论面积之大,它有8.2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3个上海、5个北京,比海南、宁夏等省级行政区面积还要大,是世界上唯一建在平行岭谷的超大城市。

论人口之大,它有3200多万常住人口,居全国城市首位,放在世界国家排名,也能排进TOP50。

论经济之大,它的GDP接近3万亿元,是中国经济“第四城”,比全球不少国家都要多。

论市场之大,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1.4万亿元,坐稳全国消费“第三城”,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辐射四川、贵州、湖北等周边省份。

论魅力之大,它有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等壮丽景观,是世界旅游目的地,2019年曾创下接待境内外游客6.57亿人次的记录,连续多年占据“中国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榜单”前列。

……

此外,理解今天的“大重庆”,还需要一次全方位的历史回眸。

近代以来,重庆一次次站在时代的潮头,融入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由此向世界打开大门。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英雄之城”“不屈之城”。

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线建设”时期,大量的资源投入,助力重庆构建起门类较为齐备的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后,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并在1997年被批准设立为直辖市。

自此,这座拥有3000年悠久历史的江州古城,迎来了蝶变。

无论是横向的发展潜力,还是纵向的历史积淀,大重庆都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重庆如何做好“大”文章

没有哪座城市是完美的,它的好与不好只有在这生活过的人才更懂。

重庆之大,着实令人自豪,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重庆之“大”,其实有一定“虚胖”的成分,在经济活力、科技创新、宜居宜业、城乡统筹、共同富裕等维度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不能“冒大”,更不能“自大”。

比如,在经济实力上,比重庆总面积大不了多少的浙江、江苏,去年的GDP分别是7.7万亿元、12.2万亿元,是重庆的N倍,经济密度强、含金量高;截至2022年底,重庆A股上市公司仅68家,相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数量在400+以上的省市,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又如,在科技创新“第一动力源”上,重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3%,不及全国2.55%的平均线;重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0.6万家,仅是广州的一半,不及上海的三分之一、北京的六分之一,创新仍是发展的突出短板。

再如,在人均GDP上,重庆在全国GDP十强城市中排名靠后,特别是去年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56万元,低于3.68万元的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沿海的发达省市差距更为明显。

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市情,意味着重庆任何数据,只要除以3200万或8.24万平方公里,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这其中,充满着大与小的哲学辩证关系。

正所谓,小有小的好处,大有大的难处。

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目前重庆这座处在内陆地区的超大城市,面临着土地大而不优、产业大而不强、城市大而不精等问题。

同时,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突出,高质量发展动能不够强劲。尤其是,重庆还面临着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大城市这架“大马车”,要带动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几架“小马车”。

做好了,就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增量;做不好,就可能成为沉重的大包袱。

客观来说,这些城市成长的“烦恼”,有共性的原因,也有属于重庆自身的原因,需要用发展眼光看待这些成长中的问题。

重庆如何做好“大”文章
▲工作人员正在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站场忙碌。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重庆如何做好“大”文章

大是一种特征,是城市进化的一种趋势,有长处也有短处。对于有志于进击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庆而言,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做好“大”这篇文章。

大重庆,首要彰显大格局,在区域、全国,乃至全球中找准坐标。

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大城市必须要有大格局,承载国家战略蓝图,肩负国家使命,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城市与国家、全球的演变紧密连在一起。

要立足重庆发展重庆,跳出重庆发展重庆,就要在全球、中国、西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当中找准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区域发展大局、内陆改革开放大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大局、促进共同富裕大局,以重庆一域之光为全国发展大局增光添彩。

大重庆,重在实现大发展,持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城市要变大、变强,就要攥紧发展这把关键之钥。

按照“跳一跳、够得着”底线目标和“咬咬牙、会更好”高线目标,重庆定下了2027年GDP、人均GDP分别迈过4万亿元、12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等发展目标。这意味着,重庆未来5年GDP的平均增速将超过6.5%,无论是城市能级、基础设施能级、产业能级,还是改革开放能级、生态环境保护能级、生活品质能级,都将大幅跃升,实现大发展,综合实力将更强。

大重庆,还得拥抱大未来,与时代发展相向而行。

滚滚长江目睹了重庆的沧桑巨变,还将见证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更加光明的大未来。

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内陆省份改革开放探路先锋、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城乡融合发展先行者、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市域高效能治理新样板……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重庆发展的新“角色”,前景广阔、未来可期。这需要全市上下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大有大的机遇,大有大的担当。重庆应当发挥“大”的独特优势,增强“进”的发展态势,一步一个脚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探索重庆新实践、作出重庆新贡献、实现重庆新飞跃。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邓环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