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江南?看图!
"人人尽说江南好。"江南,究竟在哪儿?
唐代诗人杜牧写长江以北的扬州,为什么也说"秋尽江南草未凋"?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凤凰出版社出版的《江南旧志图选》,用海量古地图告诉你"何处是江南"。

目前,这套书已出版《城池》《境域》两卷,还将出版《名胜》《八景》,从面到点"志说江南"。
撷英咀华,许多志书在《江苏文库 · 方志编》中也有收录。
古代就是"读图时代"
"读书碎片化、读书图像化的时代已悄然而至。图像的优点是直观、生动、形象。其实,古代就是‘读图时代’。"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二级调研员、《江南旧志图选》执行主编陈其弟说,地方志的源头之一,正是"图经"。左图右史,图文并茂,有点像现在的"看图说话"。时至今日,现代新方志仍然将地图作为"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主要体裁的形式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历代编修的旧志有 8500 多种,这些旧志中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除了文字,也有舆图。
旧志舆图包括境域图、城池图、府治县治图、学宫图、山水图、名胜图、寺观图、人物肖像图等,是跨越时空的"情景图"。
通过古今对照,人们可以感知沧桑变化,了解家乡的前世今生。


已出版的《城池》《境域》,用 400 多幅舆图呈现江南风貌。《城池》收录了历代城池图 173 幅;《境域》则收录了江南府境图与历代境域图 259 幅。
江北通泰扬入列"超纲"吗?
何处是江南?
明清时的学者细化了江南的地理位置,以太湖流域"八府一州"为核心,包括: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应天(江宁)、杭州、嘉兴、湖州八府,以及苏州府辖区划出来的太仓州。

清初短暂存在过"江南省",其前身是明朝南直隶。很快,康熙六年,江南省一分为二,成了江苏和安徽。
《江南旧志图选》收录的地域范围,涵盖了 16 个现行设区市: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上海、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安庆、黄山。


扬州、泰州、南通地处长江以北,何以入列?浙江宁波、绍兴,安徽安庆、黄山,也不在"江南八府"名单,它们"超纲"了吗?
陈其弟认为,文化的"江南",不等同于按照长江划分的地理概念,也不是一个明确的行政概念,而是大家在意识上认可的概念。
通泰扬地处长江以北,与苏锡常隔江相望,但无论是园林建筑、方言、风俗,还是历史上区划的归属,都非常"江南"。
江南园林,一定包含了扬州园林,著名建筑学家童寯《江南园林志》就收录了扬州园林;南通启东、海门一带说的启海话,就是吴方言的一种;泰州的靖江市,历史上曾属于常州府。

历史上常州府靖江县地处长江以北
苏南与浙北地缘相亲,浙江杭嘉湖是典型的江南,也在"江南八府"之列。绍兴、宁波入列,则是因为浙东运河的连接。
安庆、徽州(今黄山市),是安徽省名字的由来。"苏州与徽州,通过江南运河与新安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陈其弟说,徽州商人沿着新安江,来到苏南一带。明清时,苏州很多大户人家祖上曾是徽商。
"江南,和现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地域概念基本接近。"陈其弟表示。

集庆路、平江路不是"路"?
江南哪些县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上元县、长洲县、元和县 …… 这些冷门的"曾用名",对应着现在江南的哪些地方?

"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 36 个郡。现在的苏州,当时属于会稽郡,治所在吴县。"陈其弟介绍,吴县也是苏州版图里最早的县。历史上的吴县范围很大,后来划分出了很多个县,比如吴江、昆山、常熟。


同一个县,也曾几度"分分合合"。
唐代,吴县分出了长洲县。清雍正年间,江南很多县被一分为二:长洲县又分出了元和县,吴江县分出了震泽县,江宁县分出了上元县 …… 这段"一分为二"的历史,主要发生在清雍正二年之后,直至清朝灭亡。
为什么要把这些县一分为二?因为江南富庶,朝廷为了便于收双份税。1912 年,这些县又重新合到了一起。

除了同地不同名,还有同名不同概念的。今天的集庆路、平江路,分别是南京、苏州的一条路。在古代,道、路都是行政建置。"集庆路""平江路"相当于今天的南京市、苏州市。
即使名字沿用,也有级别变化的。比如太仓,现在是苏州的一个县级市,但它曾经是直隶州,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管辖范围包含了现在上海的嘉定、宝山、崇明。

"古今这些变化太大了。我们从古地图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境域是什么样的,发生了什么变化。"陈其弟说。
穿越古今,历代城郭于此"互见"
历史上,江南一座座城池是什么样的?如今,很多城墙、城楼都不复存在了。展开旧志里的城池图,跟现在的版图做个对比,还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轮廓。

旧志里的地图大多是线图,和现在丰富的彩图不一样。纵横交织的线条,就能表示城池、境域、景观。
在《城池》这一卷,可以看到 16 个现行设区市下属各个县的版图和城池。

《城池》南京部分收录了《景定建康志》中的《历代城郭互见之图》、元代《至正金陵新志》中的《集庆城之图》、明代《洪武京城图志》中的《皇城图》、《万历上元县志》中的《上元京城图》、清代《乾隆江南通志》中的《江宁省城图》、《嘉庆江宁府志》中的《江宁府城图》等舆图,清晰而形象地展示了南京由宋至清六百年的城池变迁。
"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旧志见证城市变迁。"陈其弟认为,大到一座城池,小到一座桥、一条街,背后都有历史文化可挖掘。当下,抛弃"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更需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文|现代快报 + 记者 刘静妍 胡玉梅
图|现代快报 + 记者 钱念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