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看巴蜀|目的只有一个:向全世界安利大美川渝
以一顿地道的火锅开启麻辣喧嚣之旅;以一方史诗般的净土打开心灵治愈之旅……川渝大地,一半人间烟火,一半人间仙境。
巴蜀“一家亲”,发展“一盘棋”,共建“经济圈”,文旅要先行。其基础,便是同根同源的巴蜀文明。日前,随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第六次联席会议召开,川渝两地文旅部门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巴蜀文旅走廊建设也阔步迈上新征程。
今年以来,全国文旅市场快速复苏,川渝两地双双跻身旅游热门目的地。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之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为共同奏响巴山蜀水文旅融合发展的“交响乐”,华龙网、封面新闻两大主流媒体联动巫山县融媒体中心,于今(13)日正式启动“旅游中国看巴蜀”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川渝有约、川渝有戏、川渝有颜、川渝有味等系列栏目,全方位展示川渝两地的文旅资源、人文故事及美食美景。
活动将从4月中旬开始贯穿全年,持续开展文旅资源互晒、文旅局长(主任)互动、文旅线路定制互享、川渝媒体巴蜀文旅走廊行等活动,共同彰显川渝两地文旅魅力、释放两地文旅影响力,吹响“旅游中国看巴蜀”的号角。
首批城市CP“牵手”成功 共晒巴蜀大地之美
前段时间,四川甘孜文旅局长刘洪身着少数民族服装,带大家上山采茶;而重庆市南川区文旅委主任曾祥友也化身茶农,在金佛山采千年古树茶……从文旅局长们的互晒中,可见巴蜀两地有着不少相近的文旅资源。
而事实上,巴与蜀,自古以来山水相近,人文相亲。这种联系,蕴藏在巴蜀之间更为深广的文化血脉之中,奔腾在贯穿巴蜀的嘉陵江和涪江之中,深藏在安岳和大足一脉相承佛像的拈花一笑里……
去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接近一年的时间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每一步都能引发各界高度关注。而本次主题宣传活动,得到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范围内各市(区、县)的积极响应、热情参与。世界遗产大足石刻,艺术宝库安岳石刻;两江福地神奇涪陵,国际熊猫城雅安雨城;中华诗城奉节欢迎你,诗里酒里射洪等你……川渝多个特色城市目前已“牵手”成功,即将组队亮相。
本次主题宣传活动,以互动为核心,在线上线下开展文旅互动、文旅定制线路互享、文旅资源互访等多类型的活动,并能形成一批看得见、留得住,且有影响力的文旅产品,进一步加强两地文旅融合。
文旅“网红”如何长红?“隔空对话”发展之道
甘孜州道孚县文广旅局长降泽多吉化身宇航员、唐明皇、格萨尔王等角色,让特色美景备受热议;重庆大足区文化旅游委主任陈奇林变装古代官员,在摩崖造像前追古思今,引发关注……近来,全国各地文旅局长从幕后走到台前,亲自“下场”化身推荐官宣传家乡。而川渝各地文旅局长(主任)频频出圈的背后支撑,正是巴蜀大地绝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人文。
不过,出圈只是开端。游客来了后,如何玩得好、留得住,文旅产业如何持续发展,更考验的是“内功”。尤其对于川渝两地来说,在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的背景下,接下来将如何深化川渝两地合作,进一步提升巴蜀文旅核心竞争力,是当前“网红局长”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因此,本次宣传活动特别邀请各具特色文旅资源的川渝两地的文旅局长(主任),面对镜头当“主角”,通过线上“隔空对话”的方式,对推进川渝文化旅游改革创新、巴蜀文化保护传承、文旅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共塑区域品牌形象等重点任务,展开深入探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两地文旅负责人大脑交锋,交流经验,将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各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继而向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的目标加速迈进。
48小时深度“交换体验” 定制高质量旅游攻略
川渝两地历史悠久,旅游资源禀赋好、数量多、品质高,巴山蜀水,装得下对旅行的所有幻想和期待。那么到了川渝两地,去哪玩?怎么玩?此次宣传活动还将开展“48小时·川渝CP旅游线路推荐”活动,川渝两地的网红导游、背包客、旅游KOL等为游客提前打探精品目的地,集中展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优势文旅资源。
本次宣传活动中,诸多幸运儿将和各路旅游达人一起分别从重庆、四川两地同时出发,双向奔赴,来到彼此城市打卡文旅地标,体验当地人文风情及美食美景。而互访自驾游的视频,也将在“重庆周”“四川周”“避暑季”“春游图”“秘境发现之旅”等主题式活动的节点上,分期进行推广发布。
此外,两地参与者还会在川渝CP中寻找合适的“中间站”,在48小时内进行文旅沙龙会等活动。不仅如此,本次主题宣传活动,华龙网、封面新闻两大主流媒体联动巫山县融媒体中心,除集聚优势资源通过多种融媒体形式宣传外,还将组织开展川渝媒体巴蜀文旅走廊行活动,邀请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等主流媒体开展采风活动,彰显川渝两地文旅魅力。
旅游中国看巴蜀,你准备好与我们共赴这场盛大的约会了吗?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凤兰 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