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诉一代开国将帅的报国初心
这封家书,既是聂荣臻鸿鹄之志的真诚抒发,也是人生志向发生转变的见证。

一封家书,诉一代开国将帅的报国初心

来源:2021-07-02

在重庆市江津城区,坐落着一座碑馆合一、庄严雄伟的建筑——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在馆内展出的3000多件珍贵文物史料中,有一封将一腔男儿热血抒发得淋漓尽致的家书:“……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之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这封聂荣臻1922年6月3日写给父母的家书,既是他鸿鹄之志的真诚抒发,也是人生志向发生转变的见证。

1919年12月9日,一艘法国邮轮从上海杨树浦码头启程,前往法国,20岁的聂荣臻满怀“实业救国”希望,开启了勤工俭学的留学生涯。在异国他乡,满怀爱国热情的聂荣臻在参加多次由勤工俭学学生发起的大规模群众斗争,接受各种社会思潮剧烈冲击后,开始对“实业救国”的思想产生了怀疑:中国的经济命脉和工业系统几乎都被帝国主义和它们的走狗所控制,不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权,只能是一种幻想,科学技术学得再好,即使是成为工程师,回国后又有什么用呢?

1922年6月3日聂荣臻写给父母的家书

从马克思、列宁的学说中,聂荣臻终于认识到,要想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使四万万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建立劳工专政,实行社会主义。怀着这一理想,1923年春,经赵世炎、刘伯坚介绍,聂荣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国后,聂荣臻正式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

1940年8月,百团大战刚刚打响,八路军攻占了日军控制的井陉煤矿。日军不顾矿上还有尚未撤走的日侨,疯狂地向矿区开炮。当时,晋察冀军区部队的两名战士冒死从日军炮火下救出了才四五岁的美穗子和正在襁褓中的妹妹。

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慈爱地拉过美穗子,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美穗子不会说中国话,只是不停地说:“妈妈死了,妈妈死了……”聂将军见这孩子两眼里流露出惊恐的神色,就拿过一个洗干净的梨子,和蔼地说:“这梨洗干净了,吃吧!”美穗子见聂将军和善可亲,便接过梨慢慢地吃起来。几天以后,美穗子就一点都不拘束了,她用小手拽着聂荣臻的马裤,跟着将军跑前跑后。为了帮助这两个日本小女孩儿寻找亲人,聂将军向日方寄了一封没有封口的亲笔信:“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美穗子这段传奇经历,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震撼。

聂荣臻委托老乡将美穗子送还日军

被送走四十多年后,已经人到中年、成为三个孩子母亲的美穗子,专程来中国寻亲。一见到聂荣臻,美穗子的眼泪就下来了,她把额头紧紧贴在老人家的手背上,聂帅也很激动,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就像四十年前面对童年时代的美穗子一样。

1942年春,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日军为了把华北变为其发动的“大东亚圣战”的供给基地,自1941年秋季开始,先后出动7万兵力,对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扫荡”。不幸的是,当时又发生了旱灾,致使冀中平原和整个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赤地千里,边区军民收成锐减,不仅老百姓没有粮吃,军队自己的给养也成问题。为了度过春荒,战士们每天出去采树叶,“一棵大树上的树叶够一个排的人吃上一天”。

当时,唐县和家庄村老百姓有900多人,部队200多人,加起来1000多人,老百姓和驻军都以采树叶为食。聂荣臻司令员得到消息后,为了不影响军民关系,便下了禁止部队采摘村庄附近树叶的训令。后来聂荣臻曾在回忆录里对此记述道:“1942年春天,青黄不接,群众和部队都发生了粮荒,入春后,老百姓就把树叶当成了主要粮食。我们部队有的伙食单位,请示能不能采集树叶,我曾要求军区政治部为此发了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都不能在村庄附近采摘杨树叶、榆树叶,要把它留给群众吃。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据八路军老战士赵福晨回忆,1942年他在唐县和家庄村参军,那时八路军一天只吃两顿饭,每顿饭是三个二、三两重的树叶饼,吃不饱就多喝点野菜汤。八路军老战士田顺心也回忆,当年部队每天不仅要跑十几里的山路去摘树叶,而且山上的野果还不能摘,也留给老百姓。

聂荣臻一向生活俭朴,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他常说,现在国家还有困难,许多贫困地区的百姓连温饱都没解决,即使今后国家富强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仍不能丢。在北戴河疗养期间,由于夏季气温高,剩菜剩饭容易变馊,勤俭的聂荣臻又从不允许轻易将剩菜剩饭倒掉,而驻地又没有冰箱,如何处理剩菜剩饭,又保障聂帅的饮食健康,成了老厨师李师傅的一个难题。聂帅身边的工作人员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找来木桶,将剩菜剩饭装入桶中,盖上盖子,再用绳子将木桶悬挂并淹入水井里,由于井水温度低,剩菜剩饭终于可以多保鲜一段时间,不影响下一顿食用。后来,回到北京驻地,工作人员们就用白铁皮特制了一个高约60厘米,直径约30厘米的“土冰箱”。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展出的“土冰箱”

1979年12月29日这天,是聂荣臻元帅的80岁寿诞。家人和工作人员商量,要不要到外面找个饭店,热热闹闹办一次生日寿宴?但是,聂荣臻还是依照惯例,特别交待:“关起门来自家过。”他定下的事,谁也不敢违背。那天,聂荣臻和家人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一起,高高兴兴,吃了顿便饭。

“……我入党已七十年,从未脱离过党的岗位,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我虽然对党没做过多大的贡献,但党交给我的任务都是坚决完成的……”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元帅讲完临别遗言,在睡梦中安祥离世。

策划:熊玲 朱俊峰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一封家书,诉一代开国将帅的报国初心

2021-07-02 17:08:54 来源:

在重庆市江津城区,坐落着一座碑馆合一、庄严雄伟的建筑——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在馆内展出的3000多件珍贵文物史料中,有一封将一腔男儿热血抒发得淋漓尽致的家书:“……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之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这封聂荣臻1922年6月3日写给父母的家书,既是他鸿鹄之志的真诚抒发,也是人生志向发生转变的见证。

1919年12月9日,一艘法国邮轮从上海杨树浦码头启程,前往法国,20岁的聂荣臻满怀“实业救国”希望,开启了勤工俭学的留学生涯。在异国他乡,满怀爱国热情的聂荣臻在参加多次由勤工俭学学生发起的大规模群众斗争,接受各种社会思潮剧烈冲击后,开始对“实业救国”的思想产生了怀疑:中国的经济命脉和工业系统几乎都被帝国主义和它们的走狗所控制,不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权,只能是一种幻想,科学技术学得再好,即使是成为工程师,回国后又有什么用呢?

1922年6月3日聂荣臻写给父母的家书

从马克思、列宁的学说中,聂荣臻终于认识到,要想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使四万万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建立劳工专政,实行社会主义。怀着这一理想,1923年春,经赵世炎、刘伯坚介绍,聂荣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国后,聂荣臻正式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

1940年8月,百团大战刚刚打响,八路军攻占了日军控制的井陉煤矿。日军不顾矿上还有尚未撤走的日侨,疯狂地向矿区开炮。当时,晋察冀军区部队的两名战士冒死从日军炮火下救出了才四五岁的美穗子和正在襁褓中的妹妹。

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慈爱地拉过美穗子,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美穗子不会说中国话,只是不停地说:“妈妈死了,妈妈死了……”聂将军见这孩子两眼里流露出惊恐的神色,就拿过一个洗干净的梨子,和蔼地说:“这梨洗干净了,吃吧!”美穗子见聂将军和善可亲,便接过梨慢慢地吃起来。几天以后,美穗子就一点都不拘束了,她用小手拽着聂荣臻的马裤,跟着将军跑前跑后。为了帮助这两个日本小女孩儿寻找亲人,聂将军向日方寄了一封没有封口的亲笔信:“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美穗子这段传奇经历,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震撼。

聂荣臻委托老乡将美穗子送还日军

被送走四十多年后,已经人到中年、成为三个孩子母亲的美穗子,专程来中国寻亲。一见到聂荣臻,美穗子的眼泪就下来了,她把额头紧紧贴在老人家的手背上,聂帅也很激动,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就像四十年前面对童年时代的美穗子一样。

1942年春,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日军为了把华北变为其发动的“大东亚圣战”的供给基地,自1941年秋季开始,先后出动7万兵力,对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扫荡”。不幸的是,当时又发生了旱灾,致使冀中平原和整个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赤地千里,边区军民收成锐减,不仅老百姓没有粮吃,军队自己的给养也成问题。为了度过春荒,战士们每天出去采树叶,“一棵大树上的树叶够一个排的人吃上一天”。

当时,唐县和家庄村老百姓有900多人,部队200多人,加起来1000多人,老百姓和驻军都以采树叶为食。聂荣臻司令员得到消息后,为了不影响军民关系,便下了禁止部队采摘村庄附近树叶的训令。后来聂荣臻曾在回忆录里对此记述道:“1942年春天,青黄不接,群众和部队都发生了粮荒,入春后,老百姓就把树叶当成了主要粮食。我们部队有的伙食单位,请示能不能采集树叶,我曾要求军区政治部为此发了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都不能在村庄附近采摘杨树叶、榆树叶,要把它留给群众吃。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据八路军老战士赵福晨回忆,1942年他在唐县和家庄村参军,那时八路军一天只吃两顿饭,每顿饭是三个二、三两重的树叶饼,吃不饱就多喝点野菜汤。八路军老战士田顺心也回忆,当年部队每天不仅要跑十几里的山路去摘树叶,而且山上的野果还不能摘,也留给老百姓。

聂荣臻一向生活俭朴,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他常说,现在国家还有困难,许多贫困地区的百姓连温饱都没解决,即使今后国家富强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仍不能丢。在北戴河疗养期间,由于夏季气温高,剩菜剩饭容易变馊,勤俭的聂荣臻又从不允许轻易将剩菜剩饭倒掉,而驻地又没有冰箱,如何处理剩菜剩饭,又保障聂帅的饮食健康,成了老厨师李师傅的一个难题。聂帅身边的工作人员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找来木桶,将剩菜剩饭装入桶中,盖上盖子,再用绳子将木桶悬挂并淹入水井里,由于井水温度低,剩菜剩饭终于可以多保鲜一段时间,不影响下一顿食用。后来,回到北京驻地,工作人员们就用白铁皮特制了一个高约60厘米,直径约30厘米的“土冰箱”。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展出的“土冰箱”

1979年12月29日这天,是聂荣臻元帅的80岁寿诞。家人和工作人员商量,要不要到外面找个饭店,热热闹闹办一次生日寿宴?但是,聂荣臻还是依照惯例,特别交待:“关起门来自家过。”他定下的事,谁也不敢违背。那天,聂荣臻和家人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一起,高高兴兴,吃了顿便饭。

“……我入党已七十年,从未脱离过党的岗位,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我虽然对党没做过多大的贡献,但党交给我的任务都是坚决完成的……”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元帅讲完临别遗言,在睡梦中安祥离世。

策划:熊玲 朱俊峰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张力亿坤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