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历史文化概况
卷首语:
沧海转眼成桑田,历史瞬息化云烟。自然的变化留下了化石,历史的变迁留下了文物。綦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闪烁着一颗颗耀眼的明星。永城发现的石斧证明在石器时代綦江就有人类在活动;吹角汉碑见证了诸葛亮对少数民族的和抚政策;汉代铜釜、铜铣留下了征战将士英勇善战的记忆······
石器时代
綦江县境内很早以前就有人类活动。1979年在永城镇永城村发现石器时代石斧一件。1987年在赶水镇火车站赶水渡口河边发现新石器时代石斧一件。此外,在安稳镇观音桥道班旁基建工地发现新石器时代石斧一件。
石斧
夏商周--秦汉--隋
綦江僰、濮、賨部落曾随武王伐纣。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以子,是为巴子国,即巴国,綦境属巴国境地。秦、汉、晋至南朝时,为巴郡江州县地。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起义,称沛公。綦江南平僚先民加入刘邦的起义军,一路辅佐刘邦推翻秦王朝,灭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西魏、北周时,为七门郡江阳县地。隋朝,为渝州(后改巴郡)江津县地。
吹角汉碑是为了纪念孔明实行“和抚”政策而立,汉碑因其字好,时代久,石头好而被后人称为三绝碑。汉碑内文字如下:建安六年八月乙丑朔廿一伏庐议严季男设□兵遂讨五连讨菅平卅西卅牧□方以灾致祀项分表□壮□之及吉加此永列于今。清末时遵义郑子尹欲将石徙走,被乡人所阻,未果。后移匿省国学院,今藏四川省博物院。
青铜铣(左)、双耳铜釜(右)
经巢徙石诗(触摸屏)
腊月廿二日遣手俞季弟北之綦江吹角坝取汉庐丰碑后歌以送之,遵义郑珍洪娄著禄汉碑二百七十六至于今三十九在余俱亡。望中阴侧匪别刻实止共之石留沧桑,后虽新增三十种,已少娄録四倍强,众生嗜此屡长喟,廑存增囊等气羊。巢中诸拓购异具,宜禾特溢翁与王。(官禾排尉李君碑)前丰怪事石得,似有鬼守黄竹箱。老百荣不落手,时时潘订同炎凉。犹嫌拓本非手迹,闲得贞珉即置旁。黔中且无宋人刻,况愿上刀□赏。故人赵子旭鼎山下,好事成癖人争狂。一朝有得宅众,深刻近出綦南乡。我□綦江汉江洲,此刻界在牂牁僵,娄说江洲邑长庐丰碑,蜀人谓之汉夜郎。管以地并近侣或即庐丰荣我肠。又思于宋是谓南平军,南平吹角两刻纪自王东阳。此刻正在吹角坝,地阅四代名犹彰。疑即所称古摩崖,闻在望穴又疑更是伯约娄。(汉隶字源碑目江洲夸是长庐丰碑建安七年古蜀人谓之夜郎碑兴地纪胜南平军下吹角坝有古摩崖风雨削苔藓侵蚀惟识汉安工字在潦卅堡去军四十里又娄维碑在吹角坝其始有一穴肉有碑相传以为姜维碑今摩诫)料量三者必居一,遣力取观其详,泐甚塌粗米徙读,建安七年明首行。次行庐字又可辨,谓必庐碑他莫当碑所土人号摩压,细询实异畜与杨。百丈深谷石排,端妥斗伏陈中央。广修高等尺六寸,更有乳中前后方,因知俗以嵌崖作镌壁,其误想不从李唐。后来嵌移便穴置,见各道者增张皇。南阳天水蜀所艳,附会旧碣多乞光。建安或作建兴认,变本益远传益。企图从信耳有经目,两闻两载原其常。仪父断未见拓本,沿袭赵志何由匡。(今碑首十一字极明纪胜云惟识建安二字知所据是赵彦迈南平志也)我完三碑实此一石耳,但为僻远成参商。王得其地娄得人。两家相较无短长,委閟夸顿世莫识,有野衲来焚香。数年敲火已剜角不郎收拾愁毁伤。定武石易薛道祖,喜平经龙图张。子云俗楷一萧字,尚有竭产夸珍藏。况兹隶古又完杨,变叟岂足传芬芳,密呼健者受约束,夜半移壑志已刚。舁竿三易遒三折,千里往复从赢粮,未应神扬恋穷窦信。(世人谋老不臧。季也挺身愿重往,选夫缮具筹策良,是时风地雪逼政岁,漓村门易甲胄装。誓为古人动鞭束,宵逐儿女争桃易。观汝此行有胆气,知取实刻如探囊,娄关西去的妆安稳,回首当年皆战场,此行众乡复用兵似贵速贵诈母周章。毡包席裹计还路,岁尽应呼蒙渡航。人日前后上梅屺听尔邪上许许超山堂。)
诸葛亮南征图
唐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綦江境内设置了南州,并置隆阳、扶化、隆巫、丹溪、灵水等县归其管辖。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国十道,南州属江南道。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境内设置了瀛山县,属南平州管辖。唐贞观五年,又设置了三溪县,属南州管辖。唐贞观七年,綦江境内先后设置了当山县、岚山县、归德县、汶溪县,属南州管辖,第二年又撤销了这四个县。唐贞观十一年,撤销了扶化、隆巫、灵水三县。唐贞观十三年,撤销了瀛山县。唐贞观十六年,设置了溱州,属江南道,并置荣懿、扶欢等县归其管辖。唐贞观十七年,撤销了丹溪县。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隆阳县改名为南川县,属南州管辖。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南、溱二州改属黔中道。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南州改名为南川郡,管辖南川、三溪两个县;溱州改名叫做溱溪郡,管辖扶欢、荣懿两个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南川郡、溱溪郡又改名为南州、溱州。
綦江唐代地图
《新唐书》南平僚传
宋
北宋初年,南州、溱州皆为羁縻州,南川、三溪等县皆不存在。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綦江境内羁縻南州、溱州,划归渝州管辖。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废南州为南川县,属渝州管辖。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荣懿县改为荣懿寨,扶欢县改为扶欢寨。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熊本平木斗之乱,在铜佛坝(今赶水镇对岸)设置了南平军,隶夔州路,防守川黔边界,南川县、隆化县和荣懿等寨划归其管辖。次年,撤销南州县,并入隆化县。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綦江地区出了一件大喜事,住在古南镇的綦母宁、綦母常兄弟及宁子綦清卿同榜考取进士。南宋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南平军治所由铜佛坝迁至隆化县。
綦江宋代地图
元
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南平军撤销,隆化县改为南川县,隶属重庆路,南川县改为南平綦江长官司,隶属播州安抚司。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明玉珍据蜀称帝,建立了大夏国,建都重庆。夏天统元年(公元1363年)改南平綦江长官司为綦江县,綦江用作县名,沿用至今。
綦江元代地图
明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綦江编为八里,即北渡里、东溪里、扶欢里、思滩里、附郭里、永兴里、安稳里、遵化里。明洪武十年五月撤销南川县,并入綦江。明洪武十三年又复置南川县。明永乐年间,将全县八个里缩编为五个里,即永城里、遵化里、思滩里、附郭里、安稳里。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进犯綦江,夏历六月二十一日攻破綦城,后退兵屯兵于三溪,并立播州界碑。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张献忠率兵进入四川,六月克重庆,八月破成都,随后分兵四出,几乎占了四川的全部。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孙可望、白文选等率领大西军突占綦江,屯驻约一月,次年正月离綦经贵州去云南。直到大西农民军与南明永历小朝廷于永历五年(公元1651年)建立抗清联盟后,綦江归南明管辖。
綦江明代地图
清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綦江属四川省重庆府。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省下设道,綦江属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清咸丰年间,废里建保,设11保。清末又恢复里的建制。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池列五、彭龙钧率永新、升平、三会和江津广兴、五岔等地的同志军500余人,直奔县城,一举推翻了清王朝在綦江的统治。
綦江清代地图
民国
辛亥革命后,綦江初属重庆蜀军政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四川军政府成立后,属重庆镇抚府,3月,重庆蜀军政府委派綦江县知事,并改綦江都统府为綦江县知事公署,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綦江县成立县党部。民国十四年6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綦江县特别支部成立。民国十五年1月24日,中国共产党綦江县支部成立。民国十八年,綦江县知事公署易名为綦江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民国二十四年,川政统一后,属于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綦江划归重庆卫戍区的卫戍范围。同年4月韩国国民党理事长金九等一批韩国流亡官员和眷属105人,从广西柳州迁来綦江,次年9月迁往重庆。民国二十九年,中共綦江县委与中共南川县特支合并,成立中共綦南工委。民国三十五年下半年,中共綦江县委改建为中共津綦特支。民国三十八年,7月,中共綦江县委成立。8月成立綦江中心县委,下辖綦江、南川两个县委及江津、巴县部分地区的党组织。
1949年11月27日,綦江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