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红岩文化数字思政的价值意蕴
徐茂华 谢嘉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也指出,“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当前,思政教育与数字化技术融合呈现多方向、多渠道、多层次的发展趋势,而开展红岩文化数字思政,既能推动红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能推进思政教育的守正与创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通过对红岩文化进行数字化复原再现、数字化平台搭建、数字化模式更新,让思政教育“活”起来、“传”起来、“记”起来,全面提升铸魂育人成效。
推动红岩文化数字化复原再现,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数字化技术可以复原场景、重现空间,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学生带来真实而鲜活的感官体验,让课堂先是“活起来”,进而“火起来”。创设情境式学习“场景”,化“无形”为“有形”。利用数字技术对红岩文化进行挖掘、复原和再现,在课堂教学融入多媒体交互多重体验,让思政教育“有意义”更“有意思”。以bilibili视频网站创作者“沙盘上的战争”创作的一系列红军长征视频为例,以3D虚拟沙盘的模式推演了红军长征的经过,加上简洁生动的解读,仅十几分钟就非常清晰地描述了整个过程,生动且深刻。这让历史事件不再只是书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数字化呈现,克服了传统思政教学红色文化吸引力较弱的困境。营造沉浸式学习“场域”,变“历史”为“现实”。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近似于真实情况的场景,对历史场景的模拟和再现,突破了历史时空的限制,能给学生直观性的在场感。以真实事件、故事塑造具有沉浸感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将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加快红岩文化数字化平台搭建,让思政教育“传”起来。红岩文化和数字思政的结合赋予了红岩文化更蓬勃的生命力,让红色基因注入血脉、融入灵魂、化为行动,为思政更好地发挥铸魂育人作用提供新的渠道。实现从“平面”到“立体”,使思政教育“有知有味”。数字化平台搭建可以促进红岩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数字化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和分享相关信息和资源,加深对红岩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此外,数字化平台还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岩文化的背景、历史、人物和事件等,激发对红岩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实现从“学习”到“实践”,使思政教育“有声有色”。搭建数字化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思政教育更“近”更“实”,使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数字化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更加广泛、深入地学习交流,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搭建数字化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红色志愿服务平台,让学生更容易地参与红色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感知红岩文化魅力、躬行践履传承红岩精神,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促进红岩文化数字化模式更新,让思政教育“记”起来。运用红岩文化数字化资源,将静态的档案史料转化为动态的鲜活教材,推动思政课程体系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抽象”讲“具体”,增强育人成效。红岩文化数字化教学模式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将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多媒体呈现,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趣味性。创新红岩文化数字化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进行多维展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记忆。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讨论和交流思政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将“理论”变“现实”,提升育人实效。思政课本质上是铸魂育人的价值观教育,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需要思政课教师深入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红岩文化数字化教学模式,促进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此外,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红岩文化,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进而推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走深走实。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