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发声!“通缩”“降息”和房地产都回应了
据央行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近日举行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罗延枫主持新闻发布会。以下为文字实录。

央行最新发声!“通缩”“降息”和房地产都回应了

来源:中国经济网2023-04-25

据央行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近日举行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罗延枫主持新闻发布会。以下为文字实录。

罗延枫:各位媒体朋友,欢迎大家参加今天人民银行的发布会。4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对此市场非常关注,我们也看到在座的很多媒体都发表了一些解读文章。当然大家也很关心人民银行是怎么解读这些数据的,所以今天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将重点围绕2023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进行解读。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女士,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先生出席发布会。我们就直接进入提问环节,欢迎大家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请问今年一季度的金融数据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另外呈现出了怎样的趋势和变化?能不能谈一下对今年全年的金融数据我们有怎样的判断和预期?

阮健弘:谢谢记者的提问。今年一季度,金融运行总体平稳,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明显增强。

从总量上看,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3月份中央银行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为经济恢复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2.7%,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比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

从结构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中小、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增强经济增长的潜能。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1.2%,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29.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领域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3.4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2%,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13.4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14.2个百分点。普惠小微的授信户数为5765万户,同比增长14.4%。

从利率看,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贷款市场利率改革效能持续释放,3月份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6%,比上年同期低29个基点;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42%,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低11和41个基点。

下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长基本匹配,巩固拓展经济向好的势头,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预计2023年信贷投放以及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将保持平稳。谢谢。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我们看到M2的增速在过去一段时间和M1、社融的增速差额在持续扩大,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上个月M1的增速是在下行的,想知道央行怎么看?

阮健弘:谢谢记者的提问。3月末,M2余额是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比上月末低了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M2增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M1的余额是67.81万亿元,同比增长5.1%,比上月低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了0.4个百分点。

M2的增速比较高,主要是金融体系靠前发力,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派生的货币相应增加。一季度是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高峰,过去两年,一季度新增的贷款大约占全年新增贷款的40%。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放也比较多,各项贷款新增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同时,金融机构的债券投资增加也比较多,一季度,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增加2.42万亿元,同比多4986亿元。其中,政府债券投资增加了1.79万亿元,占全部债券投资增加额的74%,这与金融机构支持政府债券靠前发行有关。

资管资金回流表内也是M2上升的重要原因,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市场有所波动,实体部门的风险偏好有所下降,理财等资管产品的资金转回表内,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推升了M2的增速。3月末,资管产品直接汇总的资产合计94.7万亿元,较年初减少了1.6万亿元,同比是负的增长速度,为负的1.7%,较上年同期低8.1个百分点。如果把表内和表外合并,综合来看社会的广义流动性,3月末,流动性总量同比增长是10%,较上年同期高1.3个百分点,比M2的增速低了2.7个百分点,整体看广义流动性增长还是比较平稳的。

M1的增速相对较低,一方面,宏观经济尚处于恢复阶段,一季度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是33.8%,较上季上升了10.3个百分点,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存款产品,部分企业加强存款资金的管理,持有的活期存款相应减少。谢谢。

路透社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最近信贷和通胀的走势出现了背离的现象,一季度我们新增贷款是创纪录的,但是又有通缩风险的讨论,我想问一下央行怎么理解这个原因?另外在这种背景下央行下一步宽松的空间还有多少?

邹澜: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基本面和高基数等因素使得近期物价有所回落。一方面,供给能力较强。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有力支持下,国内生产持续加快恢复,物流畅通保障到位,特别是“菜篮子”、“米袋子”供给充足。另一方面,需求恢复较慢。疫情伤痕效应尚未消退,消费意愿尤其是大宗消费需求回升需要时间。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2%,仍然低于疫情前27%左右的水平。此外,基数效应也有影响。去年3月国际油价暴涨和国内鲜菜价格反季节上涨,也带来高基数扰动。

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与物价回落并存,我们认为本质上受时滞影响。稳健货币政策注重从供给侧发力,去年以来支持稳增长力度持续加大,供给端见效较快。但实体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效应传导有一个过程,疫情反复扰动也使企业和居民信心偏弱,需求端存有时滞。总体看,金融数据领先于经济数据,实际上反映出供需恢复不匹配的现状。

对“通缩”提法要合理看待,通缩一般具有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的特征,且常伴随经济衰退。当前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与通缩有明显区别。随着金融支持效果进一步显现,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回暖,下半年物价涨幅可能逐步回归至往年均值水平,全年CPI呈“U”型走势。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下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精准有力,兼顾把握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平衡,坚持稳健取向,保持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创造良好货币环境,更好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将更多金融资源向民营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继续支持粮食、能源等民生物资保供稳价,关注劳动力市场供求、海外高通胀传导等因素的可能影响,保持物价基本稳定,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了“大进大出”和“大收大放”的情况,但是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是以我为主、精准有力和保持稳健,我们想问一下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会怎样?会不会有转向的可能性?

邹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要求,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始终坚持稳健的调控理念。近几年,国内外面临的超预期冲击较多,货币政策一直坚持稳健的取向,量价一直都是适度和比较平稳的,应对了来自内外部的多重冲击,实现了较好的调控效果。过去五年我国M2和社融年均增速在10%左右,与近8%的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促进了宏观经济大局稳定,并从根本上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

二是以我为主,把国内目标放在首位。我国是超大型经济体,必须主要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和物价形势进行调节,自主把握货币政策。比如去年以来,全球主要央行持续大幅加息,考虑到当时我国经济总需求疲弱,我们没有简单跟随加息,而且还先后两次引导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累计下行了20个基点,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行了15个基点和35个基点。

三是坚持汇率由市场决定,为以我为主创造条件。汇率机制缺乏灵活性是约束货币政策自主性、在宏观上导致经济金融脆弱性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坚持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为提升货币政策自主性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及时释放外部压力,增大了国内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开展调控的空间。

四是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有力支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我们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内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精准有力加强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

硅谷银行风险事件发生以来,利率风险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去年末我国资管市场出现了波动,也警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利率风险。我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利率没有大起大落,这为金融机构管控好利率风险也创造了较好的货币环境。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确保利率水平合适,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开好局、起好步。谢谢。

新华社记者:一季度的新增信贷达到了10.6万亿,总量和结构都呈现了怎样的特征?具体投向了哪些领域?在此基础上请问下一步的信贷总量和结构预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阮健弘: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说的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是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这也表明今年一季度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是比较强的。其中3月份当月新增3.89万亿元,同比多增7498亿元。

我们从借款主体来看,企(事)业单位是一季度贷款增量的主体。一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是8.99万亿元,同比多增1.91万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84.8%。其中,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6.68万亿元,同比多增2.73万亿元。这表明市场主体的预期有所好转,信心有所恢复。同期,住户贷款新增1.71万亿元,同比多增4490亿元。从人民银行的调查问卷来看,今年一季度贷款总体需求指数是78.4%,比上季度高了18.9个百分点。

从行业投向来看,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房地产业贷款增长呈上升态势,贷款的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具体来看: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1.2%,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高0.6和4.5个百分点,比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要高23.6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1.3万亿元,同比多增6237亿元。

3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2.5%,比上月末低2.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5.2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2728亿元,同比多增1339亿元。

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提升。3月末,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5.2%,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高0.4和2.2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2.16万亿元,同比多增7771亿元。

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加快。3月末,服务业(不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6.1%,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高0.3和2.6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3.07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

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呈上升态势。3月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长6.4%,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高0.7和2.4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6536亿元,同比多增3791亿元。谢谢。

上海证券报记者:在信贷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宏观杠杆率是否能保持稳定?

阮健弘:谢谢您的提问。宏观杠杆率是总债务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我们观察到,疫情以来,经济增长的变化对宏观杠杆率的影响更大。随着经济增长波动的加大,宏观杠杆率也相应出现了快升和快降的现象。比如,2020年上半年疫情冲击导致我国的GDP出现负增长,当时是负的1.7%。受此影响,宏观杠杆率也出现了阶段性的快速上升。再比如,2021年我国经济恢复较快,上半年GDP的增速高达13%,宏观杠杆率也相应回落。

2022年,我国宏观杠杆率是281.6%,比上年高了9.6个百分点。宏观杠杆率的上升,既客观地反映了外部冲击对经济增长的扰动,也体现了逆周期政策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2022年,受国内外超预期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全年名义GDP的增长是5.3%,比2020—2021两年的平均增速低2.6个百分点。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逆周期调控政策加大实施力度,这些政策对债务的增长影响会体现在当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相对滞后一些,这就导致了经济增长与债务增长出现了短期不匹配的情况。

初步测算,今年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是289.6%,比上年末高8个百分点。当前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有一定的季节性原因。从历史数据来看,宏观杠杆率的变化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就是往往在一季度比上一年回升较多,增幅是全年各季的首位,这一季节特征与信贷投放和经济增长的季节特征是密切相关的。近年来,在非金融部门的新增债务中,新增贷款占比基本上都保持在70%以上,因此贷款的投放节奏对宏观杠杆率的变化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一季度是信贷投放的高峰,前面我也提到2021—2022年一季度的新增贷款占全年贷款的比重是40%左右,同期受春节因素的影响,一季度GDP的规模往往居全年各季度的低位。也就是说,信贷投放的季度高位和GDP增长的季度低位这两个季节性的特征相互叠加,导致一季度的宏观杠杆率会出现上升比较多的情况。

另外,今年一季度,经济仍处于恢复的过程当中,金融体系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政府债券发行前置等因素也强化了宏观杠杆率的季节特征。

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经济恢复发展势头良好,这将有助于全年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谢谢。

金融时报记者:人民银行此前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有进有退”。请问在决定其到期退出和延续实施时有哪些考虑?今年计划针对哪些领域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否考虑推出再贷款工具以支持和扩大消费?

邹澜:我来回答您的问题。近年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注重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比较多。尤其是去年为应对疫情冲击,稳经济大盘,我们针对特定领域出台了多项新的工具,包括支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保交楼等等。总的来说,结构性货币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今年3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共是17项,余额大约6.8万亿元,有效引导了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

我们在决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延续和退出的时候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方面是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结构矛盾,比如小微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缓解其融资压力,我们创设了多项帮扶小微企业的结构性工具,既有再贷款、再贴现等长期性的工具,也有在疫情期间创设的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阶段性工具。再比如疫情冲击导致交通物流等领域面临较大困难,为助力交通物流纾困,我们创设了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另一个考虑的方面是商业银行快速提升这些特定领域金融服务的意愿和能力。比如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为降低由外部性产生的溢价,我们创设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等。

考虑到上述情况会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而变化,因此多数的结构性工具是阶段性工具,设立时都有明确的实施期限。在实施期结束时,如果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或者商业银行服务意愿和能力已经有效提升,结构性工具完成了政策目标,就会按期及时退出。

这里有两点还需要进一步说明。一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的是牵引带动作用,激励商业银行迅速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引导其加大对特定领域的信贷投放。后续可持续的商业银行贷款才是金融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关键所在,通常还有其他宏观信贷指导政策会继续巩固成效。

二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退出是平稳有序的。工具退出指的是中央银行不再新发放资金,但已经发放的存量资金可以继续使用,最长使用期限可以达到3到5年,也就是说工具的机制设计本身就是缓退坡的。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再贷款、再贴现等长期性工具的稳定性,同时实施好多项仍在实施期的阶段性工具,为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持续的支持。谢谢。

中国证券报记者:请问央行如何看一季度住户部门的贷款总量和其结构变化?以及我们都看到3月新增的居民短贷创有数据以来的新高,请问央行对此怎么看?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阮健弘:谢谢您的提问。3月末,住户部门贷款余额是77.4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71万亿元,同比多增4490亿元。从结构上来看,消费贷款余额是57.1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3148亿元,同比少增571亿元;经营贷款是20.3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39万亿元,同比多增5062亿元。

我们先看看经营贷款的情况。住户经营贷款同比多增,主要是金融体系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有效地支持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的生产经营活动。3月末,住户短期经营贷款余额是9.7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6971亿元,同比多增2109亿元;中长期经营贷款余额是10.5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976亿元,同比多增2952亿元。

我们再看消费贷款,消费贷款我们先看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住户短期消费贷款是同比多增的,主要是疫情之后居民的消费需求回升。3月末住户的短期消费贷款余额是9.9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82亿元,同比多增3690亿元。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2%,比上季度提高了0.5个百分点。同时,住户部门中长期消费贷款同比少增,主要与居民的购房需求尚未完全恢复有关。3月末,住户的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是47.2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466亿元,同比少增4261亿元,这个同比少增是住户消费贷款同比少增的主要构成部分。

未来,随着需求的恢复,居民就业和收入的持续改善,住户信贷需求也将稳步回升。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部分地方法人银行发布了下调存款利率的公告,请问一下如何理解这些银行存款"降息"的行为?今年央行是否会引导金融机构下调存款利率?

邹澜:谢谢您的提问。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从去年开始说起。去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各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去年9月,主要银行又根据当时的市场变化,进一步主动下调了存款利率,其他银行也陆续跟进调整。当时,大部分银行已经主动下调过存款利率,近期主要是上次没有调整的中小银行补充下调,也有一些银行是在春节前后存款利率上调后的回调。

近年来市场利率整体是下行的,比如说,近期6个月期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和去年4月相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去年以来存款增长较为明显,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新的机制下,就带动了存款利率下降。今年3月,新发生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是2.28%,这和去年4月相比下降了0.16个百分点,这个降幅还是明显小于理财产品收益率。其中,3年期、5年期的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在3.1%和3.5%左右,这个水平仍然是高于流动性更好的同期限国债收益率近0.6个和0.8个百分点。从这些情况看,企业居民投资在定期存款、理财产品和债券这些金融工具之间的分布我们预计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在市场利率整体已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综合考虑自身经营情况,灵活调整存款利率,不同银行的调整幅度、节奏和时机自然就会有所差异,这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正常现象。通过自律机制协调,由大型银行根据市场条件变化率先调整存款利率,中小银行根据自身情况跟进和补充调整,保持与大型银行的存款利率差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障银行负债稳定性,保持合理息差,实现持续稳健经营,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维护好市场竞争秩序,为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利率环境。谢谢。

证券时报记者: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度超过市场预期,请问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结构有何特征?谢谢。

阮健弘:谢谢您的提问。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的余额是359.02万亿元,同比增长是10%,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6个百分点。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14.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

从结构上来看,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有所增加。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同比多增2.36万亿元。

二是表外融资有所恢复,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较多。一季度,表外融资增加5324亿元,同比多5762亿元。其中,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4683亿元,同比多3892亿元。

三是政府债券净融资有所增加。一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83万亿元,同比多2470亿元。其中,国债净融资2886亿元,同比多3246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净融资1.54万亿元,同比少776亿元。

四是企业直接融资减少较多。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是8480亿元,同比少4718亿元。不过3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减少的规模有所收窄。3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的规模是3260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90亿元;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149亿元,同比少833亿元。谢谢。

北京商报记者:请问2023年一季度房地产信贷增长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从最新的金融统计数据来看,信贷社融增长强劲,想问一下人民银行后续在房地产金融政策上是否还会有进一步支持?

邹澜:我来回答这个提问。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继续抓好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近一段时间,随着前期稳经济大盘、稳定房地产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各方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多项指标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出现边际好转,在房地产金融数据上也有所反映。

房地产贷款主要由个人住房贷款和开发贷款两项构成。从数据上看,今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月均发放额大约是5900亿元,比去年四季度的月均发放额多1900亿元,与同期商品房销售额的比值处于合理的区间。一季度开发贷款累计新增约5700亿元,与同期商品房在建规模相比也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债券方面,一季度房地产企业境内债券发行1500多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境外债券市场信心也在逐步恢复。

去年年末,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建立了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因城施策原则下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双向动态灵活调整,也就是说,可以“既管冷、又管热”,既支持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困难的城市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又要求房价出现趋势性上涨苗头的城市及时退出支持政策,恢复执行全国统一的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据统计,截止到3月末,符合放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条件的城市有96个。其中,83个城市下调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这些城市执行的下限与全国下限相比,大概低10到40个基点;12个城市取消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调整优化,带动房贷利率有所下降。从全国看,今年3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4.14%,同比下降了1.35个百分点。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密切关注房地产金融形势变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会同金融部门持续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实,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谢谢。

新京报记者:请问3月份居民定期存款的增长情况如何?近期居民存款的快速增长对消费和经济的影响是什么?另外,居民部门存款未来的增长趋势是什么样的?谢谢。

阮健弘:谢谢您的提问。3月末,住户的人民币存款余额是130.23万亿元,比上月末增加了2.91万亿元,比年初是增加了9.9万亿元。其中,定期及其他存款余额是91.61万亿元,比上月末增加2.2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7万亿元。

当前住户存款增加较多,主要受住户的投资、消费状况的影响。一方面,疫情对一季度的住户消费还是有一些影响,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消费尚未完全恢复,消费减少,相应的存款就多一些。另一方面,居民的风险偏好降低,资管产品投资增长放缓,推动住户部门存款增加。3月末,住户部门投向资管产品的资金余额是41.59万亿元,比年初减少了1.4万亿元。

我们注意到,当前住户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意愿在回升,储蓄意愿在下降,有利于住户存款更加稳定的增长。今年一季度,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和“更多投资”的居民分别占23.2%和18.8%,比上季各增加0.5和3.3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比上季减少了3.8个百分点。3月当月住户部门存款同比多增2105亿元,这个多增额比1月份和2月份多增额明显收窄,1月份的多增额是接近八千亿元,2月份大概是一万亿元,3月份同比多增2105亿元,多增的幅度还是在明显收窄。谢谢。

界面新闻记者:近期我们看到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波动,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请问央行如何看待下一阶段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邹澜:谢谢您的提问。近期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加息预期波动较大,海外银行风险事件也引发金融市场波动,美元指数出现回调,总体看对我国影响有限。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市场预期保持稳定,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衡量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汇率指数今年一直运行在100左右。截至今天早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大约是在6.89元附近,跟去年末相比升值了约1%。

人民币汇率走势主要受市场供求影响,也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国际市场走势等有关。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企稳向好、预期改善,国际收支自主平衡,外汇储备规模继续稳居全球第一,良好的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有力支撑。总的来看,今年人民币汇率仍将双向波动,总体会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弹性的汇率能够发挥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同时,我们也将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变化,强化预期管理,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谢谢。

罗延枫:今天的发布会两位发布人从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总量到结构,从存款到贷款,从利率到汇率,都做了非常详尽的解读,如果各位媒体还有其他问题希望人民银行作回应,也欢迎大家跟人民银行办公厅新闻处联系,我们愿意跟大家保持密切的沟通。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下次见。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央行最新发声!“通缩”“降息”和房地产都回应了

2023-04-25 05:38:01 来源:

据央行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近日举行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罗延枫主持新闻发布会。以下为文字实录。

罗延枫:各位媒体朋友,欢迎大家参加今天人民银行的发布会。4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对此市场非常关注,我们也看到在座的很多媒体都发表了一些解读文章。当然大家也很关心人民银行是怎么解读这些数据的,所以今天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将重点围绕2023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进行解读。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女士,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先生出席发布会。我们就直接进入提问环节,欢迎大家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请问今年一季度的金融数据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另外呈现出了怎样的趋势和变化?能不能谈一下对今年全年的金融数据我们有怎样的判断和预期?

阮健弘:谢谢记者的提问。今年一季度,金融运行总体平稳,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明显增强。

从总量上看,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3月份中央银行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为经济恢复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2.7%,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比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

从结构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中小、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增强经济增长的潜能。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1.2%,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29.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领域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3.4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2%,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13.4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14.2个百分点。普惠小微的授信户数为5765万户,同比增长14.4%。

从利率看,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贷款市场利率改革效能持续释放,3月份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6%,比上年同期低29个基点;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42%,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低11和41个基点。

下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长基本匹配,巩固拓展经济向好的势头,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预计2023年信贷投放以及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将保持平稳。谢谢。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我们看到M2的增速在过去一段时间和M1、社融的增速差额在持续扩大,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上个月M1的增速是在下行的,想知道央行怎么看?

阮健弘:谢谢记者的提问。3月末,M2余额是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比上月末低了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M2增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M1的余额是67.81万亿元,同比增长5.1%,比上月低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了0.4个百分点。

M2的增速比较高,主要是金融体系靠前发力,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派生的货币相应增加。一季度是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高峰,过去两年,一季度新增的贷款大约占全年新增贷款的40%。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放也比较多,各项贷款新增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同时,金融机构的债券投资增加也比较多,一季度,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增加2.42万亿元,同比多4986亿元。其中,政府债券投资增加了1.79万亿元,占全部债券投资增加额的74%,这与金融机构支持政府债券靠前发行有关。

资管资金回流表内也是M2上升的重要原因,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市场有所波动,实体部门的风险偏好有所下降,理财等资管产品的资金转回表内,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推升了M2的增速。3月末,资管产品直接汇总的资产合计94.7万亿元,较年初减少了1.6万亿元,同比是负的增长速度,为负的1.7%,较上年同期低8.1个百分点。如果把表内和表外合并,综合来看社会的广义流动性,3月末,流动性总量同比增长是10%,较上年同期高1.3个百分点,比M2的增速低了2.7个百分点,整体看广义流动性增长还是比较平稳的。

M1的增速相对较低,一方面,宏观经济尚处于恢复阶段,一季度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是33.8%,较上季上升了10.3个百分点,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存款产品,部分企业加强存款资金的管理,持有的活期存款相应减少。谢谢。

路透社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最近信贷和通胀的走势出现了背离的现象,一季度我们新增贷款是创纪录的,但是又有通缩风险的讨论,我想问一下央行怎么理解这个原因?另外在这种背景下央行下一步宽松的空间还有多少?

邹澜: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基本面和高基数等因素使得近期物价有所回落。一方面,供给能力较强。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有力支持下,国内生产持续加快恢复,物流畅通保障到位,特别是“菜篮子”、“米袋子”供给充足。另一方面,需求恢复较慢。疫情伤痕效应尚未消退,消费意愿尤其是大宗消费需求回升需要时间。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2%,仍然低于疫情前27%左右的水平。此外,基数效应也有影响。去年3月国际油价暴涨和国内鲜菜价格反季节上涨,也带来高基数扰动。

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与物价回落并存,我们认为本质上受时滞影响。稳健货币政策注重从供给侧发力,去年以来支持稳增长力度持续加大,供给端见效较快。但实体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效应传导有一个过程,疫情反复扰动也使企业和居民信心偏弱,需求端存有时滞。总体看,金融数据领先于经济数据,实际上反映出供需恢复不匹配的现状。

对“通缩”提法要合理看待,通缩一般具有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的特征,且常伴随经济衰退。当前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与通缩有明显区别。随着金融支持效果进一步显现,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回暖,下半年物价涨幅可能逐步回归至往年均值水平,全年CPI呈“U”型走势。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下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精准有力,兼顾把握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平衡,坚持稳健取向,保持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创造良好货币环境,更好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将更多金融资源向民营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继续支持粮食、能源等民生物资保供稳价,关注劳动力市场供求、海外高通胀传导等因素的可能影响,保持物价基本稳定,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了“大进大出”和“大收大放”的情况,但是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是以我为主、精准有力和保持稳健,我们想问一下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会怎样?会不会有转向的可能性?

邹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要求,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始终坚持稳健的调控理念。近几年,国内外面临的超预期冲击较多,货币政策一直坚持稳健的取向,量价一直都是适度和比较平稳的,应对了来自内外部的多重冲击,实现了较好的调控效果。过去五年我国M2和社融年均增速在10%左右,与近8%的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促进了宏观经济大局稳定,并从根本上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

二是以我为主,把国内目标放在首位。我国是超大型经济体,必须主要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和物价形势进行调节,自主把握货币政策。比如去年以来,全球主要央行持续大幅加息,考虑到当时我国经济总需求疲弱,我们没有简单跟随加息,而且还先后两次引导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累计下行了20个基点,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行了15个基点和35个基点。

三是坚持汇率由市场决定,为以我为主创造条件。汇率机制缺乏灵活性是约束货币政策自主性、在宏观上导致经济金融脆弱性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坚持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为提升货币政策自主性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及时释放外部压力,增大了国内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开展调控的空间。

四是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有力支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我们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内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精准有力加强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

硅谷银行风险事件发生以来,利率风险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去年末我国资管市场出现了波动,也警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利率风险。我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利率没有大起大落,这为金融机构管控好利率风险也创造了较好的货币环境。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确保利率水平合适,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开好局、起好步。谢谢。

新华社记者:一季度的新增信贷达到了10.6万亿,总量和结构都呈现了怎样的特征?具体投向了哪些领域?在此基础上请问下一步的信贷总量和结构预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阮健弘: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说的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是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这也表明今年一季度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是比较强的。其中3月份当月新增3.89万亿元,同比多增7498亿元。

我们从借款主体来看,企(事)业单位是一季度贷款增量的主体。一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是8.99万亿元,同比多增1.91万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84.8%。其中,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6.68万亿元,同比多增2.73万亿元。这表明市场主体的预期有所好转,信心有所恢复。同期,住户贷款新增1.71万亿元,同比多增4490亿元。从人民银行的调查问卷来看,今年一季度贷款总体需求指数是78.4%,比上季度高了18.9个百分点。

从行业投向来看,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房地产业贷款增长呈上升态势,贷款的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具体来看: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1.2%,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高0.6和4.5个百分点,比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要高23.6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1.3万亿元,同比多增6237亿元。

3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2.5%,比上月末低2.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5.2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2728亿元,同比多增1339亿元。

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提升。3月末,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5.2%,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高0.4和2.2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2.16万亿元,同比多增7771亿元。

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加快。3月末,服务业(不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6.1%,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高0.3和2.6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3.07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

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呈上升态势。3月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长6.4%,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高0.7和2.4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6536亿元,同比多增3791亿元。谢谢。

上海证券报记者:在信贷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宏观杠杆率是否能保持稳定?

阮健弘:谢谢您的提问。宏观杠杆率是总债务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我们观察到,疫情以来,经济增长的变化对宏观杠杆率的影响更大。随着经济增长波动的加大,宏观杠杆率也相应出现了快升和快降的现象。比如,2020年上半年疫情冲击导致我国的GDP出现负增长,当时是负的1.7%。受此影响,宏观杠杆率也出现了阶段性的快速上升。再比如,2021年我国经济恢复较快,上半年GDP的增速高达13%,宏观杠杆率也相应回落。

2022年,我国宏观杠杆率是281.6%,比上年高了9.6个百分点。宏观杠杆率的上升,既客观地反映了外部冲击对经济增长的扰动,也体现了逆周期政策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2022年,受国内外超预期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全年名义GDP的增长是5.3%,比2020—2021两年的平均增速低2.6个百分点。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逆周期调控政策加大实施力度,这些政策对债务的增长影响会体现在当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相对滞后一些,这就导致了经济增长与债务增长出现了短期不匹配的情况。

初步测算,今年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是289.6%,比上年末高8个百分点。当前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有一定的季节性原因。从历史数据来看,宏观杠杆率的变化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就是往往在一季度比上一年回升较多,增幅是全年各季的首位,这一季节特征与信贷投放和经济增长的季节特征是密切相关的。近年来,在非金融部门的新增债务中,新增贷款占比基本上都保持在70%以上,因此贷款的投放节奏对宏观杠杆率的变化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一季度是信贷投放的高峰,前面我也提到2021—2022年一季度的新增贷款占全年贷款的比重是40%左右,同期受春节因素的影响,一季度GDP的规模往往居全年各季度的低位。也就是说,信贷投放的季度高位和GDP增长的季度低位这两个季节性的特征相互叠加,导致一季度的宏观杠杆率会出现上升比较多的情况。

另外,今年一季度,经济仍处于恢复的过程当中,金融体系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政府债券发行前置等因素也强化了宏观杠杆率的季节特征。

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经济恢复发展势头良好,这将有助于全年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谢谢。

金融时报记者:人民银行此前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有进有退”。请问在决定其到期退出和延续实施时有哪些考虑?今年计划针对哪些领域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否考虑推出再贷款工具以支持和扩大消费?

邹澜:我来回答您的问题。近年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注重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比较多。尤其是去年为应对疫情冲击,稳经济大盘,我们针对特定领域出台了多项新的工具,包括支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保交楼等等。总的来说,结构性货币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今年3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共是17项,余额大约6.8万亿元,有效引导了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

我们在决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延续和退出的时候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方面是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结构矛盾,比如小微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缓解其融资压力,我们创设了多项帮扶小微企业的结构性工具,既有再贷款、再贴现等长期性的工具,也有在疫情期间创设的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阶段性工具。再比如疫情冲击导致交通物流等领域面临较大困难,为助力交通物流纾困,我们创设了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另一个考虑的方面是商业银行快速提升这些特定领域金融服务的意愿和能力。比如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为降低由外部性产生的溢价,我们创设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等。

考虑到上述情况会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而变化,因此多数的结构性工具是阶段性工具,设立时都有明确的实施期限。在实施期结束时,如果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或者商业银行服务意愿和能力已经有效提升,结构性工具完成了政策目标,就会按期及时退出。

这里有两点还需要进一步说明。一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的是牵引带动作用,激励商业银行迅速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引导其加大对特定领域的信贷投放。后续可持续的商业银行贷款才是金融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关键所在,通常还有其他宏观信贷指导政策会继续巩固成效。

二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退出是平稳有序的。工具退出指的是中央银行不再新发放资金,但已经发放的存量资金可以继续使用,最长使用期限可以达到3到5年,也就是说工具的机制设计本身就是缓退坡的。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再贷款、再贴现等长期性工具的稳定性,同时实施好多项仍在实施期的阶段性工具,为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持续的支持。谢谢。

中国证券报记者:请问央行如何看一季度住户部门的贷款总量和其结构变化?以及我们都看到3月新增的居民短贷创有数据以来的新高,请问央行对此怎么看?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阮健弘:谢谢您的提问。3月末,住户部门贷款余额是77.4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71万亿元,同比多增4490亿元。从结构上来看,消费贷款余额是57.1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3148亿元,同比少增571亿元;经营贷款是20.3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39万亿元,同比多增5062亿元。

我们先看看经营贷款的情况。住户经营贷款同比多增,主要是金融体系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有效地支持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的生产经营活动。3月末,住户短期经营贷款余额是9.7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6971亿元,同比多增2109亿元;中长期经营贷款余额是10.5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976亿元,同比多增2952亿元。

我们再看消费贷款,消费贷款我们先看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住户短期消费贷款是同比多增的,主要是疫情之后居民的消费需求回升。3月末住户的短期消费贷款余额是9.9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82亿元,同比多增3690亿元。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2%,比上季度提高了0.5个百分点。同时,住户部门中长期消费贷款同比少增,主要与居民的购房需求尚未完全恢复有关。3月末,住户的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是47.2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466亿元,同比少增4261亿元,这个同比少增是住户消费贷款同比少增的主要构成部分。

未来,随着需求的恢复,居民就业和收入的持续改善,住户信贷需求也将稳步回升。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部分地方法人银行发布了下调存款利率的公告,请问一下如何理解这些银行存款"降息"的行为?今年央行是否会引导金融机构下调存款利率?

邹澜:谢谢您的提问。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从去年开始说起。去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各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去年9月,主要银行又根据当时的市场变化,进一步主动下调了存款利率,其他银行也陆续跟进调整。当时,大部分银行已经主动下调过存款利率,近期主要是上次没有调整的中小银行补充下调,也有一些银行是在春节前后存款利率上调后的回调。

近年来市场利率整体是下行的,比如说,近期6个月期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和去年4月相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去年以来存款增长较为明显,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新的机制下,就带动了存款利率下降。今年3月,新发生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是2.28%,这和去年4月相比下降了0.16个百分点,这个降幅还是明显小于理财产品收益率。其中,3年期、5年期的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在3.1%和3.5%左右,这个水平仍然是高于流动性更好的同期限国债收益率近0.6个和0.8个百分点。从这些情况看,企业居民投资在定期存款、理财产品和债券这些金融工具之间的分布我们预计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在市场利率整体已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综合考虑自身经营情况,灵活调整存款利率,不同银行的调整幅度、节奏和时机自然就会有所差异,这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正常现象。通过自律机制协调,由大型银行根据市场条件变化率先调整存款利率,中小银行根据自身情况跟进和补充调整,保持与大型银行的存款利率差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障银行负债稳定性,保持合理息差,实现持续稳健经营,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维护好市场竞争秩序,为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利率环境。谢谢。

证券时报记者: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度超过市场预期,请问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结构有何特征?谢谢。

阮健弘:谢谢您的提问。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的余额是359.02万亿元,同比增长是10%,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6个百分点。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14.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

从结构上来看,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有所增加。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同比多增2.36万亿元。

二是表外融资有所恢复,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较多。一季度,表外融资增加5324亿元,同比多5762亿元。其中,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4683亿元,同比多3892亿元。

三是政府债券净融资有所增加。一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83万亿元,同比多2470亿元。其中,国债净融资2886亿元,同比多3246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净融资1.54万亿元,同比少776亿元。

四是企业直接融资减少较多。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是8480亿元,同比少4718亿元。不过3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减少的规模有所收窄。3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的规模是3260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90亿元;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149亿元,同比少833亿元。谢谢。

北京商报记者:请问2023年一季度房地产信贷增长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从最新的金融统计数据来看,信贷社融增长强劲,想问一下人民银行后续在房地产金融政策上是否还会有进一步支持?

邹澜:我来回答这个提问。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继续抓好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近一段时间,随着前期稳经济大盘、稳定房地产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各方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多项指标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出现边际好转,在房地产金融数据上也有所反映。

房地产贷款主要由个人住房贷款和开发贷款两项构成。从数据上看,今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月均发放额大约是5900亿元,比去年四季度的月均发放额多1900亿元,与同期商品房销售额的比值处于合理的区间。一季度开发贷款累计新增约5700亿元,与同期商品房在建规模相比也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债券方面,一季度房地产企业境内债券发行1500多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境外债券市场信心也在逐步恢复。

去年年末,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建立了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因城施策原则下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双向动态灵活调整,也就是说,可以“既管冷、又管热”,既支持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困难的城市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又要求房价出现趋势性上涨苗头的城市及时退出支持政策,恢复执行全国统一的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据统计,截止到3月末,符合放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条件的城市有96个。其中,83个城市下调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这些城市执行的下限与全国下限相比,大概低10到40个基点;12个城市取消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调整优化,带动房贷利率有所下降。从全国看,今年3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4.14%,同比下降了1.35个百分点。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密切关注房地产金融形势变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会同金融部门持续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实,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谢谢。

新京报记者:请问3月份居民定期存款的增长情况如何?近期居民存款的快速增长对消费和经济的影响是什么?另外,居民部门存款未来的增长趋势是什么样的?谢谢。

阮健弘:谢谢您的提问。3月末,住户的人民币存款余额是130.23万亿元,比上月末增加了2.91万亿元,比年初是增加了9.9万亿元。其中,定期及其他存款余额是91.61万亿元,比上月末增加2.2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7万亿元。

当前住户存款增加较多,主要受住户的投资、消费状况的影响。一方面,疫情对一季度的住户消费还是有一些影响,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消费尚未完全恢复,消费减少,相应的存款就多一些。另一方面,居民的风险偏好降低,资管产品投资增长放缓,推动住户部门存款增加。3月末,住户部门投向资管产品的资金余额是41.59万亿元,比年初减少了1.4万亿元。

我们注意到,当前住户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意愿在回升,储蓄意愿在下降,有利于住户存款更加稳定的增长。今年一季度,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和“更多投资”的居民分别占23.2%和18.8%,比上季各增加0.5和3.3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比上季减少了3.8个百分点。3月当月住户部门存款同比多增2105亿元,这个多增额比1月份和2月份多增额明显收窄,1月份的多增额是接近八千亿元,2月份大概是一万亿元,3月份同比多增2105亿元,多增的幅度还是在明显收窄。谢谢。

界面新闻记者:近期我们看到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波动,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请问央行如何看待下一阶段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邹澜:谢谢您的提问。近期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加息预期波动较大,海外银行风险事件也引发金融市场波动,美元指数出现回调,总体看对我国影响有限。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市场预期保持稳定,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衡量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汇率指数今年一直运行在100左右。截至今天早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大约是在6.89元附近,跟去年末相比升值了约1%。

人民币汇率走势主要受市场供求影响,也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国际市场走势等有关。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企稳向好、预期改善,国际收支自主平衡,外汇储备规模继续稳居全球第一,良好的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有力支撑。总的来看,今年人民币汇率仍将双向波动,总体会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弹性的汇率能够发挥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同时,我们也将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变化,强化预期管理,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谢谢。

罗延枫:今天的发布会两位发布人从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总量到结构,从存款到贷款,从利率到汇率,都做了非常详尽的解读,如果各位媒体还有其他问题希望人民银行作回应,也欢迎大家跟人民银行办公厅新闻处联系,我们愿意跟大家保持密切的沟通。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下次见。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余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