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巴渝行·好医声科普丨你知道吗?肿瘤也有“职业性”,它们藏在这些工作中
职业性肿瘤就是指在某种职业的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某种致癌物质,经过较长潜伏期后患的某种特定肿瘤,它被称为“潜伏在职场上的‘杀手’”。我国列入法定职业病目录中的职业性肿瘤共有11种。
本期好医声科普,邀请到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卫所(职放)职业病诊断科主管医师王小皙来为大家介绍“职业性肿瘤”。

职业性肿瘤的历史可追溯到1775年,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Percival Pott发现扫烟囱工人阴囊癌的发病率高,认为可能与接触烟囱中的烟尘有关,这是首次提出职业与癌症的关系。
职业性肿瘤(occupational tumor)是指在工作环境中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的潜隐期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根据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共报告各类职业病新病例15407例,其中职业性肿瘤79例。

肺癌、皮肤癌、间皮瘤和膀胱癌是最常见的职业性肿瘤。矿厂工人、石棉厂工人、冶金厂工人、煤炭化工厂工人易患职业性肿瘤,尤其是接触砷、石棉、氯甲醚类、煤焦油类物质、铬等。

上述提到的累计暴露年限(years of accumulative total occupational exposure),即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某致癌物的总年限数。潜隐期(latency)是指从接触致癌物到确诊该致癌物所致职业性肿瘤之间的间隔时间。如诊断苯所致白血病时,苯作业累计暴露年限需达到6个月及以上,潜隐期达到2年及以上;诊断石棉所致肺癌时,石棉粉尘的累计暴露年限需达到1年及以上,潜隐期达到15年及以上。
(特邀专家/王小皙 编辑/吴瑞雪 通讯员/项江韵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