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别人应酬的时间来写作,《人世间》作者梁晓声来宁对谈:我总有一种紧迫感
梁晓声先生在青年学子们的掌声里开始了分享,“带着我的《父父子子》来到南京与大家见面,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本书中,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发生之后,噩耗漂洋过海传到美国纽约唐人街后,对那里的海外同胞们造成的剧烈震动。

用别人应酬的时间来写作,《人世间》作者梁晓声来宁对谈:我总有一种紧迫感

来源:扬子晚报网2023-04-25

“风摧雨打处,看别样情浓”,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茅盾文学奖得主,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梁晓声携新书《父父子子》来宁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张光芒进行了深度对谈,读书、写作和对文学世界的思考在两位学者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分享会现场,梁晓声亲切地畅谈了自己的写作心得:“我不喜欢聚餐,也不爱社交,对吃的要求很简单,但读书写作是热爱。”张光芒教授现场打趣道:“梁先生今天说,哪有什么天才呢,我不过是在别人吃的时候安心写作!”

用别人应酬的时间来写作

不觉得有什么遗憾

梁晓声先生在青年学子们的掌声里开始了分享,“带着我的《父父子子》来到南京与大家见面,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本书中,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发生之后,噩耗漂洋过海传到美国纽约唐人街后,对那里的海外同胞们造成的剧烈震动。这本书中,还有唐人街上的华人们在事发后展开的讨论,什么是祖国,什么是国籍,他们在进行讨论之后,最终达成共识,祖国,是父辈、先人辈骨血所葬的地方,所谓祖国,一定是自己骨血亲人所在的地方。”

梁晓声随后谈到了自己的创作,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写作呢?“我本身在性情上就是比较安静的一个人,喜欢独处。现实生活中,我会把其他一些方面的时间压缩到最少,在北京我没去过公园,甚至香山也只去过一次,还是同学们拉我去的,只有这样才节省下来大部分的时间,可能在其他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自律,但对我来说的话,主要是自己的兴趣,对我来说兴趣不在社交,不在聚餐,我的兴趣极少,只保留了读书,写作,还有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电影。”

“每个人的时间其实都差不多,我经常看到的情况是,打开电视,有起码三个频道在播放吃相关的节目,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食材的吃法也很多,但对我来说,这似乎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在家简简单单吃饭,馒头、面包、咸菜或是简餐,半个小时就能吃完,还能休息一会儿,再投入读书与写作,我总有一种紧迫感,这对我来说就是日常。创作是将人生中的其他方面的时间压缩到最低,从而腾出时间来做我特别喜欢的事情,我不觉得这对我的人生意义是一个遗憾。”张光芒教授不失诙谐地给梁先生的一番话做了总结,“鲁迅先生说,哪有什么天才呢,我不过是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工作;梁先生今天说,哪有什么天才呢,我不过是在别人吃的时候在安心写作。”梁先生与张教授的对话引来现场阵阵掌声。

创作中首要的是写人

真正关注的始终是小人物

谈到具体的文学创作,梁晓声说:“文学究竟是什么学?关于这个定义的话,我们能说出来的至少有七八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我个人觉得,不管它有多少种概念,有些新的概念我也尝试过,但是后来,我还是回归了两点,一点就是人学,在和前辈讨论什么是一部好电影的时候,我提到最多的就是人物,一部好的电影,首先是这一部电影推出了在中国电影史上以前所缺少的人物类型,如果不但推出了,而且这一人物类型还比较可信,得到了观众的认同,那么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对人物的塑造是第一位的价值。我在写作的时候,首先都会有一个人物立在那里,虽然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我最初给他一个姓,一个名,然后赋予他性别、人物关系等。比如我写《人世间》的时候,我首先确定的是,我要写的是哥哥姐姐都下乡了,留在家里的那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大周秉昆,他是普通劳动者,只能从事体力工作,他要在他的认知范围内求到别人是很难的,因为他的人际关系几乎没有可以帮到他的人。我想到了他老了的时候,还是一个普通人,但他曾经有非常值得他回忆的友情,这友情是他人生中的温度,当我这样决定之后,就拿着笔和稿纸写作,这个大的框架自然而然地就引导我去写作,而不是我去强使他要做出什么样的事情。这种创作,和先想一个故事,先想一个事件,然后为了情节去想需要什么人物,这两种思维是不一样的。”梁晓声谈到自己的创作理念,写大事小事、历史现实,他只有一个核心,就是“人”,什么样的人都有,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但他真正关注的始终是小人物。

史诗不一定是宏大的

也可以是日常的

张光芒教授在对话中谈到,梁晓声先生的书写有两个很鲜明的特点,第一个创新性地使用了“日常生活史诗”的写法,“《人世间》写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普通人的故事。可以说是新世纪的又一部《平凡的世界》,《人世间》转向于平凡的周围的小人物的故事,《父父子子》的入口就更小了,主要围绕着哈尔滨的高家和纽约的赵家等四个家族,四代人的日常生活为核心写的。日常生活叙事建构的一种史诗,越来越深入人心。第二个特点是宏大叙事在历史和虚构之间,取得了特有的平衡,几乎只写小人物的内心,但写出了大时代的内容,小人物与大时代,在这二者之间取得的关系是很独特的。”

梁晓声进一步阐释道:“一般人普遍认为的史诗,比如描述战争的,场面是非常宏大的,像《伊利亚特》,这个概念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大家会觉得史诗一定是宏大叙事,但其实,我有时候会想,每一个人,他是不是自身个体的历史的实践者,一个人,比如说活到70岁,这中间也有半个世纪的时间段,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做出不同的思考与个人决定,这是一个个人的历史,这种个人的历史当中会有诗性存在吗?有些人身上是会有诗性的,有些人的爱情、友情等,都会成为一种信条,他们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感情因子,因此在爱情友情亲情受到危害的时候,他们会做出一些牺牲个人利益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个人觉得,就是史诗。所以说,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是他个人的史诗的长卷,这些平凡的人们,有平凡而又扎实的史诗性,这是我对于史诗的一种理解。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熟悉的法国的作品叫《追忆似水年华》,它会受到重视,你会看到它就是一个老人的回忆,他回忆的都是一些家庭、家族的交往的事情,但是他用自己的回忆,给法国人上了一堂重温历史的文学课,所以他获得了法国和世界的认可。”

铁血民族性

是作为书中重要元素而存在的

关于《父父子子》的写作,梁晓声先生还提及了“铁血民族性”,“我们人类很重视友情,关于友情这件事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故事,我们的责任感在特定的时期会放大,不是虚空地放大,而是壮大,责任感扎扎实实地壮大,就像小石头变成了巨石一样,这往往是当一些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遇到危难时,尤其是遇到外族侵略时,有众多的这样的人类,几乎是天生的使命感,去抵御侵略,我们看人类的历史,古今中外都有这种情况,在特洛伊之战中也有这种使命。我个人认为人类的这一部分,恰恰也是使人成为最大写的‘人’的原因。我们中国人是一心怀着良好的善意在拥抱这个世界的,也因此,‘铁血民族性’在我的《父父子子》这本书里是作为重要元素而存在的。”

正如张光芒教授总结得那样,“梁先生的文字,有对个体和时代关系的重新理解与重新书写,他笔下是对日常生活和历史关系的重构,从个体发现人类,从平凡发现伟大,从日常发现历史,并且用厚重的文学叙事来补充了历史叙事,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冰晶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用别人应酬的时间来写作,《人世间》作者梁晓声来宁对谈:我总有一种紧迫感

2023-04-25 09:53:39 来源:

“风摧雨打处,看别样情浓”,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茅盾文学奖得主,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梁晓声携新书《父父子子》来宁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张光芒进行了深度对谈,读书、写作和对文学世界的思考在两位学者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分享会现场,梁晓声亲切地畅谈了自己的写作心得:“我不喜欢聚餐,也不爱社交,对吃的要求很简单,但读书写作是热爱。”张光芒教授现场打趣道:“梁先生今天说,哪有什么天才呢,我不过是在别人吃的时候安心写作!”

用别人应酬的时间来写作

不觉得有什么遗憾

梁晓声先生在青年学子们的掌声里开始了分享,“带着我的《父父子子》来到南京与大家见面,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本书中,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发生之后,噩耗漂洋过海传到美国纽约唐人街后,对那里的海外同胞们造成的剧烈震动。这本书中,还有唐人街上的华人们在事发后展开的讨论,什么是祖国,什么是国籍,他们在进行讨论之后,最终达成共识,祖国,是父辈、先人辈骨血所葬的地方,所谓祖国,一定是自己骨血亲人所在的地方。”

梁晓声随后谈到了自己的创作,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写作呢?“我本身在性情上就是比较安静的一个人,喜欢独处。现实生活中,我会把其他一些方面的时间压缩到最少,在北京我没去过公园,甚至香山也只去过一次,还是同学们拉我去的,只有这样才节省下来大部分的时间,可能在其他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自律,但对我来说的话,主要是自己的兴趣,对我来说兴趣不在社交,不在聚餐,我的兴趣极少,只保留了读书,写作,还有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电影。”

“每个人的时间其实都差不多,我经常看到的情况是,打开电视,有起码三个频道在播放吃相关的节目,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食材的吃法也很多,但对我来说,这似乎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在家简简单单吃饭,馒头、面包、咸菜或是简餐,半个小时就能吃完,还能休息一会儿,再投入读书与写作,我总有一种紧迫感,这对我来说就是日常。创作是将人生中的其他方面的时间压缩到最低,从而腾出时间来做我特别喜欢的事情,我不觉得这对我的人生意义是一个遗憾。”张光芒教授不失诙谐地给梁先生的一番话做了总结,“鲁迅先生说,哪有什么天才呢,我不过是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工作;梁先生今天说,哪有什么天才呢,我不过是在别人吃的时候在安心写作。”梁先生与张教授的对话引来现场阵阵掌声。

创作中首要的是写人

真正关注的始终是小人物

谈到具体的文学创作,梁晓声说:“文学究竟是什么学?关于这个定义的话,我们能说出来的至少有七八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我个人觉得,不管它有多少种概念,有些新的概念我也尝试过,但是后来,我还是回归了两点,一点就是人学,在和前辈讨论什么是一部好电影的时候,我提到最多的就是人物,一部好的电影,首先是这一部电影推出了在中国电影史上以前所缺少的人物类型,如果不但推出了,而且这一人物类型还比较可信,得到了观众的认同,那么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对人物的塑造是第一位的价值。我在写作的时候,首先都会有一个人物立在那里,虽然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我最初给他一个姓,一个名,然后赋予他性别、人物关系等。比如我写《人世间》的时候,我首先确定的是,我要写的是哥哥姐姐都下乡了,留在家里的那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大周秉昆,他是普通劳动者,只能从事体力工作,他要在他的认知范围内求到别人是很难的,因为他的人际关系几乎没有可以帮到他的人。我想到了他老了的时候,还是一个普通人,但他曾经有非常值得他回忆的友情,这友情是他人生中的温度,当我这样决定之后,就拿着笔和稿纸写作,这个大的框架自然而然地就引导我去写作,而不是我去强使他要做出什么样的事情。这种创作,和先想一个故事,先想一个事件,然后为了情节去想需要什么人物,这两种思维是不一样的。”梁晓声谈到自己的创作理念,写大事小事、历史现实,他只有一个核心,就是“人”,什么样的人都有,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但他真正关注的始终是小人物。

史诗不一定是宏大的

也可以是日常的

张光芒教授在对话中谈到,梁晓声先生的书写有两个很鲜明的特点,第一个创新性地使用了“日常生活史诗”的写法,“《人世间》写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普通人的故事。可以说是新世纪的又一部《平凡的世界》,《人世间》转向于平凡的周围的小人物的故事,《父父子子》的入口就更小了,主要围绕着哈尔滨的高家和纽约的赵家等四个家族,四代人的日常生活为核心写的。日常生活叙事建构的一种史诗,越来越深入人心。第二个特点是宏大叙事在历史和虚构之间,取得了特有的平衡,几乎只写小人物的内心,但写出了大时代的内容,小人物与大时代,在这二者之间取得的关系是很独特的。”

梁晓声进一步阐释道:“一般人普遍认为的史诗,比如描述战争的,场面是非常宏大的,像《伊利亚特》,这个概念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大家会觉得史诗一定是宏大叙事,但其实,我有时候会想,每一个人,他是不是自身个体的历史的实践者,一个人,比如说活到70岁,这中间也有半个世纪的时间段,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做出不同的思考与个人决定,这是一个个人的历史,这种个人的历史当中会有诗性存在吗?有些人身上是会有诗性的,有些人的爱情、友情等,都会成为一种信条,他们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感情因子,因此在爱情友情亲情受到危害的时候,他们会做出一些牺牲个人利益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个人觉得,就是史诗。所以说,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是他个人的史诗的长卷,这些平凡的人们,有平凡而又扎实的史诗性,这是我对于史诗的一种理解。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熟悉的法国的作品叫《追忆似水年华》,它会受到重视,你会看到它就是一个老人的回忆,他回忆的都是一些家庭、家族的交往的事情,但是他用自己的回忆,给法国人上了一堂重温历史的文学课,所以他获得了法国和世界的认可。”

铁血民族性

是作为书中重要元素而存在的

关于《父父子子》的写作,梁晓声先生还提及了“铁血民族性”,“我们人类很重视友情,关于友情这件事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故事,我们的责任感在特定的时期会放大,不是虚空地放大,而是壮大,责任感扎扎实实地壮大,就像小石头变成了巨石一样,这往往是当一些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遇到危难时,尤其是遇到外族侵略时,有众多的这样的人类,几乎是天生的使命感,去抵御侵略,我们看人类的历史,古今中外都有这种情况,在特洛伊之战中也有这种使命。我个人认为人类的这一部分,恰恰也是使人成为最大写的‘人’的原因。我们中国人是一心怀着良好的善意在拥抱这个世界的,也因此,‘铁血民族性’在我的《父父子子》这本书里是作为重要元素而存在的。”

正如张光芒教授总结得那样,“梁先生的文字,有对个体和时代关系的重新理解与重新书写,他笔下是对日常生活和历史关系的重构,从个体发现人类,从平凡发现伟大,从日常发现历史,并且用厚重的文学叙事来补充了历史叙事,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冰晶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娇娇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